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里奇之死》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选,包括两个短篇《克罗采奏鸣曲》、《魔鬼》和一个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三个中短篇分别是关于婚姻、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围绕着婚姻、家庭、伦理、情欲与死亡,具有有非凡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克鲁采奏鸣曲》上流贵族情感忏悔录,托翁(据说是本人写照)扮演奥古斯都、卢梭,讲述了一个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互相怨恨的贵族夫妇,因丈夫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类似物主的所有权,因此并不尊重妻子,而频频与妻子发生争吵,后来在丈夫对妻子狂烈的性嫉妒中杀死妻子而后反省、忏悔这种肉欲结合的婚姻关系的故事。是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魔鬼》则探寻了人性中的情欲。它认为人是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无法摆脱,直到欲望对象的毁灭或自己的毁灭。小说对情欲的巨大力量以及其与理性道德的激烈冲突的描写是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

译者序
许海燕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是俄国最伟大的古典作家,不仅他的三大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有着永久的魅力,而且他写的许多中短篇小说也像一件件精美的雕刻,使人爱不释手。托尔斯泰晚年写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洛采奏鸣曲》和《魔鬼》就是这样的艺术珍品。
《伊凡·伊里奇之死》的素材来自作家本人很熟悉的图拉法院的法官伊凡·伊里奇·梅奇尼科夫的死。他死前因患癌症而遭受的痛苦,觉得自己的一生年华虚度的思想,成了托尔斯泰构思这部小说的基础。
伊凡·伊里奇的一生是旧俄千千万万个官僚的一生的典型。从法律学校毕业以后,他进入了官场。他并不是个贪官污吏,他处理公务都“遵守一定的规则”,履行“一切必要的手续”,因而得到“身居高位的人的赞许”。不仅在公务上是这样,就是在私人生活中他也是这样。他寻欢作乐总是“不失体面”,甚至他之所以要结婚,也是因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伊凡·伊里奇就是这样一个官僚,一个处处以“遵守规则”、“不失体面”为原则的人,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如此,以致他把自己内心原有的一点点真诚的、活生生的东西全都窒息了。
正当伊凡·伊里奇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却突然生病了(患了癌症),躺倒在床上。这时,他痛苦地体验到周围的人们(他的同事,甚至亲属)对他的命运的漠不关心。他疼得无法忍受,受尽折磨。可是谁也不来可怜他,谁也不来安慰他(只有一个朴实的男仆人对他表现出朴实的同情)。这也不足为怪,因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从来就没有怀着人的感情同情过任何人,抚慰过任何人。他在一种精神上极其孤独的情况下死去。
托尔斯泰以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描写了伊凡·伊里奇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描写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和他在临死前觉得自己的一生“不对头”的思想,读起来使人觉得仿佛自己也和伊凡·伊里奇一样感受到了对死亡的恐惧。难怪法国作家莫泊桑读完这篇小说后说:“我明白我的全部事业都毫无意义,我整个十大卷的作品都一文不值。”甚至俄国的医学专门论著也对托尔斯泰的出色描写给予极高的评价:“每一个医生,不管他属于哪一科,都应当用最专注的心情来读完这篇就这个题目而言世界文学上再没有其他作品比它更出色的小说,这样他就会懂得癌症患者所体验到的那种无穷的恐惧和思虑。”[1]
《克洛采奏鸣曲》描写的是托尔斯泰一向关注的婚姻和家庭的主题。小说的主人公波兹德内舍夫与妻子的关系是完全建立在肉体关系的基础上的,没有真正的精神的沟通,因而夫妻之间就逐渐由不断的争吵发展到内心的相互仇恨。家庭只是维持着表面的形式。这时,一位艺术家出现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波兹德内舍夫的妻子与这位艺术家一同弹琴),波兹德内舍夫就出于猜疑和妒忌杀死了他的妻子。小说对这种“虚假的”婚姻,对建立在纯粹肉体关系基础上的夫妻关系,给予了深刻的暴露。
托尔斯泰在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思想上发生了激烈的转变,他从贵族地主的立场转到了宗法式农民的立场上,同时,他也在家庭、婚姻、宗教等问题上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他不赞成妇女的解放,甚至产生了禁欲主义的思想。托尔斯泰认为,必须使男子和妇女在精神和道德上不断革新,使他们达到禁欲生活的最高理想,才能真正解决夫妻关系和家庭中的悲剧。不管托尔斯泰的这一思想与目前人类的实际生活有着怎样的距离,但他关于夫妻和家庭生活应以精神和道德作为基础的思想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是值得千千万万的家庭去努力做到的。
《魔鬼》则是一篇独特的小说,它描写一个青年贵族地主叶甫根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