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彼岸》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培训关爱型职业工作者和志愿者。
请相信我,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该怎么学习才能不被机器淘汰?景芳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不懂情感,缺乏对世界的常识和创造力。因此,她心中的理想教育,是要懂爱、懂世界、懂创造。
不久前,在主持人杨澜的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发布会上,杨澜、景芳和我有一个对谈。谈到孩子的教育时,景芳的一番话让我深有同感。她说,每一个孩子都天生有好奇心,有创造力,有各种奇思妙想,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是啊,正是这些特质让人类区别于冷冰冰的机器。人工智能再强大,也永远不可能拥有关爱与创造的能力。“阿尔法狗”虽然能击败世界冠军棋手,但是它体验不到下围棋的乐趣,胜利不会为它带来愉悦感,也不会让它激动到产生想要拥抱一位它爱的人的渴望。因此,未来我们应该推动人工智能向它所擅长的领域发展,同时做一些我们擅长的工作:创新、创造、社交沟通或者娱乐。
景芳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才女。她既是一位优秀的科幻作家,同时也是社会政策研究者。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她就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事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项目和政策研究。她还是一个3岁女孩的妈妈。工作带给她的前瞻性预测,和对女儿未来成长的忧患,最终促使她采取行动。今年,在新书创作之余,景芳跟我谈起她发起了一个创业项目——童行计划,找到有共同志愿的人,创造出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内容,再把这样的教育内容分享给更多的孩子,教孩子学会爱,具备情感沟通、综合看世界的能力,用科学的视角理解这个世界的种种存在,以培养其真实的个性和发自内心的创造力。
衷心祝愿景芳的新事业顺利,也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长中永远保持并不断激发好奇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特个性,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获得基于人性的成长环境,活出自我的价值。
李开复博士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前言
何为人之彼岸
这本集子都是关于人工智能的。
有六篇小说,两篇科普讨论。
六篇小说都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从程序应用,到人形机器,再到超级智能。小说的安排顺序,大致上(虽然不一定完全)按照时代推移,按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性,由最近向最远推移。其中有推导,有想象,也有相当任意的设定。
其中,在《永生医院》中,我感兴趣的问题是人的身体和身份的关系;在《爱的问题》中,我讨论的话题是,用外界的指标衡量,人工智能能否理解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在《人之岛》中,我追问自己有关完美与自由之间的冲突问题。每个故事都是我的疑问。
两篇科普讨论,用比较简单的语言,给不太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人讲一讲人工智能,又加了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我并不想自诩为行业专家,也没有试图完全还原人工智能的发展史,而是尽量想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聊聊大家平时感兴趣的话题: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它们是万能的吗?它们会毁灭我们吗?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我对人工智能话题感兴趣呢?
分外在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是这个话题近两年太火了,到处都有人议论,难免会听到、看到和参与各种探讨,也常有人找我写相关领域的故事,久而久之,就积累成了这本集子。
而内在原因是我对人类思想的兴趣。我从很久很久以前,或许是高三时,就对人的意识和人脑运作方式感兴趣。我一生的偶像是薛定谔,他对人脑思维运作的描述,至今仍然给我很多启发。从本科到现在,人类思想和意识的问题一直是我所有感兴趣的问题中的皇冠,我曾经说过它会是我写作的母题。但这个问题太大,又太难解,以我粗浅的知识,终此一生,可能仍只是在它的外缘兜兜转转,从不同侧面描述某个细节问题。AI(人工智能)问题是我对人类意识问题兴趣的延伸。因为对人有兴趣,所以对AI有兴趣。通过对AI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
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有对照,才能理解我们自己。
这个话题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可以说,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人类思维和人工智能思维的差别。但我知道,这不是多数人对AI感兴趣的理由。
大多数人对AI感兴趣,多半是出于两种原因:一些有关AI的影视深入人心,例如曾经的经典电影《终结者》,或者这两年很火的美剧《西部世界》;另一个原因是AI的发展速度,这两年的围棋大战以及日常生活中AI的应用,让很多人惊呼人工智能时代到了。
无论是出于对影视剧的好奇,还是出于新闻热点,我想说的是,人工智能和我们生活的距离真的没有那么遥远。这个问题完全不像是哥德巴赫猜想,或是引力波探测,后者只是科学家追求的真理,与一般人生活无甚关系。人工智能问题,除了有很强的学理价值,更有很强的应用。目前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无论是巨头,还是新兴创业公司,都在争分夺秒,想把自己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到市场上,也就是应用到每个人的生活里。
我们现在已经在面对无数人工智能。从导航软件,到产品的智能推荐,再到自动客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