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史
分类: qsxs
裴矩主持西域与隋沿边商贸之事。裴矩深知炀帝"方勤远略",便在与西域商贾交往中了解"其国俗山川险易",撰写了《西域图记》3 卷,记述西域44 国概貌。序文末尾写道:"故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混一戎夏,其在兹乎!不有所记,无以表威化之远也。"②"混一戎夏","表威化之远"两句,可谓正中炀帝下怀,炀帝便将经略四方、打通西域之事"咸以委之"。(1)打通西域东突厥启民可汗已然臣服隋朝,炀帝趁机宣扬声威,使远近畏服。大业三年(607 年),"出塞耀兵",启民奉诏召集所部及奚、室韦等酋长数十人到炀帝大帐朝见。炀帝为"夸示",先命宇文恺作大帐,帐下可坐数千人。启民等见状,进一步表示愿为"臣民",并请求"变改衣服,一如华夏"。炀帝心中暗喜,但以"碛北未静,犹须征战",要其"但存心恭顺,何必变服"③。启民病死后,其子始毕可汗继立,与隋仍然保持这种关系。十一年八月,中原动乱,始毕入犯,围炀帝于雁门郡(今山西代县)。九月解围,但不再朝隋。
西突厥阿波之后为泥利,泥利可汗被铁勒击败死,泥撅处罗可汗继立。
炀帝即位时,处罗正与铁勒屡相攻战,势力衰减。七年炀帝西巡,召处罗不至,其酋长射匮遣使求婚。裴矩建议用计离间,以分裂其国。炀帝许以射匮为大可汗,发兵攻处罗,然后允婚。射匮立即兴兵,大败处罗。炀帝又以"殊礼"接纳处罗。处罗、射匮相互牵制,西突厥不复为隋之边患。
自文帝开皇三年大败吐谷浑以来,朝贡不止。文帝晚年,吐谷浑内乱。
大业四年,裴矩暗示铁勒出兵攻击吐谷浑,大败之。吐谷浑主伏允遣使请降求救,炀帝派出两路兵马追击,伏允遁逃。次年三月,炀帝亲临西平郡(今青海乐都),四面围击吐谷浑。隋军伤亡颇重,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左光禄大夫梁默等战死。至六月,攻破吐谷浑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伏允率残部数千骑投奔党项。
攻破吐谷浑,炀帝进驻张掖,命裴矩引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与西域27 国来张掖朝会,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至此,炀帝得到西域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4000里,南北2000 里的大片疆土,设置了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岸)、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4 郡。郡下设县、镇、戍,迁徙轻罪犯来充实这些郡、县。在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防御吐谷浑残部,保障通西域之路。
① 《隋书》卷25《刑法志》。
② 《隋书》卷67《裴矩传》。
③ 《资治通鉴》卷180 炀帝大业三年七月。
裴矩《西域图记》序文中特别提到,自敦煌至于西海(今地中海),共有三条通路。北路从伊吾(今新疆哈密),经铁勒、西突厥可汗庭向西,为天山北路。中路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经焉耆、龟兹(qiūCí,音丘词,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疏勒),越葱岭而西北,为天山南路的北道。南路从鄯善(今新疆若羌),经于阗(今新疆和田南)、朱俱波(今新疆叶城)、喝槃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越葱岭而西南,为天山南路的南道。中路与南路,即著名的"丝绸之路"。炀帝对西域的经略,确立了华夏大地自公元7 世纪起,以敦煌为咽喉之地,伊吾、高昌、鄯善为三大门户,沟通欧亚大陆交通的基本格局,这是应予足够评价的。
(2)经略东南大业三年三月,因海师何蛮等人每年春秋二季"天清风静,东望依希",炀帝便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海师何蛮同行,到达流求(今台湾岛)。由于语言不通,带了1 人回来。第二年,又命朱宽前往"慰抚","流求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还"。当炀帝完全开通西域之后,六年正月便派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又作张镇周)率兵从义安(今广东潮州)渡海出击。二月到达,流求人初以为商旅,纷纷来贸易。当其发现是来征战的军伍,流求国王渴剌兜立即派兵迎战,多次被张镇州击败。渴剌兜亲自迎战,终被陈稜战败斩杀。隋军"虎男女数千而归",献于朝堂①。
