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家园》
分类: txts3
人类的家园
作者:房龙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类与家园、什么是地理学?、我们的地球:特点、规律和状况、地图:万水千山探路难、地球有四季、海洋中的大陆、欧洲的发现、希腊:连接古老亚洲和新兴欧洲的纽带、意大利:地理造就的海上霸主或陆上强国、西班牙:非洲与欧洲交锋的地方、法国:应有尽有的国家、比利时:几页文件决定的国家、卢森堡:历史的捉弄、瑞士:四个语言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德国:建国太晚的国家、奥地利:无人喝彩的国家等详细内容。
前言
《人类的家园——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故事》,1932年初版于美国,原书名是《房龙地理》。1939年出版了英国版,书名改为《人类的家园》。本书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仅几个月就销售了138000册,并使房龙享誉世界。在1933年,出现了德文、西班牙文、匈牙利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瑞典文等14种文字译本,也是在这一年,最初的中译本也问世。
这是一本提供丰富历史地理知识的读物,不仅读来饶有兴味,而且发人深省。即使你不是历史学家或历史感很强的人,也不免会慨叹历史这个大舞台竟是如此恢宏,斗转星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抚今追昔,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迅速而瞠目。
“历史是地理学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学时间和意义。”体现在这部著作中,那就是以历史为经、地理为纬的人类生存史。它不是仅仅告诉读者某处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哪国地广人多,谁又是大国寡民,何处风景如画,何地又是弥漫风沙,而是以人的活动为主线,阐述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地球怎样为人类的活动提供载体,人类的活动又是怎样影响地球的。
本书是一本专属于房龙的、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地理书。它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紧扣“人”的观念,将人的活动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终关注的是“纯人”的那一面——科学、艺术、商业、宗教和政治,从历史的高度阐释了人与地理以及地球的关系,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同时,在历史的叙述中还穿插回顾了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和适应的漫长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发掘自身潜力并努力探求与地球——人类唯一家园达到和谐的最终方式。房龙在此书中贯穿了其惯有的行文风格,诙谐幽默的文字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趣味无穷,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带人领略并把握人类的厚重历史。
本书写于半个世纪以前,尽管对一些事件和国家作评述时,也有失误和严重错误,而且许多数据已不适用于今天,但是就整体来说,本书仍然是一本提供丰富历史地理知识的有价值读物。其价值表现在不仅是具有趣味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发人深省。
今天,我们又根据原著重新进行了翻译,力争使文字更加流畅动人,同时加入了若干原著插图,充分展示房龙的书、画功力。而且我们还对一些生僻的字词加了注释,方便读者朋友们阅读。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瑕疵,还请读者朋友们谅解。
地球是人类的美好家园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假若每一个人都是6英尺高,1.5英尺宽,1英尺厚(很多人还达不到这个尺码),那么,全体人类(据统计,地球上约生活着20亿人)都可以像沙丁鱼那样被塞进一个长、宽、高各半英里的正方形大箱子。这听起来似乎让人难以置信,但如果你自己计算一下,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很明智的比喻。
我们将这个箱子运送到北美洲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那是永恒之手于静默之中创造出来的自然奇境。我们选择这里作为人类最后的安息之所。为了使人类不至于因大峡谷雄壮的美景而惊呆得扭断了脖子,我们将这个大箱子巧妙地搭在低矮的石墙上,然后我们再唤来一只非常聪明而又非常听话的德国小猎犬,让它用它那棕色的软鼻子轻轻地拱一下这个大箱子——人类最后的巨殿,只听得轰隆隆、咔嚓嚓的巨响,人类的大箱子一路下落,碰到了石头、树木和灌木丛,从山崖直落入谷底,它的边缘溅落在科罗拉多河的怀抱之中,最后发出一阵訇然巨响。
万籁无声,一切终归沉寂。
墓穴之中的沙丁人类很快就会被遗忘,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过,大峡谷将一如既往地迎战风霜雨雪,任时光流转。
这个世界将继续沿着它既定的轨道在未知的天际间穿行。
星际间的天文学家,不管是远居还是近邻,都不会注意到地球上发生的这一变化,即使他们天天观察太空。
一个世纪以后,有一个小小的青冢被绿色植被层层覆盖着,也许那就是人类曾经存在过的唯一标志。
人类的故事尘埃落定。
我可以想象到,当读者看到引以为自豪的人类被贬低到这种微不足道的地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深感不悦,因为人类的自尊受到伤害而不喜欢这个故事。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角度能够使人类对自己的渺小的存在,产生深刻而毫不矫饰的自豪。
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类问题,那么人类只不过是一群弱小而无助的哺乳动物。从人类出现的第一天开始,就被成群结队的其他物种包围着,它们比人类更适应这个物竞天择的生存环境。
在人类早期的邻居中,有100英尺长、重得像小火车的庞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