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后一步是家园》
分类: txts3
有这种精神。比如杨行镇,当地人组织了类似志愿者的团队,叫做保卫团,以小商人和工人为主,维持公共秩序、抢救伤员等,成员都是当地的青年子弟。
9月7日,宝山城陷落,日军随即进攻杨行。随着前线形势越来越紧张,驻军511旅旅长秦霖少将自知血战难免,向我这位朋友先人所在的部门要求当地民众支前。这时,保卫团主动站出来表示不要拉夫,而由他们来担任支前工作。
在杨行的第五次争夺战中,511旅据垒奋战,与敌军反复争夺阵地。经过四天血战,因日军有舰炮掩护而且已经夺取吴淞要塞,只有轻武器、失去侧翼的国军部队伤亡极为惨重。保卫团与其他支援前线的民众团体冒着弹雨抢救伤员、运送给养,很多人死在战场上。最终国军力竭,被迫放弃杨行向西撤退。
秦霖旅长在阵前指挥的时候中炮(一说被敌机炸中)殉国,后获赠中将军衔。就在同一天,510旅旅长庞汉桢少将也战死在淞沪前线。秦、庞所部是广西军队,千里赴援,义无反顾,大部牺牲在这场战斗中,尸骨不得还乡。他们战死的时间,离他们到达前线,只有区区一个星期。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7/1-20060G24J2426.jpg"/>
<blockquote><blockquote>国民革命军第18军98师583团第3营中校营长姚子青,1937年9月7日战死宝山。</blockquote></blockquote>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7/1-20060G24J2b8.jpg"/>
<blockquote><blockquote>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中将旅长秦霖,1937年10月23日战死杨行。</blockquote></blockquote>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7/1-20060G24J2644.jpg"/>
<blockquote><blockquote>任云阁,河北文安人,空军中尉,1937年8月14日战死宝山。</blockquote></blockquote>
以萨看来,他们是中国人在抗战中最值得骄傲的牺牲。
你要想一想,一个旧时代的军人,已经达到少将的职务,他却带着队伍走了比圣马丁远征还要远的路,从遥远的广西长途跋涉到上海,然后在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面前血战到死。
圣马丁的远征是为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而秦旅长和他的袍泽们,只是为了把自己的血洒在抵抗外侮的战场上。
中国人就是用这样的精神保卫着自己的国家。
还有哪个民族能够拥有这样的忠诚呢?
我想,这样的人,无论他一生还做过什么,这一瞬间已经是永远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了。
蒋介石在这场战争中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有一句话他说对了,打这一战,中国人需要“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
真的是地不分东西南北。作为一个河北人,在殉国于宝山的、长长的官兵名单中,我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前排的一个名字——任云阁,不是将军,却是第一个战死在宝山的空军飞行员。
在《宝山史志》中是这样记录的:
“1937年8月14日上午,我国3架轰炸机飞越百里长空,冲出云雾,突然出现在吴淞口上空,对准停泊在那里的日军旗舰‘出云号’猛烈轰炸。敌舰中弹,顷刻间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博得同仇敌忾的中国军民热烈欢呼。”
“嗣后,吴淞上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空战,敌我双方的飞机上下迂回盘旋,互相射击。稍后,6架敌机围攻我方1架飞机。我国飞机虽英勇搏杀,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被击中。该机瞬间发出震耳啸声,带伤向西北方向滑行,降落在杨行北宗村小庙附近的棉花田里。周围的农民目睹我国飞机降落,纷纷奔去营救。”
“那时,我随家人就住在小庙附近的村上。当我随着乡亲们奔到现场,只见两道很深的轮胎印,飞机螺旋桨刚停,引擎还在隆隆作声。那是一架美制双翼907轰炸机,机翼下还挂着一枚未来得及投掉的炸弹。”
“乡亲们出于高度爱国热情,含泪急忙扶驾驶员出驾驶舱,可惜他已经中弹停止呼吸。于是,乡亲们七手八脚把洁白的丝质降落伞平铺在机旁棉田,将尸体平放在上面。死者身穿飞行服,中等身材,脸色苍白,神态安详,殷红的鲜血不时滴落在洁白的降落伞上。后来知道,他是少尉机长任云阁,当时才27岁。”
“一会儿,杨行镇镇长张渭滨和镇保卫团的一批人员闻讯赶到现场。他们动员姚春熙(今年82岁)、程银千二人把尸体抬到镇东成善堂,死者佩用的一支手枪被保卫团人员拿走。当天下午,由富商、保卫团长颜颂棠出资80块银元,向张大宝购得一口寿材,用白丝(降落伞)裹尸收殓,将烈士埋葬于杨行张家桥南。任云阁是河北省文安县人,抗战胜利后,烈士的亲属曾专程到杨行墓前祭拜,半年后将尸骨运走。据查,烈士忠骨后迁放于南京太平门外紫金山北麓的国民党航空烈士公墓。”
