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罗摩相会》
分类: txts3
轻一推,就足以……
就在这时,斯坦顿博士又放松下来,安心地吐一口气。真是胡说八道,他该为自己感到汗颜。
罗摩根本不可能由致密物质组成。任何恒星级质量的物体,都不可能不引起一丝扰动就深入太阳系这么远;倘若出现扰动,那它的行踪一早就该暴露了。毕竟海王星、冥王星和冥后星 [6] 都是这样被人发现的。嗯,像死去的太阳这样大质量的天体,根本不可能悄无声息地溜进来。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挺可惜的。要是能邂逅一颗暗恒星该多么让人激动呀。
哪怕这激动的持续时间……
第三章 罗摩和悉多
太空咨询委员会的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议开得简短又激烈。即使是在二十二世纪,人们还是无力避免老朽又守旧的科学家占据关键的行政职位。老实说,这个问题到底能不能得到解决都值得怀疑。
让事情更糟糕的是,太咨委的现任主席是卓越的天体物理学家、(荣誉)教授奥拉夫·戴维森。戴维森教授不但对比星系小的东西压根儿不感兴趣,而且从来都不掩饰这一偏见。尽管连他自己都得承认,如今他的研究有九成都要依靠太空设备,可他一点儿都不为此感到高兴。在他卓绝的职业生涯中,人们起码有三次为他专门发射卫星,结果只证明他的某个热门理论完全是错的。
委员会眼前的问题相当直接。毫无疑问,罗摩不同寻常——可是它重不重要?再过几个月,它就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行动时间不多。眼前的机会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火星上很快就要向海王星外发射一枚太空探测器。若是能投下一笔巨款,对这枚探测器进行改装,就可以使之沿着一条高速轨道,迎上罗摩。不过让它与罗摩会合是指望不上了,这将是有记载以来最快的一次擦肩而过,因为这两个物体相遇时,相对速度将达到每小时二十万公里。仔细观察罗摩的时间只有几分钟——真正的近距离观察时间不到一秒钟。不过只要设备合适,这段时间足以解决很多疑问了。
虽然戴维森教授一直对发射海王星探测器一事抱有成见,但这个项目却早就得到批准,而在他看来,在一个烂项目上继续糟蹋钱毫无意义。他的发言十分雄辩,他说追逐小行星的行为十分愚蠢,何况月球上正急需一台新的高分辨率干涉仪,好一劳永逸地验证重新兴起的大爆炸创世理论。
他这样说是个严重的战术错误,因为委员会里有三位成员是改进版稳恒态理论的狂热支持者。他们虽然私心里也和戴维森教授一样,认为追踪小行星是在浪费钱,不过嘛……
戴维森教授的提案以一票之差,被否决了。
三个月后,被重新命名为“悉多 [7] ”的太空探测器从距离火星较近的卫星火卫一上发射升空。飞行时间为七个星期,然后探测器将在相遇前仅仅五分钟时转入满功率状态,同时放出一组摄像机分离舱,这些摄像机将飞过罗摩身旁,从而在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拍照。
第一组照片从一万公里外传回来,让全人类的活动都为之一顿。十亿块电视机屏幕上都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毫无特征的圆柱体,随着时间一秒秒过去,圆柱体变得越来越大。等到它变成原来的两倍大小,任谁也没办法继续假装罗摩是个天然物体了。
罗摩的主体是个圆柱体,形状完美得像是在车床上打磨出来的——而这车床的两个顶尖相距足有五十公里。罗摩的两个底面直径达二十公里,都十分平整,只有一面的中心有些细小结构。距离远时还看不出大小,它的样子就像家用热水锅炉,看起来几乎有些滑稽。
罗摩越来越大,直到占据了整个屏幕。它的表面是单调的浅灰色,不仅像月亮一样缺少色彩,而且毫无特征,只在一个地方有个印记。那印记是在圆柱体半腰处,有一公里宽,不知道是污迹还是涂层,看起来像是很久以前被什么东西撞上或是溅上了。
罗摩的外壁飞快旋转,那次撞击也没有留下一丝伤痕,不过正是这块印记让罗摩的亮度产生了轻微的变化,从而给了斯坦顿那个发现。
其他摄像机传来的图片也没有新发现。然而,摄像机分离舱经过罗摩微弱的引力场时,它们的轨道却揭示了另一条重要的信息——这个圆柱体的质量。
罗摩太轻了,不可能是实心的。很显然,罗摩里面一定是空的,这倒没让人感到特别吃惊。
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期待,也一直担心的不期而遇,终于来了。人类即将迎接他们的第一位外星来客。
第四章 会合
在会合前的最后几分钟,诺顿船长想起了最初的电视转播画面,那些镜头他反复看了很多遍。不过有一样东西,光看电视根本无从体会,那就是罗摩极具压迫感的尺寸。
过去在月球、火星这样的天然星体上降落时,他还从没产生过这样的印象。那些星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人们本来就知道它很大。他还登上过木卫八,体积比罗摩稍大一点儿——现在却简直像是个小不点儿。
这个矛盾很好解释。罗摩是一件人造物体,而且比人类扔进太空的任何东西都要重几百万倍,这一事实彻底扭转了诺顿的判断。罗摩的质量起码有十万亿吨,对任何宇航员来说,想到这一层可不光是心生敬畏,而是倍感恐惧。难怪随着这块精雕细刻、不知年岁几何的圆柱体金属一点点填满天空,诺顿时不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甚至感到沮丧。
