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到月球》
分类: txts3
答: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大炮应该瞄准天顶以保持射击线的垂直,这样才能使炮弹以最快的速度脱离地球引力。但是,为了确保命中目标,月球要恰好进入天顶的特定位置才行,这就要求射击地点的纬度必须选在低于月球轨道与地球平面的倾斜度,即射击的位置必须选择在南纬或北纬0度至28度之间。选其他位置只能进行倾斜射击,这会影响实验的成功率。
第六个问题:月球处于太空中什么方位的时候为发射炮弹的最佳时机?
答:月球每天的运行速度是13度10分35秒。炮弹向太空发射时,月球应离天顶点4倍于这个数字,即52度42分20秒,这恰好是炮弹运行所需要的时间。另外,还需把地球自转给炮弹运行造成的偏差考虑进来。炮弹飞往月球的旅程会出现相当于16个地球半径的偏差。根据月球的行进轨道计算,这个偏差在11度左右。所以,要在上述月球离天顶距离的基础上加上11度才行,共计64度。所以,炮弹发射时,月球的方位必须和垂直线形成64度的交叉角。
综上所述:
大炮应架设在南纬或北纬0度至28度之间的地方。
直接瞄准天顶。
炮弹要受到每秒36000英尺的初始速度推动。
炮弹要在明年12月1日的10时46分40秒准时发射。
炮弹将在发射后的第四天,即12月4日的午夜12时整,也就是月球穿过天顶点时抵达月球。
鉴此,大炮俱乐部的会员们必须刻不容缓,立即着手实验的各项工作,务必在规定的时间之前一切准备就绪。因为,一旦在12月4日这天错过机会的话,要想再次碰上月球同时穿过近地点和天顶的机会就得等18年又11天。
坎布里奇天文台全体随时待命,解答涉及到天文学的任何理论问题,同时与全国人民一起预祝成功。
坎布里奇天文台台长
J.M.贝尔法斯特
第五章 关于月亮的浪漫故事
假如在宇宙的混沌时期能有这样一位观察者,其视野无限的宽阔,站在一个不可知的、整个宇宙在围绕其旋转的中心,他就会看到宇宙间充斥着无数颗原子。但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这一景观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引力定律出现了,那些此前随意漂泊游离的原子变得顺从了,它们受到了亲和力的影响,开始按照化学原理进行组合,变成了分子,变成了一团团的云状物,分布在整个太空里。这些云状物随之就围绕着各自的中心旋转起来。这些中心是由无数颗分子构成的,随着自身密度的加强,也开始绕着自己的轴转动。根据力学永恒定律,随着密度的增强,它们的体积就会越来越小,体积越小转速就越快。这种因果关系持续不断地往复进行着,于是这些中心最后变成了一颗颗主星,形成了星云中心。
如果细心地观察,这个观察者接下来会发现,这些星云中的云状物,和它们的主星一样,也在随着转速的加快,形成各自的小中心,吸引了众颗多的星球,从而形成了围绕主星运转的无数的星群,这就是星云。根据天文学家的统计,现在宇宙间约有近5000个星云。
在这5000个星云中,有一个叫作银河系,里面有1800多万颗恒星,每颗恒星是一个星系转动的中心。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16/1-20061611594VT.jpg" />
云状星际气体和尘埃正在形成新星星团
如果这个观察者注意到,在银河系里这1800多万个天体中有一颗很普通,光线也不是太亮的,只能算得上是四等级别的恒星的话,这颗星有个骄傲的名字——太阳,那么太阳系形成的全部过程就会尽收眼底。他会看到一个由无数分子构成的气体状态的太阳在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压缩着质量的密度。按力学定律,体积越小,转速越快,当密度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分子挤向中心的向心力转变成了离心力。
接着,观察者的眼前出现了另一种景象:太阳赤道一带的分子像是断了链子的链球向外飞出去,在太阳的四周形成了几个同心光环,就像土星四周的光环一样。然后,这些环状天体又围着自己的引力中心旋转,又分裂出了下一级云状物质,这就是一个个的行星。这位观察者再看下去,会发现这些行星和太阳一样进而分裂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状物,这便是我们称之为卫星的雏形。
就这样,从原子到分子,从分子到云状物质,从云状物质到星云,从星云到主星,从主星到太阳,从太阳到行星,再从行星到卫星,我们便知道了宇宙早期天体所经历的演变历程。
太阳仿佛被淹没在星际的浩瀚海洋里没了踪影,但是,现代科学告诉人们,它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星系的中心,和无垠的宇宙比起来,它显得很渺小,但实际上它的体积也是很庞大的,因为它比地球的体积要大140万倍。环绕着太阳运行的是被它吸住的8颗行星,它们都是在宇宙形成之初从太阳身上分裂出来的。这些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此外,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一些按规定轨道运行的较小的物体,这很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天体解体后形成的成千上万的碎片。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望远镜共发现了97个这样的飞行物(1)。
<img src="/uploa
第六个问题:月球处于太空中什么方位的时候为发射炮弹的最佳时机?
