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陶德》

分类: txts3

从书架移除




理发师陶德
作者:托马斯·佩克特·普雷斯特,詹姆斯·马尔科姆·莱默
内容简介
本书原名《一串珍珠:浪漫史》,最早发表于1846年,连载于英国杂志《人民的周刊和家庭阅览室》(The Peoples Periodical and Family Library),后被改编为著名音乐剧和电影《理发师陶德》。 舰队街的理发师斯文尼陶德性情古怪,他的学徒托比亚斯深受其苦并饱受威胁但凡有穿戴稍微好一点的客人来了,就没有从陶德的理发店出去过,他们是被理发师谋财害命了吗?与此同时,钟院洛薇特夫人的肉饼店生意火爆。出海归来的桑希尔中尉来到陶德的理发店理发,从此失踪。他的朋友展开了调查,线索是一串珍珠这是桑希尔中尉受失踪的马克因吉斯瑞之托,准备代马克送给其心上人乔安娜的礼物 19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Penny Dreadful的图书出版形式,直译为一便士恐怖故事。它通常是将一系列故事分册出版,每册只要一便士。托马斯佩克特普雷斯特和詹姆斯马尔科姆莱默就是这类低俗怪谈的主要贡献者。托马斯佩克特普雷斯特(1810-1859)是一位记者和音乐人,詹姆斯马尔科姆莱默(1814-1884)是一位土木工程师出身的畅销书作家,两人联手写作,创造了众多广受欢迎的作品,其中就包括《吸血鬼瓦涅爵士》和《理发师陶德》。

原著的魅力



By 陈萱



19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一便士恐怖故事”的图书出版形式,它通常是将一系列故事分册出版,每册只要一便士。托马斯·佩克特·普雷斯特和詹姆斯·马尔科姆·莱默就是这类“低俗怪谈”的主要贡献者。托马斯·佩克特·普雷斯特(1810-1859)是一位记者和音乐人,詹姆斯·马尔科姆·莱默(1814-1884)是一位土木工程师出身的畅销书作家,两人联手写作,创造了众多广受欢迎的作品,其中就包括《吸血鬼瓦涅爵士》和这本《理发师陶德》。



本书原名《一串珍珠:浪漫史》(THE STRING OF PEARLS: A ROMANS),最早发表于1846年,连载于当时的英国杂志《人民的周刊和家庭阅览室》(The People's Periodical and Family Library)。作为音乐剧和电影《理发师陶德》的狂热粉丝,我一直都很喜欢这个哥特味道十足的故事。小说原著和音乐剧、电影的情节有较大差距——改编后的陶德是因为妻离子散而变得冷酷无情,而小说里的陶德则坏得毫无道理,更为这个故事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据说理发师陶德的故事取材自19世纪的民间传说,而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斯文尼·陶德这个人,如今已经没有确凿的证据了。



虽然情节和电影不同,但是小说本身可谓一部十分精彩的悬疑作品,由一串珍珠的线索层层展开,抽丝剥茧,引人入胜。虽然知道剧情梗概,我仍被吊足了胃口,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作者还埋了个线索!



我曾在英国生活过两年,十一次到访伦敦,去过这部小说里提到的好多地方,还专程去伦敦看了一场《理发师陶德》的音乐剧,因此译来倍感亲切。本书是我与黄菁菁合译,一人一半,取长补短,其间多次修改,历时将近十个月,力图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展现原著风貌。原著文字不难,译文传神却不易。两位原作者文笔老辣、叙事生动,充满了讽刺与幽默,不仅故事讲得好,顺带还调侃了当时伦敦的种种社会现象,虽然已经年代久远,却让人颇有同感,相信读者看了也将会心一笑。

第一章 斯文尼·陶德理发店的陌生客人



乔治三世年轻的时候,舰队街的名声地位远不及现在。在古老的圣邓斯坦教堂里敲钟的两个家伙可谓出尽风头——每次敲钟都引得跑腿的小男孩们看得几乎要误了差事,而乡下人见有这等新鲜事,更是瞧得目瞪口呆。紧挨着这座神圣的教堂建筑,有一家小小的理发店,理发店老板的名字叫斯文尼·陶德。



老板为何会取名“斯文尼”,如此一个基督教徒的称谓,我们无从揣测。但他就是叫斯文尼,你只须站到他家店铺前,望一眼橱窗上那几个硕大无比的黄色字母即可知晓。



那个年代,理发师这一职业在舰队街上还不甚时兴,他们既没有幻想着冠名自己为温文尔雅的艺术家,也没有幻想着标榜自己是神勇无比的攻塔斗士;而且,那个年代的理发师不像今天的理发师,经常屠杀大肥熊获取脂膏——当时尽管没有发膏,人们的头发照样和现代人一般服帖。不论是理发师斯文尼·陶德本人,还是他的同行,都绝对不会认为有必要在橱窗里置办任何人体蜡像招揽顾客。那个年代,没有哪个少妇会含情脉脉地侧过脸看她们一头浓密的赤褐色头发是否美美地搭在白皙的脖子上;更没有哪个叱咤风云的征战领袖或者才华横溢的政治家会像现在的人这样涂点胭脂在脸颊上,撒点火药作胡子,粘些粗硬的猪鬃作眉毛,甘当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这些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斯文尼·陶德是个老派的理发师,他的字典里没有“粉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