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杯流年半杯月
分类: qsxs
刘挑水”说,砖房是房产处分给干部的,草房是原有的住户。这一片能有几十户人家,他没进去过,但这里的人都认识他,叫他“毡帽头”。
在马路西是县城最大的电机厂,几百号人的厂子,给齐老头带来好多生意。“刘挑水”每次路过都跟他聊几句,顺便歇歇脚,他送一挑水五分钱,跟他卖一双鞋要絮的乌拉草一样价钱,但他挣的是五分钱,因为草是他从甸子上自己打的,“刘挑水”还要买水票,也就挣三分钱。时间长了,他的名字齐贵来到没人记得,只是村里的会计喊过几次。一九六九年的物价,买东西是按角、分计算的,怀揣一元的不多,手帕里包着的也不超过十元钱。
解开兜子,里面是他的家伙:细柄大头的榔头、掉了漆的搪瓷缸子、肚子有点瘪了的军用背壶、黑杆铜锅一尺长的烟袋,烟袋上系着个巴掌大的皮口袋,皮袋口被一根线绳抽着,绳头拴着个黑黑的琉璃球,鼓鼓的装满了烟丝。看不清颜色的手帕,包着两个玉米饼子和半块咸菜疙瘩。齐老头狼吞虎咽吃进去两块饼子,灌了半壶水,开始干活,一捆乌拉草在他的手里分成五份,手里留下一绺,剩下都掖到了大腿下面。
这样的日子也就四个月,虽然北方的冬天一冷就是半年。大冷天,人们才会花钱买他的乌拉草,鞋里垫乌拉草的日子只有四个月,不太冷的日子,没有人用他的草,五分钱也不便宜。
嘭,嘭,嘭,木榔头捣在乌拉草上,沉闷的声音传出去老远。每次齐老头都是捣一小把,够两只鞋用的,砸好的乌拉草柔软如锻,经齐老头的手一弄,齐整的摆一排,像道士手中的拂尘。声音响起的时候,空气中开始弥漫着煤烟和柴草的味道,早起的人家开始生火做饭,鸡鸣、狗叫、打着响鼻的马,拉长声音的叫卖豆腐的声音,老年人大声咳痰的动静,同时响起来,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齐老头站起来,跺跺脚,双手搓着取暖,他的生意开始来了。齐老头吆喝的声音很奇特,曾经有人专门站在旁边看着他吆喝,每到这时,他也会兴奋起来,他不怕围着的人看猴儿一样看他,围着的人越多,他的声音越大,乌拉草三个字,在他的嘴里喊出来,像唱曲儿一样,先是乌拉,声调平平,最后的草字,喊出一个弯儿来。
天亮了。
第二章 街坊
房产处供应的砖房外表上看上去非常体面,红砖、红瓦、蓝色油漆的木套子窗户。这也是东北街十七组唯一的一幢砖瓦房,一溜九间起脊房,三大间一个房门,每个门里分四户人家,四户人家公用一个走廊,走廊的四个角落,是每家土垒的锅台,清一色的大锅,清一色的木头锅盖,不同的是有的干净些,有的烟熏的颜色重了些,白茬口的,是新换了锅盖。十二户人家,十二个姓,是房管员故意安排的还是巧合,没有人知道,张家、赵家、陆家、郑家四户在第一个门里;王家、曹家、胡家、史家四户在第二个门里,临进院子口的门里,住着刘家、杨家、付家、陈家四户。
陆陆续续的,能见到妇人、孩子揉着眼,打着哈欠,拎着油漆桶改造的尿桶或拴着绳子的黑陶瓷罐子出来,倒隔夜的大人、孩子混合着的夜尿,男人一般不干这个活,有也只是半大小子拎着桶,往房山头一泼,尿液瞬间结冰,看不到有流动的痕迹。每年冬天,路两边的房山头都堆起高高的垃圾包,混合着泔水、尿液、煤灰、土豆皮、烂菜叶子的垃圾堆,煤灰一般不多,有早起捡拾煤灰的人,估计是拉走垫路或干别的用途。
街道组长魏桂英是个精明能干的四十多岁中年妇女,男人是房管局的一个科长,魏婶(大人小孩都这么称呼)管理一百多户六百多口人的街道井井有条。
大眼睛,齐耳短发,白净的一张方脸,一副伶牙俐齿,有吵架的夫妻或邻居打架,她立马能平息事端。按照组长的指示,砖瓦房这面一个垃圾堆,草房一排的六户人家一个垃圾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直相安无事,这样留下中间的通往悦来大车店的路也就只够两挂马车并排进出,高高的垃圾堆到春天开化时,县卫生队的马车才来清理。
早晨七点钟,上班、上学的陆续出了家门,陆伟民推门出来,隔夜的小清雪不大,门上的玻璃隔着窗花依稀能看到一个红色的桃心,一个大大的忠字还能看出来,所有的门上的玻璃都这样,只是屋里门的玻璃被婆娘们贴上了报纸,有窗户帘的人家还是很奢侈的,只有门洞陆家的新媳妇有个绣着鸳鸯的门帘。没等门关上,张华也紧跟着出来,两个男人,是张家、陆家的户主。两人打过招呼,相跟着出了大院,三十岁的张华是南街新华书店的管理员,三十六岁的陆伟民部队转业到地方文化馆,算起来两个人还是一个行业。
张华的三个孩子张君、张伟、张洋,老大女孩张君,老二张伟,老三张洋都是男孩。陆伟民有四个孩子,小东、小南、小西、小北,东西男孩,南北女孩,每个孩子间隔三岁。陆小东九岁,与张君同学,七小学二年级一班。陆小北刚满月。张陆两家隔着一道木条钉着纸壳糊上报纸的墙,夜里尿尿的声音都听得清楚。不只是张陆两家,这一排砖房,每两家的中间隔的都一样,统一的房产处的标准。郑
