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黑枪小三口

分类: qsxs

从书架移除

  第二天一大早,王南就爬起来练习偷学来的动作,一个多小时下来,他觉得这套动作基本吃透,余下就是扣细节。
  他很想达到老兵那个水平。
  吃过李秀做好的早饭,他开始摆弄昨天扒回来的三把步枪,看着又多出来的300多发子弹,他又重新架起了靶子。
  这回他找了几个小木头桩子,拿小手斧修理成一攮多长,砍出两个斜口,用多余的弹药带绑上,走到小村落外面,分几十米到三百米就乱挂在地边的树上。
  弹药带吊着木头段儿,在一人高的位置随着轻风左右摇摆的晃着。
  这是他能想到打移动靶的办法,虽然不象人那样走动,可小木头段儿不大,又晃动着,也把难度提高到他100米都不能五发五中。
  并且这样的靶子也不用人看着了,打中时会晃来晃去的半天也停不下来。
  这是实战过后得来的经验,也是王南能想出来的最好的办法。
  靶子要跟人脑袋差不多动来动去。
  换了晃动靶子后,他打了几枪试了下,感觉这时勾动板机时要动脑子算计一下子弹和靶子撞到一起的时间差才成。
  又做了两个,放在四百米和五百米的位置上。
  随后,五把枪放在地上,打热了一把就换一把,轮换着练习射击。
  子弹发射会产生很大的热量,枪支过热时会影响寿命和性能,甚至会炸膛,所以热到一定程度必须停下来。
  可王南总感觉时间很紧迫,一直强度很高的用实弹练习。
  等他把枪的木柄都打到发热,枪管更是暗红的手都不敢贴近时,才知道了这个道理。
  中午时,风也变小了,微风吹的木段只是轻微的晃动,王南的枪法也提高到一个常人难及的地步。
  在练腻了300米的距离,他立起表尺。几把枪打过,他发现自己居然能打出每把步枪的准头来。
  马枪是把好枪,虽然枪管短,枪相也很老,可枪机膛线什么的保养的很好,准头更是出奇的好,500米的小木段连连中枪。
  另外四把枪相比就有差距,只能做到400米内连连命中,到了500米时命中率一下子就骤降下来。
  他想不通为什么马枪比长步枪的准头好,却又无处可问,就将马枪做为主枪使用。
  他不知道三八式骑枪比三八式步枪虽然短了30厘米,可因为膛线不同,有效果距离比步枪还要长几十米,并且这些老枪的质量非常好,保养好了能有上万发子弹的寿命。
  今天的练习很有感觉,他已经开始与实战的需要结合了起来。
  这主要是昨天的两场实战,让他对开枪的感觉和认识又提高了很大一截。
  王南总结出来几次的射杀距离都在100米内,并且都是快速射击。
  超过这个距离很少能抓到合适的射击机会。
  他这想法跟二战期间的狙击手的感觉已经十分接近了。
  所以200米内的快速射击成了他的主要练习方向。
  枪怎么准、怎么稳、怎么快已经成为他摸住枪就会去琢磨的事情。
  试过枪,也打过靶子,王南决定继续练习据枪移动射击。
  他这回用实弹对着百米远的木段儿练习。
  据枪对准靶子移动,再到静止时屁股一坐半跪在地上,瞄准射击一枪,时不时还两枪三枪,然后再继续移动,甚至中间还加上了装填子弹的动作。
  练到中午,他累的连舌头都快吐了出来。
  子弹并没打多少发,端好枪再来回的移动,这个体力消耗还算可以忍受。
  可是移动后再静止的瞄准射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开始的几次整套动作还能打中靶子。
  可随着呼吸越来越沉重和心跳的加快,以及身体控制上的欠缺,每次都会出现让他感觉不对劲的地方,随着体力的下降就更加控制不住枪口了。
  他只好一点一点来,从端枪、移动到半跪瞄准的姿势,全部理顺了一遍,把重点放在了一串动作后的瞄准射击上。
  练习到最后,他端枪端的手软,腿跑到发抖,气都喘不匀了。
  移动稍猛一点儿,他就会打不中靶子,这让他推后了打移动靶子的想法,那个会更难,还是一件事一件事做吧。
  两个女孩子好奇的看着他跑来跑去练习,看得他不好意思停下来,就咬着牙坚持到她俩做饭离开时,才一屁股坐地上,直到二丫来喊他吃饭。
  中午吃饭时,三人边吃边聊。
  李秀问王南:“这招是跟日本兵学的?”
  王南“嗯”了一声,把看到老兵教小兵的事儿说了。
  李秀对王南说叹息:“那个日本小兵刚比枪高那么一点儿,在家里还是个孩子,就这么在外面死了,真是可怜。”
  二丫立刻表示支持李秀的看法。
  王南倒是觉得拿枪的日本人都活该被打死,要不,死的就会是中国人。
  王南饭后消了消食就继续练习。
  可训练有素的士兵也不是几天就能速成的。
  日本士兵都经历了一年的新兵训练,再分到部队里被老兵带着学习部队的科目。
  后世国内的部队很长时间里,士兵也分为三个月的新兵期,下部队后也分一年兵的训练科目和二年兵的训练科目,所以当了三年以上的兵才叫做老兵。
  王南的身体素质只能说是年青人中还算可以,可离一个正规作战部队的士兵标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