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分类: txts3
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作者:罗杰·克劳利
内容简介
通过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财富之城》),《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罗杰克劳利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是我们这一代研究欧洲伟大航海帝国的卓越历史学家,也是十字军东征之后东西方冲突领域的专家。在《征服者》中,克劳利讲述了葡萄牙崛起的史诗故事。由于莫大的勇气和它的探险家们高超的航海技能这种战术优势在当时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个贫穷的小国在一个世纪里主宰了海上霸权。葡萄牙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道、对抗穆斯林统治者的帝国主义征服战争和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将永久性地扰乱地中海,并建立第一个全球经济体。 克劳利依赖书信与目击者证词来叙述蕞尔小国葡萄牙飞速而惊心动魄的崛起。《征服者》展现了葡萄牙帝国全副的光辉灿烂和凶狠残酷,将雄心勃勃而狂热奋进的阿维斯王朝的人物们描摹得栩栩如生。幸运的曼努埃尔一世国王、完美君王若昂二世、四处劫掠的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和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这些人物玩弄着他们个人的野心和帝国的公共目标,为了追寻全球的财富,往往要蒙受惨重损失。葡萄牙崛起的故事的另一个核心是,它努力要消灭伊斯兰文化,在印度洋建立一个基督教帝国。为了寻找神话中的基督教君主祭司王约翰,葡萄牙探险家深入非洲腹地;他们还残酷无情地攻打印度的港口城市,力图垄断贸易。 绕过非洲之角去往印度的航道的发现,是航海史上的伟大突破,但也预示着世界秩序被彻底打乱。在随后一个世纪里,没有一个欧洲帝国比葡萄牙更野心勃勃,没有一位君主比葡萄牙列王更掠夺成性。在这过程中,他们创建了第一个远程的航海帝国,释放出了如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全球化力量。在克劳利笔下,葡萄牙帝国的完整故事及其野心造成的人道代价,终于得到了讲述。
文前辅文
有界限的海[1],或许属于希腊或罗马;
没有界限的海,属于葡萄牙。
——费尔南多·佩索阿[2]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2/1-2006020010193B.jpg" />
从葡萄牙到印度,约1500年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2/1-200602001019147.jpg" />
从印度到中国,约1500年
<hr/>
[1] ‘Padr?o’,Pessoa,p.59。
[2] 费尔南多·佩索阿(1888~1935年),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人物和葡萄牙语的最伟大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惶然录》。他还从英语和法语翻译文学作品。(本书所有页下注均为译者注)
1 印度计划
1483~1486年南纬13°25′7″,东经12°32′0″
1483年8月,在今天的安哥拉海岸的一处海岬,一群饱经风霜的水手将一根石柱竖立起来。石柱高5.5英尺,顶端有一个铁制十字架,用熔化的铅固定在石柱的一个槽内。圆柱形石柱的顶端被做成立方体,其表面雕刻着一个盾形纹章和一句葡萄牙语铭文:
自创世起第6681年,自我主耶稣基督降生以来第1482年,最高贵、卓越和强大的君主,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派遣他的宫廷绅士迪奥戈·康,发现了这片土地,并竖立这些石柱。[1]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2/1-20060200101cO.jpg" />
这根石柱标志着迪奥戈·康沿着西非海岸南下之旅的终点。它于1486年1月被竖立在纳米比亚的十字架角,后来在1893年被运往柏林
这座纪念碑,相对于庞大的非洲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小痕迹,但标志着欧洲探险家在地中海沿海之外向南前进最远的极限。它既是宣示占有的不谦逊的举措,也是向南传递的接力棒,象征着葡萄牙人一个海岬又一个海岬,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寻找通往印度的海路。它宣示了自己关涉时间、归属和宗教使命的神话。康奉御旨南下的途中,竖立了一连串这样的石碑。它们可能是于一年前在里斯本附近林木青翠的辛特拉山区雕刻的,所以时间有点错误。它们被一艘在海浪中颠簸的卡拉维尔帆船[2]运载了4000海里。它们自有深切的用意,如同即将参加登月探险的飞船带着美国国旗一样。康从这根石柱的所在地向南眺望,海岸似乎在向东弯曲。他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接近了非洲的末端。通往印度的道路已经在视野之内了。
如同“阿波罗”号登月探险,这个时刻背后是数十载的努力。在休达战役之后,恩里克王子(他永垂青史,享有“航海家恩里克”的美名)开始出资赞助沿着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险活动,以寻找奴隶、黄金和香料。一年又一年,一个又一个海岬,葡萄牙航海船沿着西非向西南方倾斜的突出部,艰难跋涉,小心翼翼地用铅垂线测量水深,始终对浅滩和礁石(大海越过它们,掀起惊涛骇浪)保持警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渐渐摸清了非洲大陆的形态:毛里塔尼亚的荒芜沙漠,他们所称的几内亚(意思是“黑人的土地”)地区植被繁茂葱茏的热带海岸,以及非洲赤道地区(塞内加尔和冈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