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繁华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总和丁经理加起来占了有一多半。而王一元等几个业务员,除了要不断开拓新的客户,还要负责公司分配的不同片区现有客户的沟通协调,回款,走访,客情支持和维护等等。
  说起来王一元之所以进入台沪公司,过程比较曲折,也挺有意思。王一元之前在宁波工作,今年三月份刚到上海找工作时,两眼一抹黑,他除了以前曾来上海公务出差的几次有限的经历,对上海有个粗略简单而肤浅的印象外,基本上没有认识的人。
  王一元虽然有过几年的工作经历,甚至也算还有点成绩,但上海初来乍到,继续找工作一切就都得推倒重来。他在宁波曾经做的是生产管理,一家较大规模的服装辅料生产企业,但这次到上海,他却想做一下改变,他下定决心要学习做业务,一方面因为生产管理做的时间久了有了一定的惰性,缺少了激情,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觉得做业务更富有挑战性,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或许更有帮助,做好了可能也比较有前程,这样更契合他来上海的冲动和决心。
  想清楚了要做什么,王一元接下来找工作目标自然就很明确:自己能做的了的行业性大公司。找工作的过程倒还算顺利,经过多次的进出人才市场,比较了各种报刊上的招聘广告,经过不断联系,面试,筛选,到上海十天后,王一元最后选择了台沪。
  说来有点搞笑,之所以是台沪公司,这主要还要归功于“51job”那一期报纸上台沪公司半个版的彩色招聘广告。王一元当时心里想,既然能用半个彩色版来做广告招人,这个公司实力应该还行。


第3章 无心插柳

  刚进台沪公司时,王一元向业务部丁经理提了一个请求,主动提出下到生产车间实习半个月。按照公司惯例,每个新进的业务员都会有先到生产车间实习这样的经历,不过时间基本不会很长,一般都是在一个星期左右。
  丁经理一开始不理解王一元要求下车间的时间会这么长,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有些特别,但联想到王一元曾经的工厂工作履历,他最后还是同意了。
  车间的工作王一元当然比较熟悉。他觉得每个工厂尽管行业不同,产品相异,所谓千人千面,但其基本的生产运作,作业流程和管理方法方式,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普遍性,还是有其相通之处。
  王一元甚至早就自拟好了实习计划,他准备将整个实习期分为两段。先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分别熟悉印刷的生产设施设备,及其大致的用途用法,如果允许,最好是能直接上机操作;然后接下来的五天将是整个印刷生产流程的熟悉和融汇贯通,以及打样,设计制作,包装发货等辅助程序的了解熟悉。
  十五天的时间虽然说有些紧凑,很多东西都不大可能很深入,甚至搞不好就只会是浮光掠影般的,或许仅仅接触到一些皮毛。但王一元还有另外的准备,就是尽量和车间的管理者和工人多接触,多向他们学习。
  以王一元以往的经验,生产车间是一个能人层出的地方,作为一个新人,其实真正要学的那些东西基本都掌握在这些所谓的师傅们的手里,不深入和他们打好交道,就肯定不会掌握真正第一手的,详细的资料和收获,至少一些生产上的技术窍门以及经验和教训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
  生管肖云华领着王一元,先经过工厂仓库前台和发货区,然后穿过一个厚重的大门,换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经过吹风吸尘和紫外线消毒处理,再经过一扇厚重的大门,最后才到达台沪公司真正的生产车间。
  和大多数的台资企业一样,台沪公司生产车间实行严格的企业精益化管理和6s管理。6s管理起源日本,现在已经成为日本所有企业的基础管理手段。台湾企业对这种管理方式非常推崇,并且很快依葫芦画瓢,引为己用。
  本来在王一元的想象中,作为制造行业的印刷厂,一些诸如纸屑的飞扬,机器的喧嚣以及混合着的胶水味油墨味的空气等等问题,想来应该都是在所难免存在的。但他一踏进车间,眼前的所见所识却马上颠覆了他以前的这种固有的印象,他最直观的第一感受就是,台沪公司这样的企业能够做强做大,其实都并非不是没有理由的。
  首先是工厂的整体环境。企业严谨的6s管理,精益化管理在这个车间的每个角落里都能体现到,也都能看得到。进了车间,只见洁净整齐的环境和次序井然的工作程序,看过那些先进的机器和流水线,那些工人熟练的操作水平,作业现场井井有条的管理,完全能真切感觉到台沪公司现代化的实力。
  其次是工厂的现场管理和效率。车间物品的摆放整洁有序,都是按照拿取时间最短的原则,所有的操作都有严格的标准流程,不像印象中的印刷企业,印刷环境充满了随意性,典型的脏乱差。
  在中午休息间隙,每个工人都会自觉把自己的区域整理得井然有序,保持洁净。车间操作者对质量控制很严格,所有的印品都要做专门的检查。肖云华说道,有一些活计,客户要求很高,不允许有瑕疵,特别是药品和食品的说明书。
  第三是作业流程和节点的规划布置,特别是体现在核心的印刷机操作间的设计。印刷厂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想要印刷出高质量的成品,印刷机所处的环境就非常重要。为了保证车间良好的环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