在马路西是县城最大的电机厂,几百号人的厂子,给齐老头带来好多生意。“刘挑水”每次路过都跟他聊几句,顺便歇歇脚,他送一挑水五分钱,跟他卖一双鞋要絮的乌拉草一样价钱,但他挣的是五分钱,因为草是他从甸子上自己打的,“刘挑水”还要买水票,也就挣三分钱。时间长了,他的名字齐贵来到没人记得,只是村里的会计喊过几次。一九六九年的物价,买东西是按角、分计算的,怀揣一元的不多,手帕里包着的也不超过十元钱。
解开兜子,里面是他的家伙:细柄大头的榔头、掉了漆的搪瓷缸子、肚子有点瘪了的军用背壶、黑杆铜锅一尺长的烟袋,烟袋上系着个巴掌大的皮口袋,皮袋口被一根线绳抽着,绳头拴着个黑黑的琉璃球,鼓鼓的装满了烟丝。看不清颜色的手帕,包着两个玉米饼子和半块咸菜疙瘩。齐老头狼吞虎咽吃进去两块饼子,灌了半壶水,开始干活,一捆乌拉草在他的手里分成五份,手里留下一绺,剩下都掖到了大腿下面。
这样的日子也就四个月,虽然北方的冬天一冷就是半年。大冷天,人们才会花钱买他的乌拉草,鞋里垫乌拉草的日子只有四个月,不太冷的日子,没有人用他的草,五分钱也不便宜。
嘭,嘭,嘭,木榔头捣在乌拉草上,沉闷的声音传出去老远。每次齐老头都是捣一小把,够两只鞋用的,砸好的乌拉草柔软如锻,经齐老头的手一弄,齐整的摆一排,像道士手中的拂尘。声音响起的时候,空气中开始弥漫着煤烟和柴草的味道,早起的人家开始生火做饭,鸡鸣、狗叫、打着响鼻的马,拉长声音的叫卖豆腐的声音,老年人大声咳痰的动静,同时响起来,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齐老头站起来,跺跺脚,双手搓着取暖,他的生意开始来了。齐老头吆喝的声音很奇特,曾经有人专门站在旁边看着他吆喝,每到这时,他也会兴奋起来,他不怕围着的人看猴儿一样看他,围着的人越多,他的声音越大,乌拉草三个字,在他的嘴里喊出来,像唱曲儿一样,先是乌拉,声调平平,最后的草字,喊出一个弯儿来。
天亮了。
第二章 街坊
房产处供应的砖房外表上看上去非常体面,红砖、红瓦、蓝色油漆的木套子窗户。这也是东北街十七组唯一的一幢砖瓦房,一溜九间起脊房,三大间一个房门,每个门里分四户人家,四户人家公用一个走廊,走廊的四个角落,是每家土垒的锅台,清一色的大锅,清一色的木头锅盖,不同的是有的干净些,有的烟熏的颜色重了些,白茬口的,是新换了锅盖。十二户人家,十二个姓,是房管员故意安排的还是巧合,没有人知道,张家、赵家、陆家、郑家四户在第一个门里;王家、曹家、胡家、史家四户在第二个门里,临进院子口的门里,住着刘家、杨家、付家、陈家四户。
陆陆续续的,能见到妇人、孩子揉着眼,打着哈欠,拎着油漆桶改造的尿桶或拴着绳子的黑陶瓷罐子出来,倒隔夜的大人、孩子混合着的夜尿,男人一般不干这个活,有也只是半大小子拎着桶,往房山头一泼,尿液瞬间结冰,看不到有流动的痕迹。每年冬天,路两边的房山头都堆起高高的垃圾包,混合着泔水、尿液、煤灰、土豆皮、烂菜叶子的垃圾堆,煤灰一般不多,有早起捡拾煤灰的人,估计是拉走垫路或干别的用途。
街道组长魏桂英是个精明能干的四十多岁中年妇女,男人是房管局的一个科长,魏婶(大人小孩都这么称呼)管理一百多户六百多口人的街道井井有条。
大眼睛,齐耳短发,白净的一张方脸,一副伶牙俐齿,有吵架的夫妻或邻居打架,她立马能平息事端。按照组长的指示,砖瓦房这面一个垃圾堆,草房一排的六户人家一个垃圾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直相安无事,这样留下中间的通往悦来大车店的路也就只够两挂马车并排进出,高高的垃圾堆到春天开化时,县卫生队的马车才来清理。
早晨七点钟,上班、上学的陆续出了家门,陆伟民推门出来,隔夜的小清雪不大,门上的玻璃隔着窗花依稀能看到一个红色的桃心,一个大大的忠字还能看出来,所有的门上的玻璃都这样,只是屋里门的玻璃被婆娘们贴上了报纸,有窗户帘的人家还是很奢侈的,只有门洞陆家的新媳妇有个绣着鸳鸯的门帘。没等门关上,张华也紧跟着出来,两个男人,是张家、陆家的户主。两人打过招呼,相跟着出了大院,三十岁的张华是南街新华书店的管理员,三十六岁的陆伟民部队转业到地方文化馆,算起来两个人还是一个行业。
张华的三个孩子张君、张伟、张洋,老大女孩张君,老二张伟,老三张洋都是男孩。陆伟民有四个孩子,小东、小南、小西、小北,东西男孩,南北女孩,每个孩子间隔三岁。陆小东九岁,与张君同学,七小学二年级一班。陆小北刚满月。张陆两家隔着一道木条钉着纸壳糊上报纸的墙,夜里尿尿的声音都听得清楚。不只是张陆两家,这一排砖房,每两家的中间隔的都一样,统一的房产处的标准。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