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天下

分类: qsxs

从书架移除
出来。
  对齐侯道“戎用徒,易进亦易败;我用车,难败亦难进。然虽如此,戎性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是可诱而取也。况彼恃胜,必然轻进,若以偏师当敌,诈为败走,戎必来追,吾预伏兵以待之。追兵遇伏,必骇而奔,奔而逐之,必获全胜。”
  老齐侯一听,心中对郑忽的回答极为满意,欣赏之意更浓。
  “或许此战结束之日,便是我小女出嫁之时”
  郑忽不知老齐侯心中怎想,见一时没有回应,心中不免有点忐忑。“难道是自己的计策有漏洞”想到此处,郑忽心中不免有点焦躁。
  “此计甚妙”
  猛然听到老齐侯这句话,郑忽心中一轻,长出了一口气,心中大定。
  紧接着,又听老齐侯说到“齐兵伏于东,以遏其前;郑兵伏于北,以逐其后。首尾攻击,万无一失。”


第二章 退戎

  当晚,北戎大营,戎帅大良、小良高居上首,营中灯火通明,觥筹交错
  众人在攻破祝阿,打的齐军只能龟守在历下城中之后,颇有些自满之色。
  戎帅大良打量着面前的这些不同部族的首领,心中不乏轻蔑。
  说起来,北戎一族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长期盘踞在北方,对中华文明形成了不小的威胁。
  北戎又称山戎,据《史记索隐》载:“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N狁,汉曰匈奴。”
  《诗经》中也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的记载。
  可见,北戎祖上也是阔过的。
  但是,游牧民族毕竟是游牧民族,无法形成强有力的集权政体,始终在松散的部落联盟状态徘徊,即使到了汉朝,匈奴人被打的遁入大漠之后,开始向汉朝学习,也无法形成集权政治,根本原因在于游牧民族不具备集权的经济基础。
  看着这些部族首领在酒精的作用下,相互争抢战利品的丑态,大良心说:“待我收拾了齐国,再慢慢收拾你们。届时,再威逼戎王,未尝不能实现天下宗周的盛景。”
  想到这些,大良举起酒爵对众人道:“前次破祝阿,今次攻历下,全赖诸位之力。明日若能破历下,各部所获即所得,能生得齐侯者,吾必请我王为其择一善地以畜养牛羊。”
  众人听到大良这么说,心中更是高兴,纷纷举爵表示必擒齐侯为大良表功。仿佛齐侯已经是囊中之物。
  话分两头,老齐侯在与郑忽定好计策之后。当晚便招公子元和公孙戴仲授计。
  对公子元道:“明日汝可领兵伏于东门,只等戎军来追便急忙杀出。
  又让公孙戴仲引一军诱敌:“只要输不要赢,诱至东门伏兵之处便算有功。”
  翌日,天尚未亮,郑忽便按原计划与高渠弥和祝聃领着一路人马悄悄出关饶到北戎身后设伏。
  行不过数里,天已大亮,郑忽便望见远处有山,海拔高不过二百米,无主峰,远望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悬空欲飞,树木颇多,松柏苍翠,满山葱郁。正是设伏的好地方。
  郑忽便令高渠弥引一路人马在此地设伏。道:“待戎军至此,汝便突然杀出,与齐军前后夹攻。我引兵再前行数里,谨防漏网。事成之后,必为大夫请功。”
  高渠弥连声应诺,叮嘱郑忽小心戎军。
  郑忽便和祝聃引着引一路人马再前行数里设伏。
  又行了数里路,郑忽觉得差不多了,便命人开锅造饭,在此地等候戎军到来。
  话说天亮之后,戎军便整顿人马,戎帅大良让小良领着戎兵三千作为前锋,自己率剩下的人马紧随其后。
  公孙戴仲按昨晚老齐侯授计开关迎战,两下交锋约二十合,公孙戴仲假装气力不足,回车便走,却不进北关,绕城向东路而去。
  小良见齐军溃退,尽力来追,大良见戎兵得胜,尽起大军随后。将近东门忽然炮声大震,金鼓喧天,茨苇中都是伏兵,如蜂攒蝇集。
  小良急叫:“中计!”拨回马头便走,三千戎兵随小良后撤反将大良后队阵脚冲乱,戎军立脚不牢,踩死踩伤无数,幸存者纷纷四散溃逃,毫无章法可言。
  公孙戴仲与公子元合兵追赶。
  大良吩咐小良上前开路,自己断后,且战且走,落后者全都被齐兵擒斩。戎兵行至鹊山,回顾追军渐远,喘息方定,正欲埋锅造饭。
  山坳里喊声大举,高渠弥率郑国大军冲出。
  大良、小良慌忙上马,无心恋战,夺路奔逃,高渠弥随后掩杀。
  在大良、小良被高渠弥在身后杀的溃逃的时候,有斥候向郑忽报告,说有戎军正朝此地前来。
  郑忽令军队作好袭杀戎军的准备。
  大良、小良骑马狂奔了数里路,突然听到前面喊声又起,原来是郑忽正引兵杀来。
  而后面公子元也率领着齐兵赶到了,两路人马夹击,原来跟随大良、小良的人马被杀的七零八落,四散逃命,仅余数百人护着大良、小良且战且退。
  祝聃见状,引弓上剑,瞄着戎帅小良的脑袋而去。
  只听“嗖”的一声,弓箭发射的破空还在众人耳中回荡,而前方小良应声落地,坠马而死。大良靠着众人拼死冲杀才突围而出。
  郑忽见大良要逃,心中焦急,让御驾车回马,大良刚突出重围,心中一松,正想驾马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