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仓库当队长
分类: qsxs
那个时候路小英才不满两岁。
转眼十多年过去,小英姑娘已经快14岁了。
那年头的女孩子,能读上初中已经不容易了。
路远能顺利的读完高中就更加的不容易。
一切都因为他老妈有些文化,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就算再穷,勒紧裤腰带也没有让他们兄妹俩的书落下。
父母还算有远见,所以路远兄妹得以在当年有了不算少的文化。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为恢复高考以后考大学,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顺便说一下,那年头一般家庭都有几个孩子,路远父母之所以只生了他一个,是因为他老妈是那种只是怀一次孕的女人。
怀了路远之后,就再也怀不上了。
不过孩子少也有好处,负担少,相对生活压力就没那么大。
要不,路远哪能能读到高中毕业呀?)
有了这些,路远干起活来很有信心,虽然肚子很饿。
当年根本吃不饱,尤其在春夏之交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家庭连照得见人影的稀饭都快要吃不上了。
路远家也好不到哪儿去,虽说他们家的劳力比较强,有三个人在生产队干活,只有路小英一个人在上学,放学的时候还割草挣工分。
因此分的粮食比别家稍微多那么一点,但依然改不了挨饿的命运。
干活厉害一点,挣工分多一点,食量自然就更大。
少了根本吃不饱。
当年本来伙食就差,经常菜里没有油,加上还没吃饱,所以,唉!
想想都叹气。
好不容易熬到天快黑了,队长叫收工,大家呼啦一下扛起锄头作鸟兽散。
刚才还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就冷清了下来。
回到家里,小妹路小英放学割草去了。
路小英上的是村里的民办初中,每天上学之余还能帮着家里干点活儿,最主要的就是割草挣工分。
生产队喂了不少的牛,而牛每天要吃很多的生草,因为大人要在生产队干农活,不能无缘无故的缺勤,缺勤还得请假。
所以割牛草一般都是小孩子们的事情。
别看割牛草,如果小朋友们不那么贪玩,认真一点,勤快一点,一年下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小朋友可以挣到半个大人的工分。
关于这个作者可不是胡乱说的。记得当年作者小学毕业才11岁,本人六岁开始上学,读的是五年制小学。
因此11岁就小学毕业了,而就是这么一个年纪,靠着读书之余天天割牛草,一年下来差不多挣了2000工分,而当年一个最能干的男劳力,一年累死累活下来,最多只有四千多工分。
所以比较一下一个11岁的小孩子,已经算不错了。
当年作者的情况比较特殊,老爸有病,家里穷的叮当响,所以必须要勤快一点,没办法呀。
扯远了,话说路远回到家,老爸收工回来在院子外抽旱烟儿,老妈忙着生火煮饭。
他担起水桶出去挑水。
因为年轻,每天挑水的任务是他的,而他们村担水的地方比较远,来回差不多1km,每天至少要担五挑水,在收工回来很饿的情况下,不轻松啊!
而正在这个时候,外面有人惊慌慌的扯着嗓子喊:“快去村口的水库救人呐!有人跳水啦...”
第2章贫穷
听见喊救人的声音,路远放下扁担和水桶,顾不上和老爸打招呼就往外冲。
他老爸路一民也收起旱烟袋跟在路远后面往外跑。
老妈刘彩娟把头从厨房门口探出来,想问路远谁在外面叫救人,结果发现已经没人了。
见父子两都去了,她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煮饭。
天快黑了,她得赶紧把饭做好,不然闺女小英回来又得叫肚子饿。
小英是他们家每天叫饿叫的最厉害的人。
本来十三四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加上小女生喜欢蹦蹦跳跳,每天又吃的太差,照得见人影的稀饭经常还没怎么吃饱,不饿才怪!
路远循着喊声一路飞奔往村口而去,这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往水库那边跑去了。
水库在村口,离路远他们家不是太远,就几百米。
这个村子叫小河村,离长江不太远,村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绕村而过,然后顺着山沟一直往前,最后流进长江。
因为要蓄水灌溉,生产队在村口修了一个水库,水库不算很大,也不是特别深,但非要跳到里面去淹死,还是能办到的。
路远一路奔跑来到水库边的时候,水库边上已经围了很多人,大家叽叽喳喳都很着急。
而嘈杂声中,村里的王叔和他的三孩子扑倒在水库边拼命的嚎啕,简直哭的呼天抢地呀!
“孩子他妈,你干嘛这么想不开呀?我不就埋怨了两句吗?
