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光往事》
分类: txts3
到中午它已经历经了生命,成为枯萎消逝的美丽。我彷彿受到了某种震撼,若有所失地走了好一段路,如果可怜之花的日子如此短暂,我自己又将如何呢?
我那时候第一次意识到「消失」或者「改变」,可能是生命的基调。坐在窗前再看眼前的世界,我也有了不同的感受,我逐渐认出来,即使是我坐着不动所看见的世界,也一迳地变个不停。昨天还叫卖着馒头的山东老兵,今天不再出现,他到哪里去了;挑菜来卖的大婶,有一天变成年轻的男子了:清晨送丧的队伍,带走了隔壁的阿婆,她应该是不会再出现了…。
何况后来我也坐不住了,我长大了,离开了家,投入外面的红尘世界,从此我卷入它,和世界一起像在洗衣机里一样快速旋转,头昏目眩,无暇思考。
又有一段时间,当我在工作中奋起争斗,我以为我在经营世界,后来发现你的生涯其实只是急流泛舟,高抛或坠落,尖叫或惊叹,身不由己的时候多,自主掌舵的时候少。也许我可以修改胡适的诗句,来做戏谑式的自我写照:「清夜每自思,此身非我有,一半属公司,一半属朋友。」
也许就是这些真实感受,让我转而珍视短暂的人生经验,让我意识到生命里的每个片刻都有特殊的存在之理,让我相信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如果是这样,重新把人生的片段遭遇和交臂的各色亲友记录下来,不仅可供疗愈,也加强了自我的「存在感」,我们真实存在,不是吗?
是这些力量,引领我去描写我的父亲、母亲、六个奇妙的阿姨,以及我的兄弟姊妹。也是同样的力量,让我去追想成长中的平凡却刻骨铭心的遭遇,那些平凡却真实存在的邻居与友人。
此刻我彷彿是一位坐在电影院里的观影者,灯光灭去,黑暗中绿光闪烁,它投射在银幕上演出一幕幕的「过去」,但影片里的故事好像有点过度戏剧化而不真实,配音也好像太熟练、太干净而显得不写实,我也看得有点尴尬,又觉得熟悉又觉得陌生,不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电影有时候拍得好,有时候拍得坏,但既然进了电影院,不如就平心静气看下去…。
(作者按:我把一部分在《雪爪追踪》里的文字编辑成书,这篇有感而发的文章似乎是可以做为它的新序,既然文章都发表在这里,我也就把序放在这里了。)
第一部 家族私史 夜市
在通往夜市的路上,父亲咳得厉害,几乎要把肺囊都咳出来,激烈的咳嗽声响彻在安静无人的街道上。他的背愈来愈佝偻,脸色也昏暗蜡黄,简直和他右手食指、中指之间被尼古丁薰黄的颜色愈来愈分不清。他穿着变黄的汗衫和灰旧的西装裤,看起来也有点邋遢而猥琐,和其他没出息的乡下中年男子没什么不同。我的心里其实是既不情愿又不甘心的。
这样的父亲和我的想像、我的愿望,以及我的描述太不吻合了。我总是在学校里向老师、同学吹嘘地描述父亲的丰功伟业,他是如何厉害的煤矿工程师,管理着多么进步的煤矿,如何在遥远的矿场里工作,虽然那个地方究竟在哪里我也一无所知,但总不会像我们所在的农村那么平凡。
事实的真相是,父亲已经病重,连医院也不再肯收留他,只要他回家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也已经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煤矿,不再外出工作,每天坐在家里同一个位置抽菸发呆,一遍一遍读着报纸,喝着反覆冲泡直到淡而无味的香片,偶而才外出散步或买菜。但他体面好看的西装、闪闪发亮的皮鞋都已经收起来,他渐渐和其他村子里的人一样,变得焦黄、衰老而猥琐,他不再在乎外表,内衣汗衫就可以当做外出服,渐渐不像我口中骄傲描述的英挺人物,这让我又着急又羞愧难当。
走往夜市的途中,我的感觉愈来愈复杂,因为很快地我们就要进入比较热闹的小镇市区,走进镇上那唯一的一条晚上灯光明亮的街道。在那条街上两旁的商店里,将会遇见我的同学坐在店里呆望着外面,他们有的家里卖现制的面条、有的卖鸡蛋和酱菜、有的验光配眼镜、有的卖木桶、水桶、铝桶,有的家里修理脚踏车,或者家里是布庄、米店、西药房…。他们将会看见我和一位平凡邋遢的衰老男子走在一起,他们将会识破我的谎言,知道我的父亲并不在远方的台北,而是在乡下无所事事。
我轻轻挣脱父亲握着的我的手,稍稍落后一步跟着他,希望这样可以暂时松开我们的关系;父亲似乎不曾察觉我的心思,继续在黑夜里咳得呕心掏肺,身体激烈地震动。穿过了两旁都是稻田的道路,我们进入灯光明亮的街市,经过同学家的制面所,经过同学家的杂货店,经过同学帮忙看守的夜市摊贩,父亲走进一家镇上仅有的西药房,我跟着后面,那也是一位同学的家,同学正瞪大眼睛看着我,我只能面无表情不理他。
进了西药房,坐在客厅的药师向父亲点头致意,请他进入后面的小房间,等父亲坐定之后,头发已发白的药师拿出一只巨大的玻璃针筒,为父亲注射一种黄澄澄的药剂。针头插入手臂的肌肉时,我瞥看见父亲皱起了眉头,大概是试着忍住疼痛吧。打完针后,药师和父亲又聊了一下天,父亲才步出药房。一星期总有一次或者两次,父亲就要到药房来打一针,我们都听说父亲病得很重,每周打针就是明证,但我也不知道他患得是什么病。
虽然和父亲一起上街,有时候带给我很大的尴尬压力,特别
我那时候第一次意识到「消失」或者「改变」,可能是生命的基调。坐在窗前再看眼前的世界,我也有了不同的感受,我逐渐认出来,即使是我坐着不动所看见的世界,也一迳地变个不停。昨天还叫卖着馒头的山东老兵,今天不再出现,他到哪里去了;挑菜来卖的大婶,有一天变成年轻的男子了:清晨送丧的队伍,带走了隔壁的阿婆,她应该是不会再出现了…。
何况后来我也坐不住了,我长大了,离开了家,投入外面的红尘世界,从此我卷入它,和世界一起像在洗衣机里一样快速旋转,头昏目眩,无暇思考。
又有一段时间,当我在工作中奋起争斗,我以为我在经营世界,后来发现你的生涯其实只是急流泛舟,高抛或坠落,尖叫或惊叹,身不由己的时候多,自主掌舵的时候少。也许我可以修改胡适的诗句,来做戏谑式的自我写照:「清夜每自思,此身非我有,一半属公司,一半属朋友。」
也许就是这些真实感受,让我转而珍视短暂的人生经验,让我意识到生命里的每个片刻都有特殊的存在之理,让我相信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如果是这样,重新把人生的片段遭遇和交臂的各色亲友记录下来,不仅可供疗愈,也加强了自我的「存在感」,我们真实存在,不是吗?