“同机飞行员、机枪手梁鸿云因飞机着陆时剧烈震动,一条腿骨折,脑部严重震伤。他以坚韧的毅力爬过小庙塘。他见到的第一
9月7日,宝山城陷落,日军随即进攻杨行。随着前线形势越来越紧张,驻军511旅旅长秦霖少将自知血战难免,向我这位朋友先人所在的部门要求当地民众支前。这时,保卫团主动站出来表示不要拉夫,而由他们来担任支前工作。
在杨行的第五次争夺战中,511旅据垒奋战,与敌军反复争夺阵地。经过四天血战,因日军有舰炮掩护而且已经夺取吴淞要塞,只有轻武器、失去侧翼的国军部队伤亡极为惨重。保卫团与其他支援前线的民众团体冒着弹雨抢救伤员、运送给养,很多人死在战场上。最终国军力竭,被迫放弃杨行向西撤退。
秦霖旅长在阵前指挥的时候中炮(一说被敌机炸中)殉国,后获赠中将军衔。就在同一天,510旅旅长庞汉桢少将也战死在淞沪前线。秦、庞所部是广西军队,千里赴援,义无反顾,大部牺牲在这场战斗中,尸骨不得还乡。他们战死的时间,离他们到达前线,只有区区一个星期。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7/1-20060G24J2426.jpg"/>
<blockquote><blockquote>国民革命军第18军98师583团第3营中校营长姚子青,1937年9月7日战死宝山。</blockquote></blockquote>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7/1-20060G24J2b8.jpg"/>
<blockquote><blockquote>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中将旅长秦霖,1937年10月23日战死杨行。</blockquote></blockquote>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7/1-20060G24J2644.jpg"/>
<blockquote><blockquote>任云阁,河北文安人,空军中尉,1937年8月14日战死宝山。</blockquote></blockquote>
以萨看来,他们是中国人在抗战中最值得骄傲的牺牲。
你要想一想,一个旧时代的军人,已经达到少将的职务,他却带着队伍走了比圣马丁远征还要远的路,从遥远的广西长途跋涉到上海,然后在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面前血战到死。
圣马丁的远征是为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而秦旅长和他的袍泽们,只是为了把自己的血洒在抵抗外侮的战场上。
中国人就是用这样的精神保卫着自己的国家。
还有哪个民族能够拥有这样的忠诚呢?
我想,这样的人,无论他一生还做过什么,这一瞬间已经是永远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了。
蒋介石在这场战争中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有一句话他说对了,打这一战,中国人需要“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
真的是地不分东西南北。作为一个河北人,在殉国于宝山的、长长的官兵名单中,我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前排的一个名字——任云阁,不是将军,却是第一个战死在宝山的空军飞行员。
在《宝山史志》中是这样记录的:
“1937年8月14日上午,我国3架轰炸机飞越百里长空,冲出云雾,突然出现在吴淞口上空,对准停泊在那里的日军旗舰‘出云号’猛烈轰炸。敌舰中弹,顷刻间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博得同仇敌忾的中国军民热烈欢呼。”
“嗣后,吴淞上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空战,敌我双方的飞机上下迂回盘旋,互相射击。稍后,6架敌机围攻我方1架飞机。我国飞机虽英勇搏杀,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被击中。该机瞬间发出震耳啸声,带伤向西北方向滑行,降落在杨行北宗村小庙附近的棉花田里。周围的农民目睹我国飞机降落,纷纷奔去营救。”
“那时,我随家人就住在小庙附近的村上。当我随着乡亲们奔到现场,只见两道很深的轮胎印,飞机螺旋桨刚停,引擎还在隆隆作声。那是一架美制双翼907轰炸机,机翼下还挂着一枚未来得及投掉的炸弹。”
“乡亲们出于高度爱国热情,含泪急忙扶驾驶员出驾驶舱,可惜他已经中弹停止呼吸。于是,乡亲们七手八脚把洁白的丝质降落伞平铺在机旁棉田,将尸体平放在上面。死者身穿飞行服,中等身材,脸色苍白,神态安详,殷红的鲜血不时滴落在洁白的降落伞上。后来知道,他是少尉机长任云阁,当时才27岁。”
“一会儿,杨行镇镇长张渭滨和镇保卫团的一批人员闻讯赶到现场。他们动员姚春熙(今年82岁)、程银千二人把尸体抬到镇东成善堂,死者佩用的一支手枪被保卫团人员拿走。当天下午,由富商、保卫团长颜颂棠出资80块银元,向张大宝购得一口寿材,用白丝(降落伞)裹尸收殓,将烈士埋葬于杨行张家桥南。任云阁是河北省文安县人,抗战胜利后,烈士的亲属曾专程到杨行墓前祭拜,半年后将尸骨运走。据查,烈士忠骨后迁放于南京太平门外紫金山北麓的国民党航空烈士公墓。”
“同机飞行员、机枪手梁鸿云因飞机着陆时剧烈震动,一条腿骨折,脑部严重震伤。他以坚韧的毅力爬过小庙塘。他见到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