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中途》
分类: txts3
                    的这个秘密,所以从来不敢奢望,所以任何一点点收获都令我满足、感动。夜色开始降临,我对自己说:你不要咒骂黑夜给你带来了恐惧,而要想到是恐惧给你提供了读书和幻想的自由和快乐。是的,要没这恐惧,谁知道我的夜晚会过得多么无聊或腐败。想到我这辈子的夜晚都将在舒适的沙发中宁静地度过,我就感到满足——心中盈满感动。
读书和幻想,相比之下,后者似乎要比前者更让我喜欢一些,因为有些书常常使我茫然若失,甚至恼羞成怒。有些书读着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十年前,我们说诗人太多了——每一条弄堂里都能喊出一两个诗人来,而现在的情况无疑更糟了——每一条弄堂里都能拉出一两个抱着自己著作的人,他们的作品像地摊上的廉价时装一样充塞在各个书店书亭中,不知羞耻地和卡夫卡们的作品摆在一个书架上,甚至野蛮地把卡夫卡们的作品挤出了我们视线。
这是对我们的惩罚,我感到惶恐。
为了让这种惩罚尽量从我生活中消失,我不得不减少去书店的次数。当身上有些意外收入又空闲时,逛逛书店原本是我们这号人不多的一大乐处,甚至为一种期待。但现在却被众多“弄堂作家”的“等身之作”——它们总像蝗虫一样,有了一,就有二,就有三——剥夺了。说真的,我现在确实很少去书店买书,大部分书都是通过书讯邮购的。有时迫不得已去了书店,心情再也不是过去那么轻松、甜蜜,而是有种神经质的紧张、不安,好像不是在逛书店,而是在逛妓院,准备满足私欲的同时,也准备被人愚弄、嘲笑。有一次,我去一家著名的书店买奥康纳的一本书。营业员说没有这本书——当然,这样的书她们总是会说“没有”、“没有”。我自己在几个书架上找了找,也没见着,就出了门。这时间,我的不长眼的背脊刚好和一个捧了十几本书的中学生模样的少女发生了碰撞,结果将她怀中的书全打落在地。我一边连连道歉,一边急忙俯首将地上的书一本本拾起:《爱情小鸟》、《神秘杀手》、《皇宫谜案》、《贵夫人》、《金屋银娇》、《有了快感你就喊》等。
当我将这些书码好,归还给少女时,我心里在想:这些书能给她带来什么?是谁让她喜欢这些书的?写这些书的人啊,你们为什么要写这些书……
随着这类书在大街上越炒越红,越来越泛滥之时,我固执地告诫自己:决不让这些书进入我家。不是说我求高雅,而是我怕腐烂。你知道,我们要想在卡夫卡们的书籍中感受到快乐、迷恋是很难的,就像你要在手提琴的琴声中感受到快乐一样,非得需要你耸肩缩脖地拉扯几年才行。但要在这些书中感觉快乐却是很容易的,就像拉屎和做爱让你快乐一样,是一种本能的使然。一个人的快乐如果全是通过满足本能来达到的——没有其他品种,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低级的,甚至是腐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值得称道之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抵制本能诱惑的过程。只有不断抵制本能的使然,你才会有其他的、很可能是有益的迷恋。人活一世,总是因为有所迷恋。只有有了有益的迷恋,你才可能获得称道。我深知,那些写满本能和快乐的书是一服醉人的药,一旦沾染,就会迷醉不能自拔,所以我坚强地抵制着它们的侵略、诱惑。凶杀、色情、神奇、秘闻、荒诞不经、大富大贵……我对自己说,写这些书的人都已糜烂,他们写这些书的目的也正是希望我们与他们一道糜烂。不不,不能靠近,不能上当,我要远离,远离!