答:月球每天的运行速度是13度10分35秒。炮弹向太空发射时,月球应离天顶点4倍于这个数字,即52度42分20秒,这恰好是炮弹运行所需要的时间。另外,还需把地球自转给炮弹运行造成的偏差考虑进来。炮弹飞往月球的旅程会出现相当于16个地球半径的偏差。根据月球的行进轨道计算,这个偏差在11度左右。所以,要在上述月球离天顶距离的基础上加上11度才行,共计64度。所以,炮弹发射时,月球的方位必须和垂直线形成64度的交叉角。
综上所述:
大炮应架设在南纬或北纬0度至28度之间的地方。
直接瞄准天顶。
炮弹要受到每秒36000英尺的初始速度推动。
炮弹要在明年12月1日的10时46分40秒准时发射。
炮弹将在发射后的第四天,即12月4日的午夜12时整,也就是月球穿过天顶点时抵达月球。
鉴此,大炮俱乐部的会员们必须刻不容缓,立即着手实验的各项工作,务必在规定的时间之前一切准备就绪。因为,一旦在12月4日这天错过机会的话,要想再次碰上月球同时穿过近地点和天顶的机会就得等18年又11天。
坎布里奇天文台全体随时待命,解答涉及到天文学的任何理论问题,同时与全国人民一起预祝成功。
坎布里奇天文台台长
J.M.贝尔法斯特
第五章 关于月亮的浪漫故事
假如在宇宙的混沌时期能有这样一位观察者,其视野无限的宽阔,站在一个不可知的、整个宇宙在围绕其旋转的中心,他就会看到宇宙间充斥着无数颗原子。但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这一景观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引力定律出现了,那些此前随意漂泊游离的原子变得顺从了,它们受到了亲和力的影响,开始按照化学原理进行组合,变成了分子,变成了一团团的云状物,分布在整个太空里。这些云状物随之就围绕着各自的中心旋转起来。这些中心是由无数颗分子构成的,随着自身密度的加强,也开始绕着自己的轴转动。根据力学永恒定律,随着密度的增强,它们的体积就会越来越小,体积越小转速就越快。这种因果关系持续不断地往复进行着,于是这些中心最后变成了一颗颗主星,形成了星云中心。
如果细心地观察,这个观察者接下来会发现,这些星云中的云状物,和它们的主星一样,也在随着转速的加快,形成各自的小中心,吸引了众颗多的星球,从而形成了围绕主星运转的无数的星群,这就是星云。根据天文学家的统计,现在宇宙间约有近5000个星云。
在这5000个星云中,有一个叫作银河系,里面有1800多万颗恒星,每颗恒星是一个星系转动的中心。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16/1-20061611594VT.jpg" />
云状星际气体和尘埃正在形成新星星团
如果这个观察者注意到,在银河系里这1800多万个天体中有一颗很普通,光线也不是太亮的,只能算得上是四等级别的恒星的话,这颗星有个骄傲的名字——太阳,那么太阳系形成的全部过程就会尽收眼底。他会看到一个由无数分子构成的气体状态的太阳在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压缩着质量的密度。按力学定律,体积越小,转速越快,当密度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分子挤向中心的向心力转变成了离心力。
接着,观察者的眼前出现了另一种景象:太阳赤道一带的分子像是断了链子的链球向外飞出去,在太阳的四周形成了几个同心光环,就像土星四周的光环一样。然后,这些环状天体又围着自己的引力中心旋转,又分裂出了下一级云状物质,这就是一个个的行星。这位观察者再看下去,会发现这些行星和太阳一样进而分裂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状物,这便是我们称之为卫星的雏形。
就这样,从原子到分子,从分子到云状物质,从云状物质到星云,从星云到主星,从主星到太阳,从太阳到行星,再从行星到卫星,我们便知道了宇宙早期天体所经历的演变历程。
太阳仿佛被淹没在星际的浩瀚海洋里没了踪影,但是,现代科学告诉人们,它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星系的中心,和无垠的宇宙比起来,它显得很渺小,但实际上它的体积也是很庞大的,因为它比地球的体积要大140万倍。环绕着太阳运行的是被它吸住的8颗行星,它们都是在宇宙形成之初从太阳身上分裂出来的。这些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此外,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一些按规定轨道运行的较小的物体,这很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天体解体后形成的成千上万的碎片。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望远镜共发现了97个这样的飞行物(1)。
<img src="/upl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