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家族

分类: qsxs

从书架移除
鹅肉;也有人说,爷爷本来就有少爷命;也有人说,好人终究是有好报。

不过这个话题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那个时候依旧吃不饱,饿死人的事还经常见之于各村,大家都没有心思关心别人家的事。但是似乎从那以后,我们家就好了一点,有时候还能接济一下邻居。从当时的情形看,奶奶家还算是比较宽裕的,自从她嫁入我们家,我们家步入了玉米面时代。那时候的高粱面是救命粮,红薯白干面比较高产,是居家用粮,至于玉米面是工人吃的小康粮,白面属于高干用粮。

由于奶奶带来的嫁妆比较丰厚,我们家的确小康了一段时间,可是这个情况只维持了两年。到1955年冬天,由于大旱,粮食减收得厉害,村子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断粮了。到了腊八的时候,很多人开始逃难了,留在村子里的都是年老走不动的和那些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的小孩。这时候很多家庭几乎是分崩离析,各人逃各人的,顾不了全家。过年的时候能回来就回来,回来不了就只能等着夏天收麦子时候回来,避免拖累家人。至于老人孩子,只能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他们要是能要到粮食就吃一顿,要不到就没有办法了。

到腊月二十四的时候,村子里每天都会传出饿死了人的消息。因为那个时候奶奶预先在家里的床底下藏了两口袋红薯白干,所以家里还能勉强支撑下去。据爷爷说,那个时候是奶奶最瘦的一段时间。

年初四的时候,按照习俗,大家要相互走亲戚,接自家女儿回家过年。当时奶奶的父亲和哥哥来了,由于爷爷一家只能吃一点用红薯干煮的稀饭,这次也拿不出肉来,只是将红薯白干放得特别多。

我们的村子叫做全集村,所在的村子很大,有三千多人,是全镇最大的村子。在村子东南角,有一处洼地,这块洼地从民国开始就不断有人往里面扔死人,老一辈的人都叫那里乱坟岗。每年往乱坟岗扔的死人,少了三五十,多了上百,死者家里有个席子的还裹着席子,没有席子的身上只有件破旧单薄的衣服了。夏天时,由于天气炎热,瘟疫滋生,乱坟岗的“货源”更是充足。

那个年头死的人多,乱坟岗对于我们村的人来说是禁地,平时很是忌讳。忌讳提起乱坟岗不仅是因为乱坟岗扔了很多的死人,还是因为乱坟岗出的怪事多,都是看到鬼火和晚上有人在那里唱歌什么的。这些怪事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是人亲眼所见,但是具体真的是什么样,事情隔了那么多年,也不能论证了。

乱坟岗是一处令小孩子畏惧,老人谈之变色的地方,每年扔到那里的死人数不胜数,因而怪事也是最多。白天还好些,到了晚上,就不免令人发憷。后来村子里就流传下了一句吓唬小孩子的话:“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到乱坟岗去。”

五十年代,生产力比较落后,没有挖掘机,疏通河道只能靠人力。由于夏天天气炎热,又逢雨季,不适合开工,所以作业全部放在深秋以后。平时这个苦力活没有人愿意干,但是有一年给挖河道的人以粮食补贴,所以那年去的人特别多,几乎村里没有逃难的劳力都去了。

那时候,大家经常搭伙,几个人包一块地,完成当天的任务就可以休息。爷爷力气比较大,大家都很想跟爷爷一块挖。可是和爷爷一起干活的人全都偷懒,只有他一个人卖力。爷爷说,那也不全怪他们,伙食不好,谁都没有力气。

正月十六那天,大家刚从家里回来,可能是好久没有干活了,大家都比较懒散,一直都天黑了,他们几个人包下的地还没有挖完。几个人说,干不完就干不完,于是全都走了。可是爷爷好强,不甘心丢了工分,所以就加了一个班。当他挖到快十一点的时候,突然想小便,考虑到月光正明亮,又有女同志,他就去了远处。

他跨过河堰,往麦地走去,因为尿急,走得快,没有注意地面,左脚不小心掉进一个坑里。这坑特别深,他竟然没有踩到底,好在他反应快,没有扭到脚。他赶忙把腿伸出来,揉一揉,发现刚才自己脚踩的那个地方是一个非常深的洞,这个洞却不像是水冲的,而像是人挖出来的。

话说祖上虽然避讳提起自己做密探的过去,可是对家里子孙还是直言不讳的,毕竟很多东西不传下去就失传了。爷爷看到这个洞后,瞬间就想到了盗洞这个东西。可能是祖辈流传下的血液太有张力,爷爷看到这个盗洞就想下去,他猜想那个洞的下面肯定是一处大墓。

我们那里叫坟墓里的陪葬品为“水货”,与现在的水货不是一个概念,它是指埋葬在地下见不得光的东西。这么个叫法是有依据的,我们那里地下水比较丰富,地下两米的地方就能挖出水来,这些陪葬品埋在地下后,都会浸水,所以挖出来后,我们当地叫做水货。

爷爷早年听说古墓里都有洋钱之类的水货,是死者的子女埋进去的,看到这个墓埋得这么深,他猜想不是年头久,就是大户人家的。虽说这个古墓已经被人盗掘,但是只要自己能捡到一点水货,那么也够用一段时间了。不过现在没有绳索,一时间也难以进去,于是他就用一块大石头把洞堵住,然后找了把干草撒在上面,回去把白天剩下的土给挖了。

第二天,正当爷爷要去河边作业的时候,队长来了。队长告诉他,做饭的大厨昨晚发烧,回家养病去了,让爷爷专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