在一道道警铃声中,我的书桌上很长时间内都保持住了应有的尊严和凛然。
但是,说真的,这些年写这些书的人实在太多,朋友,同学,老师,战友,亲戚,似乎谁都在写这样的书。我不知他们为什么要写这些书——挣钱还是扬名?但我知道,他们一旦把书出版后,有的是炫耀,有的是想多一双读他们作品的眼,有的是出于情谊或其他什么原因,反正总是以各自想法、各种方式地,将“大作”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纷纷向我的陋室挤来。我坚强地固守着自己的誓言:不让这些书占领我家,所以只好以各种想法、各种方式,将纷纷“大作”纷纷丢弃——来一本丢一本,一边丢一边对书作者的诚意好心地道一声“对不起”。
这确实很不好,很对不起人。
但有什么办法呢?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人常有这种尴尬,这种逼迫;你迫得我无奈,我也只好这般了。
天上有颗星,地上有个人。
再说另一天下午,也是天渐渐暗下来时,我去朋友家看片子,经过文化公园时,感觉像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空气中弥漫浓郁的花香,路两边彩旗猎猎,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像一个个优美的念头浮在空中,微微而动,仿佛在呼吸、长大。开始我不知是怎么回事,以为是在拍什么广告,后来还是花香和季节提醒了我:是文化公园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展。文化公园的迎春花展素来是很有名的,办得很有气魄,也很有特点,常常把方圆几百里的人都吸引来看,其中我母亲总是这些人中的一员。我母亲很少进城,她腿脚不灵,怕上街,也怕花钱。但为了看文化公园的花展,她又似乎什么也不怕,就是在病榻躺着也要硬撑来走一
                
                
                
                    读书和幻想,相比之下,后者似乎要比前者更让我喜欢一些,因为有些书常常使我茫然若失,甚至恼羞成怒。有些书读着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十年前,我们说诗人太多了——每一条弄堂里都能喊出一两个诗人来,而现在的情况无疑更糟了——每一条弄堂里都能拉出一两个抱着自己著作的人,他们的作品像地摊上的廉价时装一样充塞在各个书店书亭中,不知羞耻地和卡夫卡们的作品摆在一个书架上,甚至野蛮地把卡夫卡们的作品挤出了我们视线。
这是对我们的惩罚,我感到惶恐。
为了让这种惩罚尽量从我生活中消失,我不得不减少去书店的次数。当身上有些意外收入又空闲时,逛逛书店原本是我们这号人不多的一大乐处,甚至为一种期待。但现在却被众多“弄堂作家”的“等身之作”——它们总像蝗虫一样,有了一,就有二,就有三——剥夺了。说真的,我现在确实很少去书店买书,大部分书都是通过书讯邮购的。有时迫不得已去了书店,心情再也不是过去那么轻松、甜蜜,而是有种神经质的紧张、不安,好像不是在逛书店,而是在逛妓院,准备满足私欲的同时,也准备被人愚弄、嘲笑。有一次,我去一家著名的书店买奥康纳的一本书。营业员说没有这本书——当然,这样的书她们总是会说“没有”、“没有”。我自己在几个书架上找了找,也没见着,就出了门。这时间,我的不长眼的背脊刚好和一个捧了十几本书的中学生模样的少女发生了碰撞,结果将她怀中的书全打落在地。我一边连连道歉,一边急忙俯首将地上的书一本本拾起:《爱情小鸟》、《神秘杀手》、《皇宫谜案》、《贵夫人》、《金屋银娇》、《有了快感你就喊》等。
当我将这些书码好,归还给少女时,我心里在想:这些书能给她带来什么?是谁让她喜欢这些书的?写这些书的人啊,你们为什么要写这些书……
随着这类书在大街上越炒越红,越来越泛滥之时,我固执地告诫自己:决不让这些书进入我家。不是说我求高雅,而是我怕腐烂。你知道,我们要想在卡夫卡们的书籍中感受到快乐、迷恋是很难的,就像你要在手提琴的琴声中感受到快乐一样,非得需要你耸肩缩脖地拉扯几年才行。但要在这些书中感觉快乐却是很容易的,就像拉屎和做爱让你快乐一样,是一种本能的使然。一个人的快乐如果全是通过满足本能来达到的——没有其他品种,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低级的,甚至是腐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值得称道之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抵制本能诱惑的过程。只有不断抵制本能的使然,你才会有其他的、很可能是有益的迷恋。人活一世,总是因为有所迷恋。只有有了有益的迷恋,你才可能获得称道。我深知,那些写满本能和快乐的书是一服醉人的药,一旦沾染,就会迷醉不能自拔,所以我坚强地抵制着它们的侵略、诱惑。凶杀、色情、神奇、秘闻、荒诞不经、大富大贵……我对自己说,写这些书的人都已糜烂,他们写这些书的目的也正是希望我们与他们一道糜烂。不不,不能靠近,不能上当,我要远离,远离!
在一道道警铃声中,我的书桌上很长时间内都保持住了应有的尊严和凛然。
但是,说真的,这些年写这些书的人实在太多,朋友,同学,老师,战友,亲戚,似乎谁都在写这样的书。我不知他们为什么要写这些书——挣钱还是扬名?但我知道,他们一旦把书出版后,有的是炫耀,有的是想多一双读他们作品的眼,有的是出于情谊或其他什么原因,反正总是以各自想法、各种方式地,将“大作”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纷纷向我的陋室挤来。我坚强地固守着自己的誓言:不让这些书占领我家,所以只好以各种想法、各种方式,将纷纷“大作”纷纷丢弃——来一本丢一本,一边丢一边对书作者的诚意好心地道一声“对不起”。
这确实很不好,很对不起人。
但有什么办法呢?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人常有这种尴尬,这种逼迫;你迫得我无奈,我也只好这般了。
天上有颗星,地上有个人。
再说另一天下午,也是天渐渐暗下来时,我去朋友家看片子,经过文化公园时,感觉像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空气中弥漫浓郁的花香,路两边彩旗猎猎,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像一个个优美的念头浮在空中,微微而动,仿佛在呼吸、长大。开始我不知是怎么回事,以为是在拍什么广告,后来还是花香和季节提醒了我:是文化公园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展。文化公园的迎春花展素来是很有名的,办得很有气魄,也很有特点,常常把方圆几百里的人都吸引来看,其中我母亲总是这些人中的一员。我母亲很少进城,她腿脚不灵,怕上街,也怕花钱。但为了看文化公园的花展,她又似乎什么也不怕,就是在病榻躺着也要硬撑来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