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丝绸之路
作者:比尔·波特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黄河之旅》后的又一文化旅行力作。这本《丝绸之路》是作者和朋友芬恩结伴从西安启程,经河西走廊至新疆,沿古代丝绸之路之北线从喀什出境到达巴基斯坦境内的伊斯兰堡的丝绸之路追溯之旅。 作者在书中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丝绸之路画卷 ,随着行程的向前展开,丝路沿线风光壮美的沙漠、长河、戈壁、高山,牵人思绪的佛龛、长城、石窟、古道、城堡和无数动人的历史传说一一浮现在读者脑海中,它似乎还能带我们穿越时空,沿着张骞、霍去病、玄奘等人的足迹去看一看千年丝路的沧海桑田。 除了对丝路沿线的古老文明的再次重现外,作者老外的视角让本书更加生动有趣,他喜茶好酒,最爱在古人墓前杯酒凭吊;他乐于冒险,在帕米尔高原险些被巨石砸死;他风趣幽默,一路调侃旅途中的艰辛挫折跟着比尔游中国,你会发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不同魅力!


“丝绸之路”是因古代中国丝绸的商贸之旅而命名,这条纵横几千公里的商路作为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路径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几千年间,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穿越崇山峻岭,跋山涉水,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时,还把中亚的汗血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西亚的乐器、天文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等传入中国,从而使东西方文明在交流融合中不断更新、发展。
1992年,我当时正在香港一广播电台主持一档旅游类节目,为了追寻这段古老而神秘的历史便和朋友芬恩开始了这次“丝路之旅”。
一路上,我们跋涉沙漠戈壁,翻越高山雪原,游历河流湖泊,探访沙埋下的绿洲文明与干涸河流旁失落的古城,倾听丝路沿线居民讲述不朽的民族神话传说及民族间的征战与融合……这一切都将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如果你也想跟我们一样重温那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在那段风光奇异的丝路之旅中体验古老而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不妨翻开书,跟随我们一起向心中的圣地进发吧!
比尔·波特
2013年秋

第一章 启程:疯子才走的路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6252T.jpg"/>
人类从直立行走的那天起,邻里之间、部落之间就开始互相走动,时间一长,人们走出了一条条的小路。然后,他们又发明轮子,驯服动物,于是,新型交通工具出现,小路随之变成大路。古罗马的亚壁古道(亚壁古道,古罗马时期一条把罗马及意大利东南部阿普利亚港口布林迪西连接起来的古道。——编者注)和洛杉矶的交叉高速公路成为人类修建大路的经典之作。然而,前人还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一条大路,那是一条更老、更长、也离我们更远的路——丝绸之路。
这条大路在我的想象中已经存在许多年了。在它的繁荣时期,一匹匹的丝绸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苏杭地区出发,穿越整个亚洲,最终被运往地中海沿岸。这些无价之宝几乎可以交换与之等重的黄金。中国人从这条大路的另一端换回了等价的香料和宝石。
此外,这条大路带给中国人的还有文化。那些音乐、舞蹈、绘画和宗教至今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然而,“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却不是中国人叫响的。最早叫它“丝绸之路”的,是德国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而中国人先前称之为“西行之路”。走这条路要穿越漫天的风沙和炙人的热浪,历经种种诡异,这是只有疯子和被流放者才走的畏途。我不知道自己算哪类人。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6255E.jpg"/>
丝绸之路
1992年秋,我决定从中国出发,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一直走到巴基斯坦。因为这条路实在是太长、太难走,所以我决定邀请一位同行者。他就是我的朋友芬恩。
今天我们可以沿着丝路从中国一路开车到达巴基斯坦。但在古代,它并不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路。实际上,它只是过路商队留下的动物骨骸和粪便所形成的小路。一场沙尘暴过后,小路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直到下一个商队再踩出另外一条小路。这些小路穿过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从一个绿洲到达另一个绿洲。
这条路究竟是怎样开辟的?什么人从什么时间开辟的?所有的疑问还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研究。显然,居住在早期中东文明边缘的游牧民族为中亚广阔的草原所吸引,转而从事农耕和贸易,于是便有了这条路。某些游牧民族在低海拔的草场定居下来,开辟绿洲,然后,有人发现在绿洲之间运货比放牧获利更丰,他们就走出了把这些绿洲连接起来的道路。但是直到恺撒大帝时代,这条路才变成了丝绸之路。
我在做出发前的准备时一直考虑该带哪些东西上路。不跟团旅游,就没人负责照管行李和交通,因此绝不能带行李箱。我又不是去山区,因此登山包也没必要。登山包的麻烦在于它是硬壳式的,不容易随包中物品而变化形态,挤公共汽车或火车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