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中国戏剧史
作者:余秋雨
内容简介
这部《中国戏剧史》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虽是旧作修订,但今日看来,仍有新意。他改变了戏剧史的惯常写法,力图摆脱以史料替代史识的弊病,想在大量的资料之上浮悬起一副现代人的目光。

新版自序
这部《中国戏剧史》写于二十余年前,出版时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我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可惜这么多年下来,“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我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为好。
如果要通过某种艺术的途径来探索一个族群的集体心理,我至今认为戏剧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只有戏剧,自古至今都是通过无数观众自发的现场反应来延伸自己的历史的。
这种想法,提高了一部戏剧史的人文地位,同时,也改变了戏剧史的惯常写法。我力图摆脱以“史料”替代“史识”的弊病,想在大量的资料之上浮悬起一副现代人的目光。这副目光因为要坚持一定的整体性、鸟瞰性、思考性而不得不保留一定的陌生感。即便对于自己熟悉的一切,也要拉开距离来看,并在距离间投入欣赏、比较和反讽。
我知道,我的读者和学生也愿意暂时借助这样一副目光。他们既繁忙又粗心,把他们拉人一个古代的泥潭会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需要渡桥,他们需要便道,他们需要一个比较简明又比较安全的观察视角,既能够居高临下地审视,又能够轻松自由地离去。离去时,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目光换下这副目光。
现在看来,这部《中国戏剧史》可能过于偏重戏剧文学方面了。这是因为,戏剧文学更能经得起“文化—心理结构”的分析,而声腔、演出等方面则缺少能用文字准确描述的实证素材,史家稍稍用力,便容易陷入琐碎的考证和空洞的揣想。一旦陷入,史就不成其为史了。但是,无论如何,戏剧是一个整体概念,史的详略并不能对应它内在各元素间真正的轻重。例如,戏剧的主旨和故事很容易被大家看清,而它的真正精微处,不在主旨,而在形态;不在故事,而在韵致;不在剧本,而在声腔和表演。
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戏剧的最精微之处总是最容易被历史磨损和遗失。后代所写的每一部艺术史,都是失去了最精微之处的抱憾之作。这正像描述一个绝色美人,只留下了她的履历和故事,还有一些遗物和照片,却永远也无法说明,她究竟是靠着什么样的风度和眼神,征服了四周。
所以,历史总是乏味的,包括艺术史。
对此,我有充分的自知。
这种自知,给我带来了自由和轻松。
二十年来,一直有不少出版家想再版这部书,都被我婉拒了,原因是我当时的心思已经走出中国戏剧史的专业,没有精力来重读和删改一遍。前年秋天,正当那几个不知从事什么专业的诽谤者又一次喊着我的名字闹事的时候,我国著名出版家、原北京和香港的三联书店总编辑董秀玉女士来电要再版这部很专业的书,我知道这是她最平静的一种支持方式,有点感动,便答应了。但是,我当时还是没有时间重读一遍。最近终于完事,却找不到董秀玉女士了。我在此向她表示感谢:不仅这部书,我的全部学术著作的再版,其实都起因于她的那次来电。
这次新版,书后加了“一个幽默的附录”,有关此书出版二十年后一个有趣的遭遇。读者读了这么厚厚的一本书,在结束时笑一笑,想来也是愉快的事。
乙酉春日于台湾高雄佛光山

第一章 邈远的追索
<h2>一 最初的踪影</h2>
戏剧的最初踪影,远不是戏剧本身。
探求戏剧的最初渊源,实际上,就是寻觅古代生活中开始隐隐显现的戏剧美的因素。
一切向着文明进发的原始民族都不会与戏剧美的因素绝然无缘。但是,使戏剧美的因素凝聚、提纯的条件却出现得有多有寡,有早有迟,因此各民族戏剧形成的时间也有先有后。有的民族,戏剧美由发端到凝聚成体,竟会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也有某些民族,戏剧美始终没有真正凝聚起来。
芬兰美学家希尔恩认为:戏剧,在这个词的现代意义上它必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甚至是最晚才出现的。它是艺术发展的一种结果,这可能是文化高度进步的产物,因此它被许多美学家看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后的形式。然而,当我们面对原始部落时,应该采取一种比较低的标准。最简单的滑稽戏、哑剧和哑剧似的舞蹈常常可以在原始部族那里发现,而这些部族往往还不能创造出一首抒情诗。由此可见,就戏剧这个词最广泛意义上而言,它是所有摹仿艺术中最早出现的。它在书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