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乡愁
作者:赫尔曼·黑塞
内容简介
《乡愁》是黑塞一举成名、跃登文坛的作品。黑塞独特而富有音乐性的文体,描绘心灵思维暗影的观察力,伴随他日后一系列的作品,逐步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书中所刻画的佩特在恋爱、感情路上的浮沉、挣扎,友人溺死的打击,人生际遇中遭逢的孤独与寂寞,亲情的呼唤与牵系,青年时期对大自然的向往,使这部作品成为一本动人的教育小说。 黑塞的作品,如诗如画的节奏,宛如小提琴和钢琴的奏鸣曲,时而悠扬,时而低沉,带着浓郁诗质的乡愁和对生命执着的热爱,也表现在历经战斗、锤炼之后的领悟,故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

向读者推荐《乡愁》/译序
如果您也像《乡愁》书中的主角佩特一样,曾经有过真挚纯洁的友情和爱情,有着丰富的人类爱,读完本书后,将会使您深陷前尘往事的漩涡中,掩卷沉思久久……
黑塞,一个真正为文学而生的作家。在他85年漫长的生涯中,他总是让自己沉湎于青少年的岁月中,一心一意地描写他热切的愿望以及欢乐悲哀和迷惘烦恼,追踪自己心灵的生存路径。
借用他的作品题名来说,黑塞是一方面奏着“孤独者的音乐”,一方面“走向心灵”而经常“彷徨”的诗人。但他的孤独,是为探寻通往“追求真正自我者”的天地,并且,他的心灵途径并不是他独辟的蹊径,而是所有企求精神生活者的共同道路,西欧化之道如此,东方亦复如此。黑塞将此以中国话的“道”字称之,他是在“道”上行走的旅人,他和所有以这种方式生存的人们,经常共同在中途彷徨,共同憧憬和烦恼,共同追求更美好、更崇高、更深远的东西。这是黑塞的作品所以能与我们的心灵深相契合的原因。所以,当1955年黑塞荣膺德国出版界最高和平奖时,抒情诗人爱亨德尔夫曾咏诗赞美他是“为世人而燃热,为世人而烦恼”,真正称得上“世界的心灵”的诗人。
尤其,在他晚年时,经常以“虚长你们几岁,与你们共同烦恼的兄长”自居,答复一些陌生年轻朋友的来信。他,并不是高不可攀,目中无人的大文豪,而是与我们共同烦恼,亲切交谈的友人。他的作品也是如此。
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席瓦本,那里,风光明媚,地灵人杰,曾产生许多诗人,黑塞也常以此自夸。正如他在《在轮下》所描写的,他是牧师之子,早年时本来有意继承乃父的衣钵当传教士,但进入神学校后,因忍受不住“内心的风暴”而逃学。自此,辗转流离,曾再度复学,也曾当学徒、书店见习生。他一向就是崇尚和平的人,在他二十来岁时,便离开野心勃勃的德国,远走瑞士。也许是“离乡愈远愁愈浓”吧,他的诗和小说,大抵都离不开故乡。
综观黑塞的作品,“童年”和“故乡”可说是他的两大题材,此二者是和平和幸福的乐土,同时也意味着它们是分裂和苦恼的开始。以黑塞而言,他在执笔《乡愁》(27岁)之前,已经含蕴着对生存的深刻苦恼以及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敏锐怀疑,于是极力去寻求他的“故乡”。
《乡愁》一书便是最能表示他这种心路历程的作品,也可说是他经过青春期的彷徨后所获得的结论。但这里的“故乡”,并不是指地上的某一地点,而是“心灵故乡”的意味。他所揭示的主题,虽稍嫌严肃些,但这也正是本书所以能够耐人深思静省的主因。
个人对本书有着偏爱。我相信诸位看完本书后,也将会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如果您也像书中的主角佩特一样,曾经有过真挚纯洁的友情和爱情,有着丰富的人类爱,读完本书后,将会使您深陷前尘往事的漩涡中,掩卷沉思久久……但愿读者阅毕本书,能找到心灵真正的归宿。为了便于读者欣赏,全书八章分别加了小标题。
陈晓南 于台北

黑塞的心灵自传《乡愁》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席瓦本地方的小镇卡尔夫,父母都信仰虔诚,他是次子。席瓦本地方曾产生过伟大的剧作家席拉,以童话闻名的赫夫,与以诗人扬名天下的赫尔达林和梅里克。这个文人辈出的地方,自古以来政治较为落后,但在文学、哲学以及神学的精神领域中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父亲约翰涅斯·黑塞是巴鲁特地区的俄裔德人,和母亲的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一样,青年时代参加瑞士的传道团前往印度传道,后因健康欠佳而回国,担任肯德尔特的助手,从事宗教书籍的出版。不久,和肯德尔特的女儿,当时是未亡人的玛丽结婚。母亲是法裔瑞士人,具有音乐才华,感受力敏锐。父亲聪明而善良,给人求道者的孤独感觉。继承父母血统的黑塞,幼小时即对音乐感兴趣,后来也追求宗教思想,不仅对希腊、拉丁的思想,甚至对印度、中国的智慧,以及日本的禅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其来有自。
4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迁居到瑞士的巴塞尔市。在巴塞尔,家的后面就是广袤的原野,在接近大自然,和动物、植物交朋友的同时,也帮助他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未来的诗人——黑塞早在这样的环境中打好了根基。1886年,一家人再度回到德国的卡尔夫。黑塞9岁时进入拉丁语学校就读。
想要继承父亲的圣职,成为优秀的牧师,就必须参加每年夏天在威尔丁堡州举行的“州试”。为突破这个难关,黑塞被送到第一流的杜宾根拉丁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