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梦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解:“师父,我这是好意,担心给您惹来麻烦。”
  “不!你我志向不同,我早有察觉,今日你既然说出这等话来你我师徒情义已绝,你另请高明吧!”言罢转身不再理他。众人见师父动怒都不知如何是好,一个猎户悄悄对那人说:“快出去吧,别再多嘴多舌惹师父生气了。”那人只得从地上爬起来,跚跚离去。
  这人原是邻庄的一个猎户,酷爱舞枪弄棒,名叫丁长占,年约二十二、三岁;黄焦焦窄脸,三角眼,薄嘴唇,小元宝耳朵,平时学会一些花拳绣腿,因为长得矮小精干,所以身法、手法,步法灵活敏捷。他依仗会些拳脚,经常以大压小,持强凌弱,乡里们敢怒不敢言,对他敬鬼神而远之,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黄面狼。
  前三年,冯三宝拟收录十名弟子,便从本庄爱好武术的青年猎户中,择优选取。当时,丁长占慕冯三宝威名,也登门欲拜纳门下。冯三宝耳闻他平时举止不端,再三婉然谢绝,但他苦苦哀求,跪下不走,声泪俱下,发誓一定遵守师训,割弃旧习,崇尚武德,替武林争气。冯三宝感他诚心,便答应收留下来。
  此时,冯三宝从激动中慢慢平静下来,长吁口气,向后一转脸:“婉贞!”红衣女子闻声从他背后绕过桌案,走到面前。
  “你来练练天罡桩。”冯三宝用手一指花园的右侧说:“我常讲居安思危,富不忘国,在练中就要有练为实战的的念头。这样才能遵循要领,演练得手疾、眼明、身灵、法妙、步轻、精盛、神聚、气足、力壮,进而达到‘轻若风中絮,重如千钧钢’的高超境界,你明白吗?”
  婉贞点点头,向指处一瞥,转身款步来到天罡桩前。但见埋在地下的天罡桩,乃从左至右分为十二行,每行前、中后竖插三桩,共计三十六桩,取三十六天罡之意。桩高七尺粗三寸,桩木间距约三尺有余。抬头望去,象一排排削去繁茂枝叶的光秃秃矮林,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
  这种天罡桩是从古代魏晋时期的“七盘鼓”演变而成。“七盘鼓”是一项当时畅行的百戏技艺,如同杂技表演,颇受人们欢迎。表演者在七个有一定距离的竖起的盘鼓上,随着器乐的伴奏,做各种跳来跳去、忽上忽下的舞蹈动作。唐代以来,便逐步繁衍成以“桩”代鼓了。时至今日,在武林技艺演练中,均按各种图型竖桩,演练者可在桩上打拳,舞剑、耍棍等、除天罡桩外,还有梅花桩、七星桩、八卦桩、九宫桩等。
  婉贞这时在桩前神态从容,沉着自若。先舒展开身手,简要作了翻腕,拧肘,活肩,迭腰,击掌,抖拳,抓握等准备动作后,只见她稍一弓腰屈膝,便嗖地一声,轻轻纵身跳上了术桩。
  首先,她每步一桩向前跳跃,沿木桩外缘由慢渐快地跑动,当速度达到健步如梭时,犹如在平地上跨步奔驰一般,步步踏在桩顶上。
  接着她的脚步嘎然而止,叠腰向后跃起,翻出一迭连串的鸡子翻身,象一团眩目耀眼的火球,在木桩上环绕滚动,双掌,双脚合拢,极精确地落在木桩顶端,场边众人不断响起震耳的喝采声。
  突然,她一个跟头翻起丈余高,向中心木桩如云絮飘然降下,落在桩顶上。这是一个右脚直立桩顶,左腿提膝腹前弯曲,右臂向后翻手,左臂向前翻掌的仙鹤独立式。停在桩上,恰如钢针入木三分,纹丝不动。只见她招式又一变,纵身跳到其它桩顶,双掌直扎;前掌直扎腰平,后掌屈时芷肘芷腹,坐胯拧腰,腰如轴立,状如大蟒悬空探壁之式;随之又跳到舄一桩顶,前掌屈伸眼平,后掌曲肘头上,坐胯拧腰,腰如轴立,状如怪狮托形抱球之式,这是狮形阴阳斜抱掌。继而又纵身跳到又一桩顶,前掌伸出屈肘向上,后掌屈肘右肋胸旁,坐胯拧腰,腰如轴立,状如恶虎机警扑食之式,这是虎形子母鸳鸯竖掌。
  如此,一纵一跳,一起一落,掌式变幻莫测,身法轻巧矫健。真是一招招劈、刺、撩、挑均洒洒脱脱、飘飘荡荡;一式式盖、扎、点、撞均刚柔并举,气贯全身。
  又见她五趾抓桩,脚步越纵越快,身躯愈动愈灵。一会如大蟒急行穿林,怪狮昂头摆颈;一会似饿虎飞身扑食,黑熊扭臂反背;一会若白蛇直立吐芯,野马扬蹄惊走;一会象猿猴垂臂寻物,大鹏盘旋飞落。还连续的起落扣摆,穿闪扑拦的动作,真是轻如飞燕,敏如猿猴,使人看穆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场外频频响起啧啧赞叹声。
  这是一套阴阳八卦掌,分八形、即蟒、狮、虎、熊、蛇、马、猴、鹏。是明朝四川峨嵋山一带的碧云和静云两位道人所首创。明代嘉庆年间先传给仙子道人田豪杰,以后医保守不传外人,只传本族,故成丁闭门之术。至清代道光初年,由田姓第七代八卦掌谣传人武林名家田海江,亲自传给了少年时便跋涉名山大江,寻师学艺的冯三宝。
  此时,婉贞从半空中翩翩落下,用一个干净利落的擎天一柱香收式,如一尊雕像笔直立在桩顶之上。当掌声、喝采声再次响起时,忽然空中传来一阵飞禽咿呀咿呀呜叫声。她抬头一看,见一排大雁从上面飞过,便右手向腰侧一探,摸出两物猛向上甩去,只见两道银光如出弦的箭矢,流星般飞出,两只大雁一声哀鸣,扑簌簌地直落下来。运用暗器,一发而中的惊人技艺,使在场众人看得瞠目结舌,喝采声还未出口,就见她飞身向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