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君子
分类: qsxs
底是有多不靠谱?
甩甩头不去想他,陶商继续询问:“父亲,朱y密信让你举兵讨伐董卓,你到底是想去还是不想去?”
陶谦的表情变得扭捏了,显的有些左右为难:“按道理说,董卓乱政,为祸朝纲,实乃大逆不道,我辈蒙受国恩,值此危难时节,理应响应号召,出兵勤王剿贼但董卓势力太大,又有拥戴天子之功,如今已身居相国之位,我等地方刺史皆各自上任没几年,兵马不多,且地方贼寇甚众,再说了兵者乃凶器也”
“爹,你到底是想去,还是不想去?”陶商不太愿意听废话,这老头磨磨唧唧的半天说不到正点上。
“不想去”
陶商:“”
仔细的看了看眼前的这位老爷子,陶商不由得暗自叹息。
这位与自己在这个时代有父子亲情的老人家,说起废话来是一套一套的,不过终归还是胆子不大在这个动荡的社会,确实难有封疆一方的魄力与决断,性格上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啊。
不过,若真说起来,换成自己,陶商觉得他也应该赞同陶谦的想法。
打仗么,真刀真枪不是闹着玩的,谁闲的没事有好日子不过,非得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出去拼命?
但赞同归赞同,能不能那么做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代人中,熟悉汉末历史的人很多,更别说陶商前世是沉浸出版业多年的资深编者。
人吃人的社会,墨守成规的结局就是死,特别是像陶谦这样的一州刺史是最不上不下的。
陶谦是太学诸生出身,后举茂才,又先后随车骑将军皇甫嵩和司隶校尉从过军职,按照现代人的看法,那是纯纯的学习兼社会苗子,前途不可限量。
其实陶谦也确实做到了,两年前因徐州黄巾余孽在徐州起事,陶谦受任成封疆大吏徐州刺史,放眼后世那可是一省之长,以他的个性,若是清平世界,绝对会大有一番作为。
可是历史是残酷的,乱世的封疆大吏和清平世界的省级干部完全是两码事,除了文治武功外,站队的眼光、强硬的手腕、不屈的性格是否敢于一搏的胆量,诸多的因素都能决定成败荣辱。
更可怕的是,清平世界的外藩,干不好的结局可能是升迁无望,最多不济就调岗、再惨点就是辞官归乡,安享清福。
而乱世,外藩的结局就是一条道走到黑,干不好的结局是家破人亡。
历史上的陶谦,似乎也没有躲过这个结局,晚年难敌强邻曹操,被曹老板将徐州的大部分人口屠了个溜干净,死后基业也不得以传承,为刘玄德做了好大的嫁衣。
而身为一州刺史的儿子,陶商在史书上更是一笔带过,结局成了谜团,到底是死是活,丢胳膊丢腿,完全都成了悬念如果资质够的话,或许还能进入世界百大未解之谜,立案调研。
现在的陶商不想要这个结局,太凄惨了。
不求人过留名,但连个屁在史书上都没留下,直接被人当成屁给放了,这种结局稍稍有点自尊心的人都接受不了。
所以,无可奈何也好,赶鸭子上架也好,得拼他一拼,搏他一搏。
“父亲,这个关东讨贼联盟,我觉得您还是得去,而且还不能是敷衍的去。”
陶谦摇摇头,很不赞同:“孺子平日懈怠懒惰,焉知国家大事?兵者甚凶,且董卓与众诸侯之争,孰胜孰败,尚难有定论依老夫之意,入盟讨董可也,却不可尽心,老夫响应袁绍讨伐董卓,却不派兵马,坐观胜败,两不得罪,必可无忧!”
陶商柔声说道:“父亲,你真是老鸡贼。”
陶谦皱眉:“混账东西,你小子说谁”
第二章 游说富商
说实话,陶谦的说法,陶商在心中很是认同,能够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眼光和思想,是一个成功人士重要素质之一,老陶谦避重就轻的加入讨董联盟,左右逢源的想法,很和陶商的胃口,所以夸了他一句鸡贼,这个词陶商一般不轻易夸别人只给自己人使用!
但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今天的陶商不能给陶谦点赞。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陶商是从后世来的,对这次联合讨董的所带来的效益很清楚
无论古代或是现代,效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经济效益,另一种叫做社会效益。
陶谦怕有无畏的损失,他只看到了经济效益,但他并没有看到社会效益,历史上的曹操、刘备、袁绍、袁术、孙坚、公孙瓒等很多人,通过这次讨伐董卓的行动,都名扬天下,特别是在地方州郡,取得了众多拥皇门阀世家的支持,在此后的军阀扩充行动中,各个实力突飞猛进。
或许这些结果是这些诸侯自己都没有想的到,完全就是无意插柳柳成荫。
所以说,有时候一味的保存实力也并不是完全正确。
“父亲,孩儿对你的这个意见并不是很支持。”
陶谦没成想今天的儿子想法和意见居然这么多:“吾儿此话何解?”
陶商措辞半晌:“父亲,自黄巾起义之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然大大的不如昔日,如今更有董卓篡政,天子年幼,各地太守刺史的势力已经开始崛起,依孩儿之见,无论此次征讨董卓的行动成功或是失
甩甩头不去想他,陶商继续询问:“父亲,朱y密信让你举兵讨伐董卓,你到底是想去还是不想去?”
