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
分类: txts3
用从市场上现时采购的新鲜活鱼,做成在其他地方吃不到的正宗传统料理:用野山芋的叶子清蒸鲯鳅[4],新鲜的虾入料做成清淡的咖喱,生的金枪鱼冷冻后蘸着橙汁和椰子汁吃。当然也有类似炸薯条一类的小食品,或者欧洲风味的炸水果干。甜点的品种也十分丰富。
店里有时会请当地的歌舞团前来演出,还开设料理教室,做一些文化交流。
菜单上既有价格昂贵的菜,也有相对便宜的,所以“虹”不仅面向那些对味道挑剔的客人,附近的普通百姓也经常光顾。来本地考察的大溪地政府官员、音乐界人士、想学习大溪地舞蹈的人、以前曾经在大溪地住过的人,都会到我们餐厅来。
老板另当别论,此外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店长,他和老板从住在大溪地时就认识了,是我的直属上司。这是个通情达理、做事认真、关爱妻子、品德优良的传统型大叔,他总是待在店里,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周到妥帖。我很尊敬他。
“虹”的老板并不是为了开餐厅而到大溪地学习的。他二十多岁时在大溪地生活过,那时就常去当地的这家餐厅。出于兴趣而去那里工作,和店里的人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因而产生了自己开店的念头。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现在的店长。我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理由也就是因为这种自然的关系。
还在乡下老家时,曾在杂志上读到过这家餐厅老板的专访。
照片上的老板很年轻,表情看上去快乐且充满活力。记得专访的主题是如何解压,他的回答一点都不刻意,话语中能够感受到安静的幸福:“觉得累时就去大溪地,和朋友们见见面、游游泳,心想如果把这里的氛围,即使只有一点儿,能带到东京来该多好,于是开了这家店。”
杂志上还登了餐厅的照片。有大大的窗户和天窗,空间看起来很宽敞。桌子放得不多,用很结实的木料做成,阳台上撑着厚布做的太阳伞,店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看起来打理得很水润。
我到东京玩的时候来这家店吃过好几次饭,越来越觉得它和东京其他地方截然不同。喜欢这样自然而缓慢地度过时光。
总是无法理解那些和时间唱反调的慌乱的都市人,做事讲究目的,任何东西都是有偿的。最开始的时候觉得大概是因为土地价格太高,人心才会变成那样——典型的乡下人的看法。
总以为东京人难以捉摸,可能是因为以前接待过东京来的观光客,而且外婆和妈妈的看法也一样。家里人都说,东京人总爱把事情复杂化,追求过多的快乐,违背自然规律,把金钱看得太重。观光客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小店里上演。
在城里,人们貌似亲切,但即便只是起身为你拿样东西,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的。
至少在乡下,无论你花多少钱都不能把冰冷的海水变暖,冷夏时客人会减少也是没办法的事。
比如,为了吸引观光客而花钱建造新的设施,在那里工作的人只是为了收回投资,不知道爱的力量,这些设施不久就破败了。假如没有足够的能够对抗景色的力量,那么土地的力量就会吞噬一切。据我观察,其实并不是人把它们搞破败的。即使最初非常热闹,但客人们渐渐不愿意再来。土地大概是对这些不适合自己的建筑生气了,发出不讨人喜欢的光线来。不过,如果这时出现一个有力量的人,往往会发生奇迹。这些设施就像只是碰到了一场坏天气或什么事故,可以很快渡过难关。
其实人们所做的事情和原始时代没什么分别,同样的事情在不断发生,我总是这样想。
人们最初住在这片土地上时,总是一心侍奉土地神灵,希望和神灵和平共处。人们一起努力灌溉土地,而土地也给予回报,更加肥沃。土地和人类的力量缺一不可,即使到了现代也仍然如此。规模扩大了,我们无法预见百年以后的结局,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结局都和以前没什么区别。
不断看到新的建筑出现。旧的建筑被拆掉,露出废墟,然后重回土地原先的样子,接着建造新的建筑,这样周而复始。所以观光地的景色也是一样,过去的样子不断重演,不可思议却又生机盎然。
外婆和妈妈都一直这样教育我,在这个世上,别索取太多,努力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活着,依靠大自然认真地过好每一天,有时节约,有时玩耍,最重要的是每一分钟都过得开心自在。
外公和外婆一起创建了餐厅,妈妈在餐厅里帮忙,这样认识了爸爸,于是,身为厨师的爸爸也加入了……最后妈妈继承了这间餐厅。在海边,我们的餐厅并不特别有名,却也有了近五十年的历史。
有人说看到外婆的脸就觉得安心,有人喜欢妈妈煮的鱼,有人喜欢吃我们的套餐,也有人说是为了这家的女儿,也就是我而来的。虽然是个破旧的店,却有着清爽而且怀旧的气氛,来观光的客人经常带着家人一起来,并说已经养成了习惯,还有年轻的夫妇因为非常喜欢已故的外公而来的。层层薄薄的情谊就这样重叠起来,我们的店慢慢地成了一家人情味浓郁的餐厅。
在海边长大的我,一有烦恼就爱跑到海边发呆。到了东京,或许因为在这家店打工的关系,尽管离开了大海,倒也没有想象中难熬。
