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小龙女她三岁半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过去了。
  张凤英俩妯娌倒不是挖了什么宝贝,是懒得和他们瞎叨叨,免得又不知道传出什么闲话来。
  泉林公社每家每户能分得一小块菜地,他们也管这块地叫芋田,一半种芋子,一半种其他蔬菜。虽说芋子种植时间长,但耐储存,从初秋到第二年的春末都还有,再一个管饱。
  敖家今年这是头一回挖芋子。
  敖家大媳妇张凤英把锄头倒挂在仓沿,摘下草帽抹了一把汗,和自己的弟媳妇李玉玲一起把畚箕抬到廊檐,打算喊小姑子们把这些芋头给刨干净,回头再把做芋饺余下的芋泥煎成芋圆,小孩子喜欢吃,又能存放好些天。
  敖富贵和敖荣华两兄弟是一早进的城。
  敖全福不在,大儿子敖富贵当的家,他昨晚就已经安排好让大妹妹春香到公社砍上三斤肉炖上,杀只鸡和鸭子,鸡白切,那只十三斤的老鸭子,炒一盆炖一盆,再把昨天他和弟弟去抓的鱼给煎上,加上芋饺和小扁肉,齐活。
  这样接风,仿佛就能为老爷子平反,这样吃一顿,仿佛就能吃掉心中这口恶气似的。
  张凤英撸起袖子,看了一眼堂屋的挂钟,冲着里屋喊了一句:“都出来干活!”
  中气十足。
  都已经十一点了,也不知道那哥俩接到人没有。
  说话间,她的两个小姑子就从里间出来了,后面跟着个小屁孩,扎着两个小辫,颠颠的,朝她扑来,抱着她的腿甜甜的叫着:“妈妈,妈妈!”
  这声软软娇娇的妈妈,保管让你心都化了。
  两个小姑子摸了摸金枝的头,其中一个道:“今年这芋子不错,个头真大。”
  说话的是秋香,在家排行老五,她和老六冬香是同一年生的,一个年头一个年尾,刚刚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就闲赋在家了。
  冬香回了一句:“看着就很好刨的样子。”
  李玉玲从灶下喝了口茶出来道:“好刨没用,好吃才有用,别待会儿煮不烂,那就头疼了。”
  张凤英懂她这话的意思,但也不好明面呛起来,只道:“哪能啊,换了种了。”
  去年他们种的芋子大丰收,结果煮不烂,害得他们一个冬天都没吃上芋饺子,种子是从张凤英娘家拿来的,因为这事情没少被弟媳妇挤兑。
  虽说都能吃,但李玉玲只馋芋饺。
  今年上春就开始嚷嚷着要种,结果嘴上功夫,买芋种的事情一概不管,也不让自己老公敖荣华管,万一运气不好又买到煮不烂的种呢。
  这事情吃力不讨好,张凤英自然也不想管了,最后只得敖富贵去买,就算煮不烂也没人敢抱怨半个字。
  这个家还能过成现在这样,全亏了敖富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什么时候都没错。
  张凤英抱着金枝在石墩上坐下来,两个小姑子一人从厨房拿着一把菜刀,坐在小竹椅上开始用刀尖刨皮,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在张凤英听来十分悦耳。她打小就爱听这个声音,有了这个声音就意味着中午不会饿肚子。
  见两个小姑在干活,金枝也从张凤英身上下来,要一起帮忙干活。她倒是不像别的小朋友要刀,而是在一旁帮两个姑姑整理芋子,拔须去泥。
  张凤英也起身去灶下准备中午饭,早点吃完饭好干活。
  春香和夏香去买肉还没回来。
  村里去公社十里地,来回两个小时,小姑娘会逛一会儿,就算不买东西看看那些稀罕物也好。但怎么说也该回来了。
  这么想着,两个小姑子就拎着一袋肉回来了,不只带回了肉,还有一斤水果糖。春香报了账,把余钱给了张凤英,张凤英拿着零票问:“那买糖的钱呢,哪来的?”
  这年月买东西还是凭票,也收钱,这一包的糖可不少钱。
  “我和几个妹妹一分一分攒的。我爸喜欢吃糖,孩子们也喜欢吃。”春香笑着,她笑起来两个酒窝,格外好看。
  公公喜欢吃糖,有这事?张凤英不由分说地把零钱塞回给小姑子,“那也不能用你们的钱买啊,听嫂子的,收着。”
  她知道几个小姑子们是想买点东西给几个孩子吃,公公进去三年,家里三年都没买过糖。可她们女孩子家家总有不方便的时候,得留些钱防身用。
  春香也不打算和她大嫂塞来塞去,把钱扔在了肉边上,解开糖包拿了两粒走开了。
  看着春香的背影,张凤英不禁叹了口气,真是造孽。要不是因为公公那事儿,她孩子都会跑了吧。隔壁村老刘家真不是东西,这边刚退婚,转头就娶了隔壁老王家弟弟的闺女,最可气的是那闺女和春香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刚开始那会儿,春香连寻短见的心都有,多亏同住一间屋的妹妹们发现得及时,才阻止了悲剧发生。
  三年过去,也渐渐看开了,乐观起来。用她婆婆林翠芝的话说是,“结不结婚的没关系,命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在一起,我们总有起来的一天。”
  瞧这话说得多好。
  当年公公敖全福被抓,马上就有人跳出来说金枝是丧门星转世,村里的那些老头老太太一想的确这么一回事,纷纷劝他们把孩子送走,如果没人要,就送凉亭,总会有个把人可怜这孩子,收养去。倘若是死了,也是这孩子的命。但是这些上门劝说的“好心人”全被林翠芝骂走了。
  “把这些事归咎给一个孩子,也不怕害臊!”
  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