陶谦的表情变得扭捏了,显的有些左右为难:“按道理说,董卓乱政,为祸朝纲,实乃大逆不道,我辈蒙受国恩,值此危难时节,理应响应号召,出兵勤王剿贼但董卓势力太大,又有拥戴天子之功,如今已身居相国之位,我等地方刺史皆各自上任没几年,兵马不多,且地方贼寇甚众,再说了兵者乃凶器也”
“爹,你到底是想去,还是不想去?”陶商不太愿意听废话,这老头磨磨唧唧的半天说不到正点上。
“不想去”
陶商:“”
仔细的看了看眼前的这位老爷子,陶商不由得暗自叹息。
这位与自己在这个时代有父子亲情的老人家,说起废话来是一套一套的,不过终归还是胆子不大在这个动荡的社会,确实难有封疆一方的魄力与决断,性格上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啊。
不过,若真说起来,换成自己,陶商觉得他也应该赞同陶谦的想法。
打仗么,真刀真枪不是闹着玩的,谁闲的没事有好日子不过,非得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出去拼命?
但赞同归赞同,能不能那么做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代人中,熟悉汉末历史的人很多,更别说陶商前世是沉浸出版业多年的资深编者。
人吃人的社会,墨守成规的结局就是死,特别是像陶谦这样的一州刺史是最不上不下的。
陶谦是太学诸生出身,后举茂才,又先后随车骑将军皇甫嵩和司隶校尉从过军职,按照现代人的看法,那是纯纯的学习兼社会苗子,前途不可限量。
其实陶谦也确实做到了,两年前因徐州黄巾余孽在徐州起事,陶谦受任成封疆大吏徐州刺史,放眼后世那可是一省之长,以他的个性,若是清平世界,绝对会大有一番作为。
可是历史是残酷的,乱世的封疆大吏和清平世界的省级干部完全是两码事,除了文治武功外,站队的眼光、强硬的手腕、不屈的性格是否敢于一搏的胆量,诸多的因素都能决定成败荣辱。
更可怕的是,清平世界的外藩,干不好的结局可能是升迁无望,最多不济就调岗、再惨点就是辞官归乡,安享清福。
而乱世,外藩的结局就是一条道走到黑,干不好的结局是家破人亡。
历史上的陶谦,似乎也没有躲过这个结局,晚年难敌强邻曹操,被曹老板将徐州的大部分人口屠了个溜干净,死后基业也不得以传承,为刘玄德做了好大的嫁衣。
而身为一州刺史的儿子,陶商在史书上更是一笔带过,结局成了谜团,到底是死是活,丢胳膊丢腿,完全都成了悬念如果资质够的话,或许还能进入世界百大未解之谜,立案调研。
现在的陶商不想要这个结局,太凄惨了。
不求人过留名,但连个屁在史书上都没留下,直接被人当成屁给放了,这种结局稍稍有点自尊心的人都接受不了。
所以,无可奈何也好,赶鸭子上架也好,得拼他一拼,搏他一搏。
“父亲,这个关东讨贼联盟,我觉得您还是得去,而且还不能是敷衍的去。”
陶谦摇摇头,很不赞同:“孺子平日懈怠懒惰,焉知国家大事?兵者甚凶,且董卓与众诸侯之争,孰胜孰败,尚难有定论依老夫之意,入盟讨董可也,却不可尽心,老夫响应袁绍讨伐董卓,却不派兵马,坐观胜败,两不得罪,必可无忧!”
陶商柔声说道:“父亲,你真是老鸡贼。”
陶谦皱眉:“混账东西,你小子说谁”
第二章 游说富商
说实话,陶谦的说法,陶商在心中很是认同,能够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眼光和思想,是一个成功人士重要素质之一,老陶谦避重就轻的加入讨董联盟,左右逢源的想法,很和陶商的胃口,所以夸了他一句鸡贼,这个词陶商一般不轻易夸别人只给自己人使用!
但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今天的陶商不能给陶谦点赞。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陶商是从后世来的,对这次联合讨董的所带来的效益很清楚
无论古代或是现代,效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经济效益,另一种叫做社会效益。
陶谦怕有无畏的损失,他只看到了经济效益,但他并没有看到社会效益,历史上的曹操、刘备、袁绍、袁术、孙坚、公孙瓒等很多人,通过这次讨伐董卓的行动,都名扬天下,特别是在地方州郡,取得了众多拥皇门阀世家的支持,在此后的军阀扩充行动中,各个实力突飞猛进。
或许这些结果是这些诸侯自己都没有想的到,完全就是无意插柳柳成荫。
所以说,有时候一味的保存实力也并不是完全正确。
“父亲,孩儿对你的这个意见并不是很支持。”
陶谦没成想今天的儿子想法和意见居然这么多:“吾儿此话何解?”
陶商措辞半晌:“父亲,自黄巾起义之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然大大的不如昔日,如今更有董卓篡政,天子年幼,各地太守刺史的势力已经开始崛起,依孩儿之见,无论此次征讨董卓的行动成功或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