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面目》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的干河滩,两边山岭陡峭。日军一个联队进入包围圈,八路军在山岩上居高临下,猛烈开火。六百多日军全部被歼,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阿部得知情况后立即增援,指挥一千五百多日军,烧毁银坊镇,当晚到黄土岭宿营。第二天早上,一分区一团团长陈正湘在山头上用望远镜发现一所独立房屋前,有一群日本军官在指挥。他急忙指挥迫击炮向那里轰击。连发数弹,当场击中阿部本人。后来通过新闻广播,我方才知道黄土岭战斗击毙了日军最高职务的指挥官。杨成武自豪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1615452Z.jpg"/>
阿部规秀阵亡的报道
黄土岭一仗,八路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是一炮打死了阿部,使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看起来有运气的成分,但说到底,还是得益于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承认:与八路军作战,如同狮子捕鼠,调动部队跑来跑去,很难捕捉到与八路军决战的机会。刘伯承元帅则把游击战术生动地比喻为“狼的战术”,说是狼在坡路上等着,一个人推车上坡,狼就照准他屁股咬一块肉。推车的人手也放不下,走也走不脱,只能让狼吃去一块肉。刘帅风趣地说:“狼的战术是高明的,我们是人,总比狼聪明些。”
太行山深处,风光秀丽。山村被柿子树、杏树、桃树环绕,田里的麦子即将成熟。虽然平坦的公路从村中经过,但也少有车行。老区人朴实、憨厚,行动不急不慌。外部世界那五光十色的诱惑,似乎对他们不起作用。直到今天,黄土岭也没有开展任何旅游项目,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场景。村子里异常宁静,根本想象不出这里曾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从黄土岭回来路过司各庄小学,简陋的校舍与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场景差不多。一群学生在河边树下念课文,然后一个个到老师面前背诵。孩子的眼睛充满了欢乐,好奇地看着对准他们的镜头,丝毫没有那种由贫穷而产生的自卑和忧伤。在山里,他们生活得如此宁静,反而让我们这些终日忙碌的都市人产生了羡慕之情。

古今重镇娘子关
我们考察的下一站是娘子关。娘子关在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号称“天下第九雄关”。太行八陉中最重要的井陉,就从这里通过。历史上的井陉,东起河北鹿泉的太行山脚,历史上叫土门关,位于今鹿泉正太公路旁的土门村,旧关门上写着“三省通衢”的匾额。今天看来,也就是一个村子的门楼。然后进入井陉地界,沿着绵曼河谷的走向,经上安、微水、长岗、板桥、长生口、核桃园到山西边境的固关,长约百里。历史书上说,从土门关进入太行山,山势自西南而东北,层峦叠岭,参差横列。井陉县东北有陉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称井陉。秦始皇东巡之中病逝,臣下护送灵车从井陉返回关中咸阳,说明这里已经是通过太行山的要道了。楚汉战争中韩信率军出井陉,摆下著名的“背水之战”,就在今天井陉的微水边。书上说当时的井陉是“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可见是一条狭窄的隘路。这一战使井陉更加出名,历朝历代的河北战事,都与井陉有关。北齐高欢从太原争河北,几度从井陉出兵。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军从太原出井陉,攻真定(今河北正定),直捣叛军的后方。所以兵家总结说:“太行为控扼之要,井陉又当出入之冲。”
因此,在井陉西端的险要隘路,历史上都设关驻军。娘子关号称“天下第九雄关”,是井陉的西口,坐落在桃花河瀑布峡谷的隘路上。面向山西的西关城是经过整修过的,高大雄伟,城楼的匾额写着“京畿藩屏”四个大字。面向河北的东关城面貌依旧,关内一条石板路,住家不多,显得安静祥和,母亲怀抱中的孩子瞪大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衣着异样的外来客。附近有承天寨,明朝时设重兵把守。太原到石家庄的铁路和高速公路都从关下经过,使得娘子关更为出名。翻过山到另一隘口,就是故关。战国时期这里是中山国的要隘,也是井陉真正的西口,为了与娘子关区别,把此地称为故关。现在的关城和城墙是明朝修的,更名固关,取其险要坚固之意。今天的固关旁边是太原到旧关的国道。进入固关关门,路上的青石板被车轮碾成两寸深的辙沟,告诉我们固关的历史沧桑。古书上形容说:“故关南北,山坂回环,南连赞皇、元氏,外通平定、乐平,所辖隘口凡三十有六。”可见井陉道上是关隘重重,形成了几十里长的纵深防御体系。所以当年无论是攻山西还是出河北,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清末民初的山西是个处境微妙的地方。中原的战乱没有破坏山西的安定,山西的统治者既想开通对外的联系,又想维持闭关自守的状态。民国初年修正太铁路时,特地修成窄轨。京汉铁路的货运到石家庄,要从火车上卸下来,换到山西的小火车上拉进去。阎锡山在抗战爆发前修成同蒲铁路,也采用窄轨,可谓用心良苦,但就这样也没挡住日本军队的入侵。1937年10月的忻口会战,国民党军集重兵于太原以北,与日军苦战。但是没想到日军突破娘子关,从井陉杀入山西,迫使阎锡山放弃太原。日军为了加强对山西的占领,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