《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
分类: txts3
《北洋军阀史话》作者:丁中江
内容简介
本书上起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五十年,勾画出清末民初军阀纷争的历史画面。北洋军阀,是指北洋时代拥兵干政的军人,他们多为袁世凯培植的卵翼,以“我北洋团体”、“我北洋派”自称。北洋军阀既代表袁世凯和他的这股势力,同时也代表了他们统治大半部中国的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史话》(全四卷)是丁中江先生积累多年心血的力作,资料翔实,记述完整,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是一部既能增长知识又可阅读欣赏、宛如文学作品的历史读物。作者以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大量历史资料,条理井然,眼光独到,书中附有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对填补坊间有关民国初年历史著作的缺失极有助益。
作者简介
丁中江(1917-2004年),云南宾川人,台湾著名史学家和政治家。云南大学毕业,曾在法国巴黎进修,上海复旦大学新闻专科肄业。历任云南省政府代理秘书长、“军委会”特派员、广州《天地新闻日报》社社长、昆明《云南平民日报》社社长、曼谷《民主日报》董事长、香港《中南日报》董事长,参与创办香港《新闻天地》周刊。1961年10月赴台,担任中兴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等职务,主讲英国文学,并在文化大学任教。之后在台视、中视、华视担任政治评论员。1978年至1984年被提名为台湾“考试院”考试委员。1988年冬,云南耿马大地震,率救灾小组,携药品、衣物、捐款赴云南灾区慰问,从此致力于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
第一卷
阮文达序
王湘绮(闿运)先生,以当代人写当代事,完成了一部“湘军志”;刊校甫竣,自己重读了一遍,不禁有“居然史迁矣”之感。但湘军志厚胡薄曾,是湘绮反复检阅档案,发现曾不如胡之处甚多,秉笔直书,不为私谊所影响,正是史家应有的态度,却料不到因此而招致了曾九帅(国荃)的不满,被迫销版毁书。虽然湘军志结果还是流传不朽,但湘绮老人当时不免感慨万千,深叹治史太难,年代远,失之真;年代近,失之偏;这艰辛,岂是率尔操觚者所能体味。
有人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事实零落”;而新唐书则“用字奇涩,未免不文,刊削诏令,无不太略”。至于唐书以下,就更不足观了。但唐书之可贵,在于史官能守正不阿:刘知几领国史三十年,著作郎吴兢,襄辑史事,“则天实录”,实出兢手。至玄宗时,张说罢相继知几主国史馆,追览“则天实录”,中有宋环激动张说使辩证魏元忠事,张说不禁愤然叹道:“刘五(知几兄弟五人,行五)太不肯相假。”时吴兢在座,起而答曰:“此兢编成,史草俱在,明公不可枉怨故人。”说遂请改易数字,兢正色道:“若循公请,是史非直笔,何足取信后世,况公肯受尽言,犯颜直谏,直声已足传播,奈何欲掠美沽名。”说拜服,仍令旧章,这与曾九帅迫王湘绮销版毁书,襟怀度量,又不知相去若干道里。
吾湘赵炎午(恒惕)前辈,在民初政坛,算得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他读到中江兄“北洋军阀史话”初稿,竟自叹连置身其中,见闻亦未能如此详实,炎午先生极力推崇中江的著作,是因为这部书存“真”而且不“偏”;实在说,中江兄治史之长还不仅此,他是第一个用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历史资料的人,他确实做到了“述”而且“作”的最高境界。
袁世凯承淮军余绪,手创北洋军阀这个系统,他影响中国命运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他的身后,其幽灵仍围绕于北洋军阀之间,与当时动乱息息相关;中江兄穷二十年之力,完成了这部兼有史实与史论之长的钜著,他的心情,颇有“而今而后,死而无憾”的气概,他没有像湘绮老人一样自拟“史迁”,但确确实实承继了刘知几与吴兢的遗风。对于一个忧时忧国的书生而言,他真的是可以俯仰无愧了。
当祸乱相乘、颠沛造次之际,我和中江兄相处的时日最久,这一段文字的艰难缔造过程,我亦知之最深;因此,我敢于预卜“北洋军阀史话”,一定是一篇不朽之作。
再版胡健中序
丁中江先生以所著北洋军阀史话索序于予,予微有史癖,益以中江斯著之博大精湛,快睹之余,所不敢辞。
余穷十日之力披读一过,深觉就内容观之,谓其为北洋军阀史话,诚属不诬;而称之为近代中国史话,似亦名副其实。中江斯著包罗之广,巨细靡遗,其搜集史料之功,当世治史者,鲜出其右。
近半世纪以来,凡北洋军阀为祸国家之罪行及国民革命吊民伐罪之伟绩,泰半为予所知者较之中江所述,不逮远甚。举一例言之,予少时家在金陵,亦求学于斯,而当时江苏督军李纯死事之秘,如不读中江之书,至今犹不及知。中江固忠义忧国之士,对北洋军阀深恶痛绝,自足理解;而对吴佩孚、张作霖等二三人则每于斧钺之外,致其恕赞,史才史识,于此见之。至中江以无党无派之身,于国民革命,辄拳拳申其颂祷,其对国家之贡献,尤有足多者。
读中江书者有谓其中有采自当时报章杂志,类小说家言,然以司马迁“命世之宏才”,裴骃犹指为“时有纰缪”,此殆史家所难免。如以崔东璧考信之说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