质朴如我来到东京,从没有对“虹”感到失望过。一开始觉得是不是进货量太少了,有点小气,这样孩子气的疑问后来在看到账簿和来往的客人后释怀了。这是东京,和乡下不一样。然而即便店的规
店里有时会请当地的歌舞团前来演出,还开设料理教室,做一些文化交流。
菜单上既有价格昂贵的菜,也有相对便宜的,所以“虹”不仅面向那些对味道挑剔的客人,附近的普通百姓也经常光顾。来本地考察的大溪地政府官员、音乐界人士、想学习大溪地舞蹈的人、以前曾经在大溪地住过的人,都会到我们餐厅来。
老板另当别论,此外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店长,他和老板从住在大溪地时就认识了,是我的直属上司。这是个通情达理、做事认真、关爱妻子、品德优良的传统型大叔,他总是待在店里,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周到妥帖。我很尊敬他。
“虹”的老板并不是为了开餐厅而到大溪地学习的。他二十多岁时在大溪地生活过,那时就常去当地的这家餐厅。出于兴趣而去那里工作,和店里的人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因而产生了自己开店的念头。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现在的店长。我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理由也就是因为这种自然的关系。
还在乡下老家时,曾在杂志上读到过这家餐厅老板的专访。
照片上的老板很年轻,表情看上去快乐且充满活力。记得专访的主题是如何解压,他的回答一点都不刻意,话语中能够感受到安静的幸福:“觉得累时就去大溪地,和朋友们见见面、游游泳,心想如果把这里的氛围,即使只有一点儿,能带到东京来该多好,于是开了这家店。”
杂志上还登了餐厅的照片。有大大的窗户和天窗,空间看起来很宽敞。桌子放得不多,用很结实的木料做成,阳台上撑着厚布做的太阳伞,店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看起来打理得很水润。
我到东京玩的时候来这家店吃过好几次饭,越来越觉得它和东京其他地方截然不同。喜欢这样自然而缓慢地度过时光。
总是无法理解那些和时间唱反调的慌乱的都市人,做事讲究目的,任何东西都是有偿的。最开始的时候觉得大概是因为土地价格太高,人心才会变成那样——典型的乡下人的看法。
总以为东京人难以捉摸,可能是因为以前接待过东京来的观光客,而且外婆和妈妈的看法也一样。家里人都说,东京人总爱把事情复杂化,追求过多的快乐,违背自然规律,把金钱看得太重。观光客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小店里上演。
在城里,人们貌似亲切,但即便只是起身为你拿样东西,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的。
至少在乡下,无论你花多少钱都不能把冰冷的海水变暖,冷夏时客人会减少也是没办法的事。
比如,为了吸引观光客而花钱建造新的设施,在那里工作的人只是为了收回投资,不知道爱的力量,这些设施不久就破败了。假如没有足够的能够对抗景色的力量,那么土地的力量就会吞噬一切。据我观察,其实并不是人把它们搞破败的。即使最初非常热闹,但客人们渐渐不愿意再来。土地大概是对这些不适合自己的建筑生气了,发出不讨人喜欢的光线来。不过,如果这时出现一个有力量的人,往往会发生奇迹。这些设施就像只是碰到了一场坏天气或什么事故,可以很快渡过难关。
其实人们所做的事情和原始时代没什么分别,同样的事情在不断发生,我总是这样想。
人们最初住在这片土地上时,总是一心侍奉土地神灵,希望和神灵和平共处。人们一起努力灌溉土地,而土地也给予回报,更加肥沃。土地和人类的力量缺一不可,即使到了现代也仍然如此。规模扩大了,我们无法预见百年以后的结局,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结局都和以前没什么区别。
不断看到新的建筑出现。旧的建筑被拆掉,露出废墟,然后重回土地原先的样子,接着建造新的建筑,这样周而复始。所以观光地的景色也是一样,过去的样子不断重演,不可思议却又生机盎然。
外婆和妈妈都一直这样教育我,在这个世上,别索取太多,努力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活着,依靠大自然认真地过好每一天,有时节约,有时玩耍,最重要的是每一分钟都过得开心自在。
外公和外婆一起创建了餐厅,妈妈在餐厅里帮忙,这样认识了爸爸,于是,身为厨师的爸爸也加入了……最后妈妈继承了这间餐厅。在海边,我们的餐厅并不特别有名,却也有了近五十年的历史。
有人说看到外婆的脸就觉得安心,有人喜欢妈妈煮的鱼,有人喜欢吃我们的套餐,也有人说是为了这家的女儿,也就是我而来的。虽然是个破旧的店,却有着清爽而且怀旧的气氛,来观光的客人经常带着家人一起来,并说已经养成了习惯,还有年轻的夫妇因为非常喜欢已故的外公而来的。层层薄薄的情谊就这样重叠起来,我们的店慢慢地成了一家人情味浓郁的餐厅。
在海边长大的我,一有烦恼就爱跑到海边发呆。到了东京,或许因为在这家店打工的关系,尽管离开了大海,倒也没有想象中难熬。
质朴如我来到东京,从没有对“虹”感到失望过。一开始觉得是不是进货量太少了,有点小气,这样孩子气的疑问后来在看到账簿和来往的客人后释怀了。这是东京,和乡下不一样。然而即便店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