对东南亚地区,炀帝一面"志求珍异",一面"威振殊俗"。大业元年正月,群臣多言"林邑多奇宝",刘方又新定交州(治所在今越南河内),炀帝便命刘方为行军总管,经略林邑(今越南南部)。大军水陆并进,林邑国王梵志据险死守,又用象军抵御,终为隋军击败。四月,梵志弃城入海,隋军刻石纪功而还。四年三月,"募能通绝域者"。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应募请出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炀帝命其带丝绸等5000 段,以赐其王。十月,常骏等到达,受到热烈欢迎。赤土国王表示:"今是大国中人,非复赤土国矣。"①随后,赤土王遣其子那邪迦随常骏入朝贡方物。六年,常骏带那邪迦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谒见炀帝,炀帝赐以官位及物品。(3)疆域之盛炀帝经略四方,至大业五年,共置郡190、县1255,民户为890 余万,疆域西至
西突厥阿波之后为泥利,泥利可汗被铁勒击败死,泥撅处罗可汗继立。
炀帝即位时,处罗正与铁勒屡相攻战,势力衰减。七年炀帝西巡,召处罗不至,其酋长射匮遣使求婚。裴矩建议用计离间,以分裂其国。炀帝许以射匮为大可汗,发兵攻处罗,然后允婚。射匮立即兴兵,大败处罗。炀帝又以"殊礼"接纳处罗。处罗、射匮相互牵制,西突厥不复为隋之边患。
自文帝开皇三年大败吐谷浑以来,朝贡不止。文帝晚年,吐谷浑内乱。
大业四年,裴矩暗示铁勒出兵攻击吐谷浑,大败之。吐谷浑主伏允遣使请降求救,炀帝派出两路兵马追击,伏允遁逃。次年三月,炀帝亲临西平郡(今青海乐都),四面围击吐谷浑。隋军伤亡颇重,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左光禄大夫梁默等战死。至六月,攻破吐谷浑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伏允率残部数千骑投奔党项。
攻破吐谷浑,炀帝进驻张掖,命裴矩引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与西域27 国来张掖朝会,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至此,炀帝得到西域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4000里,南北2000 里的大片疆土,设置了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岸)、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4 郡。郡下设县、镇、戍,迁徙轻罪犯来充实这些郡、县。在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防御吐谷浑残部,保障通西域之路。
① 《隋书》卷25《刑法志》。
② 《隋书》卷67《裴矩传》。
③ 《资治通鉴》卷180 炀帝大业三年七月。
裴矩《西域图记》序文中特别提到,自敦煌至于西海(今地中海),共有三条通路。北路从伊吾(今新疆哈密),经铁勒、西突厥可汗庭向西,为天山北路。中路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经焉耆、龟兹(qiūCí,音丘词,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疏勒),越葱岭而西北,为天山南路的北道。南路从鄯善(今新疆若羌),经于阗(今新疆和田南)、朱俱波(今新疆叶城)、喝槃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越葱岭而西南,为天山南路的南道。中路与南路,即著名的"丝绸之路"。炀帝对西域的经略,确立了华夏大地自公元7 世纪起,以敦煌为咽喉之地,伊吾、高昌、鄯善为三大门户,沟通欧亚大陆交通的基本格局,这是应予足够评价的。
(2)经略东南大业三年三月,因海师何蛮等人每年春秋二季"天清风静,东望依希",炀帝便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海师何蛮同行,到达流求(今台湾岛)。由于语言不通,带了1 人回来。第二年,又命朱宽前往"慰抚","流求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还"。当炀帝完全开通西域之后,六年正月便派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又作张镇周)率兵从义安(今广东潮州)渡海出击。二月到达,流求人初以为商旅,纷纷来贸易。当其发现是来征战的军伍,流求国王渴剌兜立即派兵迎战,多次被张镇州击败。渴剌兜亲自迎战,终被陈稜战败斩杀。隋军"虎男女数千而归",献于朝堂①。
对东南亚地区,炀帝一面"志求珍异",一面"威振殊俗"。大业元年正月,群臣多言"林邑多奇宝",刘方又新定交州(治所在今越南河内),炀帝便命刘方为行军总管,经略林邑(今越南南部)。大军水陆并进,林邑国王梵志据险死守,又用象军抵御,终为隋军击败。四月,梵志弃城入海,隋军刻石纪功而还。四年三月,"募能通绝域者"。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应募请出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炀帝命其带丝绸等5000 段,以赐其王。十月,常骏等到达,受到热烈欢迎。赤土国王表示:"今是大国中人,非复赤土国矣。"①随后,赤土王遣其子那邪迦随常骏入朝贡方物。六年,常骏带那邪迦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谒见炀帝,炀帝赐以官位及物品。(3)疆域之盛炀帝经略四方,至大业五年,共置郡190、县1255,民户为890 余万,疆域西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