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翼行动》

分类: txts3

从书架移除




鹰翼行动
作者:肯·福莱特
内容简介
人人都爱自由,懂得捍卫的人,才能拥有自由。 奥斯卡获奖影片《逃离德黑兰》的前传!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曾真实发生在世界上那个极度混乱的角落。 1978年冬,在伊朗工作的一万两千名美国人,突然深陷暴乱的漩涡中心。EDS公司驻德黑兰的两名高管被伊朗司法部无故扣留,赎金高达一千三百万美元。战火威胁着人质的安全,美国大使馆、国务院全都表示无能为力。EDS董事会主席罗斯佩罗决定亲赴伊朗,用武力解救自己的员工

自?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描写了一群被诬陷的人。这些人被指控犯下了他们从未犯过的罪行,于是他们决定为自己讨回公道。
冒险行动结束后,法庭就此作出审判,针对他们的所有指控均被撤销。我的叙述并未涉及审判,但因为法庭的事实认定书和判决结果证明了他们的清白,所以我将其附在了本书的末尾。
我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对事实做了两个小的修正。
首先,故事中的一些人物用了假名或昵称,这主要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伊朗政府的报复。这些假名是:马吉德、法拉、阿波尔哈桑、“菲什先生”、“深喉”、拉西德、“摩托男”、梅赫迪、马勒克、胡拉姆、赛义德和“查理·布朗”。其他所有人的姓名都是真实的。
其次,在回忆三四年前发生的事情时,人们很难记清准确的词句;而且,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往往伴随着肢体动作,也常会被人打断或者前后不连贯。如果将其如实记录,则很难读懂,所以本书中的对话经过了重构和加工。不过,这些被重构的对话都给至少一位当事人修订过,并获得其最终认可。
除了以上两点外,接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本书既不是“对真实事件的小说改编”,也不是“纪实小说”。我没有虚构任何内容,你将阅读到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第一章
<h4>1</h4>
一切都是从1978年12月5日开始的。
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简称EDS公司)伊朗分公司的人事主管杰伊·科伯恩正坐在德黑兰郊区的办公室里,心事重重。
办公室所在的三层水泥建筑位于从布加勒斯特街分出的一条小巷里,因此又被叫作“布加勒斯特”。科伯恩在二楼,他的办公室按美国标准来说相当大。房间里铺着镶木地板,放着一张时髦的木质办公桌,墙上挂着一幅伊朗国王的肖像。他背窗而坐。透过玻璃门,他可以看到开放式办公区里的员工,他们有的在打字,有的在接电话。玻璃门有门帘,但科伯恩从不拉上。
办公室里冷极了,一直都这么冷。数千名伊朗人正在罢工,城市的电力供应时断时续,暖气则基本上每天都要停几个小时。
科伯恩五英尺【1】十一英寸【2】高,两百磅重,人高马大,肩膀宽阔。他留着分头,经过精心打理的红褐色短发透着商人的干练。尽管他才三十二岁,但看上去将近四十了。认真观察的话,从他迷人开朗的面容和随时保持着的微笑中,可以发现他还很年轻,但他总给人以早熟的印象,让人觉得他一定是早就担负起成长的重任。
他打小就承担起了各种责任:孩童时代在父亲的花店工作;二十岁的时候在越南当直升机飞行员;成为年轻的丈夫,然后是父亲;而如今,在这个暴徒横行的城市里,一百三十一名美国员工及其二百二十名家属的人身安全都交到了他这个人事主管的手上。
今天,他一如既往地给德黑兰各处打电话,努力弄清哪儿发生了冲突,下一次冲突会在什么地方爆发,以及未来几天会出什么状况。
他每天至少给美国大使馆打一通电话。大使馆有一间二十四小时值守的情报室。分布在城市各区域的美国人会将本地示威和骚乱的情况报告给大使馆,然后大使馆会发出通知,警告他们避免去某某地区。但科伯恩发现,大使馆几乎无法给出预测和建议。他每周都参加大使馆的通报会,但大使馆总是说,美国人应该尽量待在室内并远离人群,还说国王掌控着局面,现在还没到撤离的时候。科伯恩懂得他们的难处——倘若美国大使馆说国王的政权摇摇欲坠,那国王就必定会垮台——但他们太谨慎了,以至于没有透露半点有用的信息。德黑兰的美国商人对大使馆不再抱幻想,索性成立了自己的情报网。城里最大的美国企业是贝尔直升机公司,其伊朗业务的负责人是一名退休少将——罗伯特·N.麦金农。麦金农掌管着一个一流的情报机构,他把所有的情报都与大家分享。科伯恩还认识几个美国军队的情报官员,常与他们通电话。
今天德黑兰相对安宁,没有大规模的示威。最近一次严重骚乱爆发于三天前,也就是12月2日,那是大罢工的第一天,据报道有七百人在街头斗殴中丧生。科伯恩掌握的情报显示,平静的局面可能只会持续到12月10日,即穆斯林的圣日阿舒拉节那天。
科伯恩担心那天会出事。这个穆斯林的冬季节日完全不像圣诞节。这一天,穆斯林会斋戒,悼念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侯赛因。整个节日的基调是悔恨。届时将举行大规模游行,虔诚的信徒甚至会在游行中鞭笞自己。在那样的氛围下,疯狂和暴力可能会瞬间爆发。
科伯恩担心,今年的暴力行为也许会冲着美国人来。
一系列不愉快的事件使他相信,伊朗人的反美情绪正在急剧升温。曾有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