这其中还有一种危机感,这在他过去的经验里从来不曾有
就在这时,斯坦顿博士又放松下来,安心地吐一口气。真是胡说八道,他该为自己感到汗颜。
罗摩根本不可能由致密物质组成。任何恒星级质量的物体,都不可能不引起一丝扰动就深入太阳系这么远;倘若出现扰动,那它的行踪一早就该暴露了。毕竟海王星、冥王星和冥后星 [6] 都是这样被人发现的。嗯,像死去的太阳这样大质量的天体,根本不可能悄无声息地溜进来。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挺可惜的。要是能邂逅一颗暗恒星该多么让人激动呀。
哪怕这激动的持续时间……
第三章 罗摩和悉多
太空咨询委员会的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议开得简短又激烈。即使是在二十二世纪,人们还是无力避免老朽又守旧的科学家占据关键的行政职位。老实说,这个问题到底能不能得到解决都值得怀疑。
让事情更糟糕的是,太咨委的现任主席是卓越的天体物理学家、(荣誉)教授奥拉夫·戴维森。戴维森教授不但对比星系小的东西压根儿不感兴趣,而且从来都不掩饰这一偏见。尽管连他自己都得承认,如今他的研究有九成都要依靠太空设备,可他一点儿都不为此感到高兴。在他卓绝的职业生涯中,人们起码有三次为他专门发射卫星,结果只证明他的某个热门理论完全是错的。
委员会眼前的问题相当直接。毫无疑问,罗摩不同寻常——可是它重不重要?再过几个月,它就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行动时间不多。眼前的机会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火星上很快就要向海王星外发射一枚太空探测器。若是能投下一笔巨款,对这枚探测器进行改装,就可以使之沿着一条高速轨道,迎上罗摩。不过让它与罗摩会合是指望不上了,这将是有记载以来最快的一次擦肩而过,因为这两个物体相遇时,相对速度将达到每小时二十万公里。仔细观察罗摩的时间只有几分钟——真正的近距离观察时间不到一秒钟。不过只要设备合适,这段时间足以解决很多疑问了。
虽然戴维森教授一直对发射海王星探测器一事抱有成见,但这个项目却早就得到批准,而在他看来,在一个烂项目上继续糟蹋钱毫无意义。他的发言十分雄辩,他说追逐小行星的行为十分愚蠢,何况月球上正急需一台新的高分辨率干涉仪,好一劳永逸地验证重新兴起的大爆炸创世理论。
他这样说是个严重的战术错误,因为委员会里有三位成员是改进版稳恒态理论的狂热支持者。他们虽然私心里也和戴维森教授一样,认为追踪小行星是在浪费钱,不过嘛……
戴维森教授的提案以一票之差,被否决了。
三个月后,被重新命名为“悉多 [7] ”的太空探测器从距离火星较近的卫星火卫一上发射升空。飞行时间为七个星期,然后探测器将在相遇前仅仅五分钟时转入满功率状态,同时放出一组摄像机分离舱,这些摄像机将飞过罗摩身旁,从而在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拍照。
第一组照片从一万公里外传回来,让全人类的活动都为之一顿。十亿块电视机屏幕上都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毫无特征的圆柱体,随着时间一秒秒过去,圆柱体变得越来越大。等到它变成原来的两倍大小,任谁也没办法继续假装罗摩是个天然物体了。
罗摩的主体是个圆柱体,形状完美得像是在车床上打磨出来的——而这车床的两个顶尖相距足有五十公里。罗摩的两个底面直径达二十公里,都十分平整,只有一面的中心有些细小结构。距离远时还看不出大小,它的样子就像家用热水锅炉,看起来几乎有些滑稽。
罗摩越来越大,直到占据了整个屏幕。它的表面是单调的浅灰色,不仅像月亮一样缺少色彩,而且毫无特征,只在一个地方有个印记。那印记是在圆柱体半腰处,有一公里宽,不知道是污迹还是涂层,看起来像是很久以前被什么东西撞上或是溅上了。
罗摩的外壁飞快旋转,那次撞击也没有留下一丝伤痕,不过正是这块印记让罗摩的亮度产生了轻微的变化,从而给了斯坦顿那个发现。
其他摄像机传来的图片也没有新发现。然而,摄像机分离舱经过罗摩微弱的引力场时,它们的轨道却揭示了另一条重要的信息——这个圆柱体的质量。
罗摩太轻了,不可能是实心的。很显然,罗摩里面一定是空的,这倒没让人感到特别吃惊。
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期待,也一直担心的不期而遇,终于来了。人类即将迎接他们的第一位外星来客。
第四章 会合
在会合前的最后几分钟,诺顿船长想起了最初的电视转播画面,那些镜头他反复看了很多遍。不过有一样东西,光看电视根本无从体会,那就是罗摩极具压迫感的尺寸。
过去在月球、火星这样的天然星体上降落时,他还从没产生过这样的印象。那些星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人们本来就知道它很大。他还登上过木卫八,体积比罗摩稍大一点儿——现在却简直像是个小不点儿。
这个矛盾很好解释。罗摩是一件人造物体,而且比人类扔进太空的任何东西都要重几百万倍,这一事实彻底扭转了诺顿的判断。罗摩的质量起码有十万亿吨,对任何宇航员来说,想到这一层可不光是心生敬畏,而是倍感恐惧。难怪随着这块精雕细刻、不知年岁几何的圆柱体金属一点点填满天空,诺顿时不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甚至感到沮丧。
这其中还有一种危机感,这在他过去的经验里从来不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