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
分类: txts3
时也是为自己的同胞做最客观的见证。他希望拍下整个时代的脸孔,让后人看到真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灵。这些照片使桑德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像摄影家。
时代脸孔的留影者
1964年因中风去世的桑德,不只在视觉表现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被视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印记,几乎所有谈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化重建工作的论著,都会提到他,就连通俗如“读者文摘公司”所出版的书籍亦不例外。
在《20世纪世界大事》一书中,“1929年至1939年:艺术与文学”一章中这样提到桑德:
奥古斯特·桑德在大部分艺术家争着发表他们的政治信念的那十年间,宁愿描绘自己看到的非政治的世界。他是个摄影家,决定以既不嘲笑又不过分推崇的客观态度,拍摄整个日耳曼民族的众生相,作为他的终身事业。
开始时,他拍的是故乡威斯特沃的农民,最后他拍摄的对象广及农村和城市的各阶层人物,同时也是德国典型人物的剪影。
由于他卓有成就,纳粹党人大感不满。他们梦想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桑德清澄雪亮的观点,和这个梦想格格不入。1943年,他们把桑德的《时代的脸孔》一书销毁。幸好有许多底片保存下来,给我们留下当时那一段历史的记录,否则这段历史就要永远消失了。
桑德是唯一被视为改变我们生活大事的摄影家,他在历史经纬中占了那么重要的位置,这和他完全客观的态度有关。他在自己的同胞中找到一种原型——德国人的真正性格。任何人看到他的照片都会感受到:这就是日耳曼民族。
这位照相师傅不只是拍一张张人像,而是拍了整个时代,为时代留下了脸孔。
矿工家庭里的幸运儿子
桑德出生于科隆西边的一个矿村中,是九个兄弟中最矮小的一位,父亲是一位颇有绘画天分的矿场木匠。虽然桑德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一些素描基础,而家人也极希望他会有较好的出路,但是迫于生计,桑德在小学毕业之后就进入矿坑工作,差点埋没在不见天日的洞窟中。
幸好,他被矿场工头选中,做一位风景摄影家的助手。这位摄影家让他从30cm×40cm的大相机镜头观看,这一看决定了他的一辈子,从此就不曾离开过照相机了。
桑德的家人纵容他学习摄影,一位富有的叔叔为他提供了所需要的装备,包括当时最小尺寸的相机——13cm×18cm。父亲甚至在谷仓边搭了一间暗房给他。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他特别上进,所有事都靠勤奋自学,即使是应召入伍时也没阻碍他成为摄影师的努力。在行伍生涯中,他一有空就替士兵拍照,好让他们寄回去给家人看。退伍之后,桑德开始在国内旅行做商业摄影师,并且学习建筑及工业摄影以拓展工作机会,同时还在德累斯顿的艺术学院选修了一年的绘画。20世纪初他在奥地利林茨城的一个摄影棚当助手。
二十六岁时,桑德回到德国娶妻生子,决定在故乡创业。但是老家的暗房已被弟弟们改成了洗衣间,早期的底片都被毁掉了,他不得不又回到林茨,开始拍摄油画式的人像照片糊口,赚了很多钱。
桑德在异乡发迹,但很快就因投资错误而背了一身的债务,情急之下回到德国避债。当时他已三十四岁,然而一切都得重起炉灶。他在科隆又开了一家照相馆,除了平常为顾客拍照之外,他拟订了一个计划,开始从事决定自己一生功业的重要工作。
人类的家谱
奥古斯特·桑德选了威斯特沃这个乡村作为研究的对象。他曾如此回忆:
从小我就熟悉这些人的生活……因此,一开始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一种相同的典型。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T610603.jpg"/>
No.1 年轻的庄稼汉,1914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T610440.jpg"/>
No.2 夺取锦标归,1927
这种以一个特定的地方作为自己记录一个时代特质基地的方式,很是有效。人们同在一块土地上,说同一种方言,有着同样的习俗、信仰,自然就形成一种精神化的类型。
桑德尽量在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当中,抓住同一血缘的内涵。他在不同的脸孔、异样的眼神、各种各样的姿势和互异的裁切构图当中,都表现出日耳曼民族的骄傲、倔强、严肃、不轻易放松自己的同一品性。他们都背负着同样的传统包袱,在压力下有着同样深沉的忧郁。
他的工作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断。被召回军队的桑德也尝到了战败的苦果。战后,他的摄影棚被急需身份证的人们所挤满,最后他干脆叫一大堆人排在一块儿,拍成团体照,再一个人头一个人头剪下来成为个人照。这种方式养成他日后很喜欢表现群体人物的习惯。
众所周知,两个人以上的照片最难拍,因为很难从不同个性的对象中,组合出新的意义来。然而桑德的多人照片里,却传达出“族群”的新含义。