是这些力量,引领我去描写我的父亲、母亲、六个奇妙的阿姨,以及我的兄弟姊妹。也是同样的力量,让我去追想成长中的平凡却刻骨铭心的遭遇,那些平凡却真实存在的邻居与友人。
此刻我彷彿是一位坐在电影院里的观影者,灯光灭去,黑暗中绿光闪烁,它投射在银幕上演出一幕幕的「过去」,但影片里的故事好像有点过度戏剧化而不真实,配音也好像太熟练、太干净而显得不写实,我也看得有点尴尬,又觉得熟悉又觉得陌生,不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电影有时候拍得好,有时候拍得坏,但既然进了电影院,不如就平心静气看下去…。
(作者按:我把一部分在《雪爪追踪》里的文字编辑成书,这篇有感而发的文章似乎是可以做为它的新序,既然文章都发表在这里,我也就把序放在这里了。)
第一部 家族私史 夜市
在通往夜市的路上,父亲咳得厉害,几乎要把肺囊都咳出来,激烈的咳嗽声响彻在安静无人的街道上。他的背愈来愈佝偻,脸色也昏暗蜡黄,简直和他右手食指、中指之间被尼古丁薰黄的颜色愈来愈分不清。他穿着变黄的汗衫和灰旧的西装裤,看起来也有点邋遢而猥琐,和其他没出息的乡下中年男子没什么不同。我的心里其实是既不情愿又不甘心的。
这样的父亲和我的想像、我的愿望,以及我的描述太不吻合了。我总是在学校里向老师、同学吹嘘地描述父亲的丰功伟业,他是如何厉害的煤矿工程师,管理着多么进步的煤矿,如何在遥远的矿场里工作,虽然那个地方究竟在哪里我也一无所知,但总不会像我们所在的农村那么平凡。
事实的真相是,父亲已经病重,连医院也不再肯收留他,只要他回家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也已经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煤矿,不再外出工作,每天坐在家里同一个位置抽菸发呆,一遍一遍读着报纸,喝着反覆冲泡直到淡而无味的香片,偶而才外出散步或买菜。但他体面好看的西装、闪闪发亮的皮鞋都已经收起来,他渐渐和其他村子里的人一样,变得焦黄、衰老而猥琐,他不再在乎外表,内衣汗衫就可以当做外出服,渐渐不像我口中骄傲描述的英挺人物,这让我又着急又羞愧难当。
走往夜市的途中,我的感觉愈来愈复杂,因为很快地我们就要进入比较热闹的小镇市区,走进镇上那唯一的一条晚上灯光明亮的街道。在那条街上两旁的商店里,将会遇见我的同学坐在店里呆望着外面,他们有的家里卖现制的面条、有的卖鸡蛋和酱菜、有的验光配眼镜、有的卖木桶、水桶、铝桶,有的家里修理脚踏车,或者家里是布庄、米店、西药房…。他们将会看见我和一位平凡邋遢的衰老男子走在一起,他们将会识破我的谎言,知道我的父亲并不在远方的台北,而是在乡下无所事事。
我轻轻挣脱父亲握着的我的手,稍稍落后一步跟着他,希望这样可以暂时松开我们的关系;父亲似乎不曾察觉我的心思,继续在黑夜里咳得呕心掏肺,身体激烈地震动。穿过了两旁都是稻田的道路,我们进入灯光明亮的街市,经过同学家的制面所,经过同学家的杂货店,经过同学帮忙看守的夜市摊贩,父亲走进一家镇上仅有的西药房,我跟着后面,那也是一位同学的家,同学正瞪大眼睛看着我,我只能面无表情不理他。
进了西药房,坐在客厅的药师向父亲点头致意,请他进入后面的小房间,等父亲坐定之后,头发已发白的药师拿出一只巨大的玻璃针筒,为父亲注射一种黄澄澄的药剂。针头插入手臂的肌肉时,我瞥看见父亲皱起了眉头,大概是试着忍住疼痛吧。打完针后,药师和父亲又聊了一下天,父亲才步出药房。一星期总有一次或者两次,父亲就要到药房来打一针,我们都听说父亲病得很重,每周打针就是明证,但我也不知道他患得是什么病。
虽然和父亲一起上街,有时候带给我很大的尴尬压力,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