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简史:帝国幻觉》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皇俄国3/4的煤铁资源。在布列斯特,德国人就是和乌克兰的代表们(一些不修边幅的大学毕业生和一两个投机银行家,他们不说乌克兰语,而且正如福楼拜对这类人的评价那样,被人家卖了还帮人家数钱)于2月9日签署了那份被拍摄下来的和约,布尔什维克的代表随后于3月3日也在该和约上签字。拥有乌克兰,俄罗斯就像美国;而没了乌克兰,它就像加拿大——大部分地区都是冰雪而已。《布列斯特和约》提到的那些国家,在苏联解体的时候又都重新获得了独立。在1918年时,它们是德国的卫星国,乌拉赫(Urach)公爵[10]成为了立陶宛的“大公明道加斯二世(Mindaugas II)[11]”;而黑森伯爵当时也准备前往芬兰出任国王。在今天,德国在所有这些国家中都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但与“一战”时相比,却存在巨大不同:回想那个时候,德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世界帝国;可现在,它却没有展现出那样的意愿。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要使德国自信地承担起它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倒是有些困难。如今,通用的语言是英语,而非德语。但是在1918年,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不得不讲德语。现代欧洲是《布列斯特和约》的人性尊严的再现,虽然我们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英美对德国的占领后才实现了这一切。
对于欧洲的德国时代,有许多重要事情要加以说明。1871年,在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德国打败法国,崛起成为最强大的霸权国家,并把法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1914年,柏林成为了当时的雅典,成为了一个可以在那里学到任何重要东西的地方,比如物理学、哲学、音乐和工程学(那个时代具有纪念价值的所有单位术语“赫兹”、“伦琴”、“马赫”和“狄塞尔”等,以及筑造起现代世界的那些发现,都出自德国)。1914年宣布参战的英国内阁中有3名成员曾在德国的大学读书,其中的陆军大臣还曾翻译过叔本华的作品。在《布列斯特和约》谈判的前前后后,德国人遇到的许多俄籍犹太裔布尔什维克的情况也是一样。德国化学家和工程师的巧思妙想可谓无穷无尽,就在那到处都是崎岖山路的意大利战线上[12],同盟国的军队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费迪南德·保时捷[13]发明了四轮驱动的汽车,同盟国的军队因而能够应对不平的山路。1914年,工业发达的萨克森王国,也就是鲁尔区,烟囱林立,与过去英国的一些城市,特别是曼彻斯特一模一样。当然,正像丘吉尔所承认的那样,德国确实创造了惊人的战争成果,由于取得了像1917年进攻意军的卡波雷托战役(Battle of Caporetto)[14]、1918年进攻英军的三月攻势(March Offensive)[15]这样的胜利,它所展现出的精气神,是协约国方面步履沉重的士兵们完全无法拥有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欧洲的德国时代这个概念也是合情合理的。而且相比“一战”前,今天的欧洲再一次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相似得令人感到怪异和害怕。欧洲的经济主要依赖瑞典和法国的矿石、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甚至包括北非甚至是巴格达的石油。当时,石油已变得非常重要,所有人都想去开采——德国要避免英美竞争这些资源。在1915年,最开明的德国人之一,弗里德里希·瑙曼(Friedrich Naumann)就写过一本名为“中欧”的畅销书。他在书中呼吁,与其追求一个德意志主导下的帝国,不如建立一个基于日耳曼语族的共和国。柏林应该引领境外东南部的众多较小民族的发展,做它们的榜样。况且,德国境内也有许多小的民族。历史上3个有名的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先后瓜分和吞并了这些民族,而波兰人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民族,德国就有数百万波兰人的后裔。民族主义运动大多出现在这些被吞并的民族之中,并已威胁到了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生存。总的来说,在德国政府看来,不能听任这些非日耳曼民族耗掉过多资财。奥匈帝国已经花费巨资试图收买那些民族主义者,却徒劳无功,反倒没有了足够的资金来提高实力——尤其是奥匈的军队预算要远远少于英国军队,仅为后者的1/10。如果注入一点儿普鲁士的效率,严格地管理奥匈帝国,那么,白花钱且无力提升军力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在这本倡导日耳曼语族的《中欧》一书中,瑙曼的思路大体是:这些较小的民族,它们的文化归根结底多半都来源于德国,它们定会跟从德国的。自1879年以来,德奥同盟已经形成,瑙曼的意思是要赋予这个同盟有效的经济手段,而其他德国人想到的则是一种更强有力的方法。
随着德国工业的突飞猛进,这些德国人的信心也日渐爆棚,成功令他们骄傲自大,头脑发昏。俾斯麦一直是清醒审慎的——他能够预见到,一个地处欧洲中心的强大德国,可能会使邻国团结起来对抗它。但是,新一代的统治者正冉冉升起,而且踌躇满志。他们的头号代表人物就是1889年登基的新德皇,年轻的威廉二世。这位德国皇帝效仿的榜样是英国。英国极为富庶,而且拥有庞大的海外帝国。从制度方面来说,英国无疑十分保守,这个国家的特点是凡事都有历史渊源。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