桑德所拍的个人照片几乎都有一种“我是民族的一分子,不只是个人而已”的意味,而他的多人照片更是强化这种“人类族谱”的特质,明确表达着“我们是这时代的一
时代脸孔的留影者
1964年因中风去世的桑德,不只在视觉表现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被视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印记,几乎所有谈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化重建工作的论著,都会提到他,就连通俗如“读者文摘公司”所出版的书籍亦不例外。
在《20世纪世界大事》一书中,“1929年至1939年:艺术与文学”一章中这样提到桑德:
奥古斯特·桑德在大部分艺术家争着发表他们的政治信念的那十年间,宁愿描绘自己看到的非政治的世界。他是个摄影家,决定以既不嘲笑又不过分推崇的客观态度,拍摄整个日耳曼民族的众生相,作为他的终身事业。
开始时,他拍的是故乡威斯特沃的农民,最后他拍摄的对象广及农村和城市的各阶层人物,同时也是德国典型人物的剪影。
由于他卓有成就,纳粹党人大感不满。他们梦想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桑德清澄雪亮的观点,和这个梦想格格不入。1943年,他们把桑德的《时代的脸孔》一书销毁。幸好有许多底片保存下来,给我们留下当时那一段历史的记录,否则这段历史就要永远消失了。
桑德是唯一被视为改变我们生活大事的摄影家,他在历史经纬中占了那么重要的位置,这和他完全客观的态度有关。他在自己的同胞中找到一种原型——德国人的真正性格。任何人看到他的照片都会感受到:这就是日耳曼民族。
这位照相师傅不只是拍一张张人像,而是拍了整个时代,为时代留下了脸孔。
矿工家庭里的幸运儿子
桑德出生于科隆西边的一个矿村中,是九个兄弟中最矮小的一位,父亲是一位颇有绘画天分的矿场木匠。虽然桑德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一些素描基础,而家人也极希望他会有较好的出路,但是迫于生计,桑德在小学毕业之后就进入矿坑工作,差点埋没在不见天日的洞窟中。
幸好,他被矿场工头选中,做一位风景摄影家的助手。这位摄影家让他从30cm×40cm的大相机镜头观看,这一看决定了他的一辈子,从此就不曾离开过照相机了。
桑德的家人纵容他学习摄影,一位富有的叔叔为他提供了所需要的装备,包括当时最小尺寸的相机——13cm×18cm。父亲甚至在谷仓边搭了一间暗房给他。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他特别上进,所有事都靠勤奋自学,即使是应召入伍时也没阻碍他成为摄影师的努力。在行伍生涯中,他一有空就替士兵拍照,好让他们寄回去给家人看。退伍之后,桑德开始在国内旅行做商业摄影师,并且学习建筑及工业摄影以拓展工作机会,同时还在德累斯顿的艺术学院选修了一年的绘画。20世纪初他在奥地利林茨城的一个摄影棚当助手。
二十六岁时,桑德回到德国娶妻生子,决定在故乡创业。但是老家的暗房已被弟弟们改成了洗衣间,早期的底片都被毁掉了,他不得不又回到林茨,开始拍摄油画式的人像照片糊口,赚了很多钱。
桑德在异乡发迹,但很快就因投资错误而背了一身的债务,情急之下回到德国避债。当时他已三十四岁,然而一切都得重起炉灶。他在科隆又开了一家照相馆,除了平常为顾客拍照之外,他拟订了一个计划,开始从事决定自己一生功业的重要工作。
人类的家谱
奥古斯特·桑德选了威斯特沃这个乡村作为研究的对象。他曾如此回忆:
从小我就熟悉这些人的生活……因此,一开始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一种相同的典型。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T610603.jpg"/>
No.1 年轻的庄稼汉,1914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T610440.jpg"/>
No.2 夺取锦标归,1927
这种以一个特定的地方作为自己记录一个时代特质基地的方式,很是有效。人们同在一块土地上,说同一种方言,有着同样的习俗、信仰,自然就形成一种精神化的类型。
桑德尽量在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当中,抓住同一血缘的内涵。他在不同的脸孔、异样的眼神、各种各样的姿势和互异的裁切构图当中,都表现出日耳曼民族的骄傲、倔强、严肃、不轻易放松自己的同一品性。他们都背负着同样的传统包袱,在压力下有着同样深沉的忧郁。
他的工作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断。被召回军队的桑德也尝到了战败的苦果。战后,他的摄影棚被急需身份证的人们所挤满,最后他干脆叫一大堆人排在一块儿,拍成团体照,再一个人头一个人头剪下来成为个人照。这种方式养成他日后很喜欢表现群体人物的习惯。
众所周知,两个人以上的照片最难拍,因为很难从不同个性的对象中,组合出新的意义来。然而桑德的多人照片里,却传达出“族群”的新含义。
桑德所拍的个人照片几乎都有一种“我是民族的一分子,不只是个人而已”的意味,而他的多人照片更是强化这种“人类族谱”的特质,明确表达着“我们是这时代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