没饭吃又不是我们一家,大家都穷啊!如果过不下去都往水库里
转眼十多年过去,小英姑娘已经快14岁了。
那年头的女孩子,能读上初中已经不容易了。
路远能顺利的读完高中就更加的不容易。
一切都因为他老妈有些文化,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就算再穷,勒紧裤腰带也没有让他们兄妹俩的书落下。
父母还算有远见,所以路远兄妹得以在当年有了不算少的文化。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为恢复高考以后考大学,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顺便说一下,那年头一般家庭都有几个孩子,路远父母之所以只生了他一个,是因为他老妈是那种只是怀一次孕的女人。
怀了路远之后,就再也怀不上了。
不过孩子少也有好处,负担少,相对生活压力就没那么大。
要不,路远哪能能读到高中毕业呀?)
有了这些,路远干起活来很有信心,虽然肚子很饿。
当年根本吃不饱,尤其在春夏之交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家庭连照得见人影的稀饭都快要吃不上了。
路远家也好不到哪儿去,虽说他们家的劳力比较强,有三个人在生产队干活,只有路小英一个人在上学,放学的时候还割草挣工分。
因此分的粮食比别家稍微多那么一点,但依然改不了挨饿的命运。
干活厉害一点,挣工分多一点,食量自然就更大。
少了根本吃不饱。
当年本来伙食就差,经常菜里没有油,加上还没吃饱,所以,唉!
想想都叹气。
好不容易熬到天快黑了,队长叫收工,大家呼啦一下扛起锄头作鸟兽散。
刚才还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就冷清了下来。
回到家里,小妹路小英放学割草去了。
路小英上的是村里的民办初中,每天上学之余还能帮着家里干点活儿,最主要的就是割草挣工分。
生产队喂了不少的牛,而牛每天要吃很多的生草,因为大人要在生产队干农活,不能无缘无故的缺勤,缺勤还得请假。
所以割牛草一般都是小孩子们的事情。
别看割牛草,如果小朋友们不那么贪玩,认真一点,勤快一点,一年下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小朋友可以挣到半个大人的工分。
关于这个作者可不是胡乱说的。记得当年作者小学毕业才11岁,本人六岁开始上学,读的是五年制小学。
因此11岁就小学毕业了,而就是这么一个年纪,靠着读书之余天天割牛草,一年下来差不多挣了2000工分,而当年一个最能干的男劳力,一年累死累活下来,最多只有四千多工分。
所以比较一下一个11岁的小孩子,已经算不错了。
当年作者的情况比较特殊,老爸有病,家里穷的叮当响,所以必须要勤快一点,没办法呀。
扯远了,话说路远回到家,老爸收工回来在院子外抽旱烟儿,老妈忙着生火煮饭。
他担起水桶出去挑水。
因为年轻,每天挑水的任务是他的,而他们村担水的地方比较远,来回差不多1km,每天至少要担五挑水,在收工回来很饿的情况下,不轻松啊!
而正在这个时候,外面有人惊慌慌的扯着嗓子喊:“快去村口的水库救人呐!有人跳水啦...”
第2章贫穷
听见喊救人的声音,路远放下扁担和水桶,顾不上和老爸打招呼就往外冲。
他老爸路一民也收起旱烟袋跟在路远后面往外跑。
老妈刘彩娟把头从厨房门口探出来,想问路远谁在外面叫救人,结果发现已经没人了。
见父子两都去了,她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煮饭。
天快黑了,她得赶紧把饭做好,不然闺女小英回来又得叫肚子饿。
小英是他们家每天叫饿叫的最厉害的人。
本来十三四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加上小女生喜欢蹦蹦跳跳,每天又吃的太差,照得见人影的稀饭经常还没怎么吃饱,不饿才怪!
路远循着喊声一路飞奔往村口而去,这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往水库那边跑去了。
水库在村口,离路远他们家不是太远,就几百米。
这个村子叫小河村,离长江不太远,村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绕村而过,然后顺着山沟一直往前,最后流进长江。
因为要蓄水灌溉,生产队在村口修了一个水库,水库不算很大,也不是特别深,但非要跳到里面去淹死,还是能办到的。
路远一路奔跑来到水库边的时候,水库边上已经围了很多人,大家叽叽喳喳都很着急。
而嘈杂声中,村里的王叔和他的三孩子扑倒在水库边拼命的嚎啕,简直哭的呼天抢地呀!
“孩子他妈,你干嘛这么想不开呀?我不就埋怨了两句吗?
没饭吃又不是我们一家,大家都穷啊!如果过不下去都往水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