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
作者:爱德华·吉本
内容简介
18世纪,启蒙时期代表人物、史学泰斗爱德华吉本以毕生精力,创作出享誉世界200多年的不朽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自问世以来,《罗马帝国衰亡史》受到无数名家的极力推崇,包括哲学泰斗休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科幻经典《银河帝国》的作者阿西莫夫等。二战时期知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是经常在演说中引用书里的金句,其政治和战略思想也深受该书影响。 《罗马帝国衰亡史》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角度,展现了罗马帝国1300多年由盛而衰、直至毁灭的全过程。博大雄伟的史观加上优美典雅的文字,使得西方人一谈及罗马帝国,必定会想到此书。此书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 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不同领域的人士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 政治家看到了权力的逻辑, 军事家看到了战争的本质, 企业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 哲学家看到了思想的演变, 文化学者看到了文明的兴衰 翻开本书,领略罗马帝国1300年盛极而衰的恢宏史诗。

吉本序
余择定主题,勠力以赴,容有不当之处,尚请见谅,然述史乃藏诸名山之事,绝不敢哗众取宠,哓哓不休,有渎诸君清听。值此《罗马帝国衰亡史》首卷出版之际,就余著述之构想,聊为数语。
伟哉罗马,举世所誉,经此变革,虽毁犹荣,仅将千三百年之衰亡,区分三期以述之。
其一起于图拉真至安东尼家族当政,帝国之势力与威望臻于鼎盛,难免日中则昃之危,覆灭西部帝国虽为日耳曼与西徐亚蛮族,亦为欧洲现代文明国家之先世,变局之剧烈直至罗马之权势为哥特之君王取代而后已,结束之期当为6世纪初叶。
其二概述查士丁尼即位,明法教战,复兴东罗马帝国之基业;及于伦巴第人入侵意大利,阿拉伯人征服亚非两洲之行省,伊斯兰教之崛起与传播,君士坦丁堡之内忧外患,查理曼大帝建立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时为公元800年左右。
其三历时最长,达六个半世纪,首述西部帝国重建,迄君士坦丁堡失陷于土耳其人,堕落之王朝遭受绝灭之命运,语言与习俗承古代罗马之余荫,唯其统治仅限于一城耳,述史难免涉及十字军之盛衰,希腊帝国惨遭蹂躏之始末,且余出于癖好,不免爬梳中世纪罗马之前尘往事。
余将首卷仓卒付梓,差错在所难免,勉力完成开宗明义之前部,第二卷则要将安东尼至西罗马帝国覆亡这一令人难忘的时期,作一完整之述著。后续各卷仅存奢望,成败不敢断言,欲照构想行事,治古代史与现代史为一体,则有待上苍厚爱,赐余多年之健康、闲暇与坚毅耳。

爱德华·吉本述于伦敦本廷克街

1776年2月1日

第一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的军事和疆域(98—180 A.D.)
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据有世上最富饶美好的区域,掌握人类最进步发达的文明。自古以来声名不坠而且纪律严明的勇士,防卫着这个帝国辽阔的疆域。法律和习俗虽温和,却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逐渐将各行省融合成为整体。享受太平岁月的居民尽情挥霍先人遗留的财富和荣光,从表面看来共和体制似乎仍受到尊敬和推崇,国家主权似乎仍旧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实际上,执政治国的大权已全部授给皇帝。 
这段大约80年的太平盛世,有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和先后两位安东尼皇帝,他们均能以才治国,以德抚人。
本章及以下两章叙述了帝国的声威。之后,随着马可·安东尼的崩殂,国势如江河之日下,陵夷满目以至于万劫不复,此一重大变革仍为当今世界各国所记忆犹新。
<h3>一、奥古斯都在位时的罗马帝国</h3>
罗马对外重大的征讨作战均在共和时期完成。后继各朝的皇帝依赖元老院的政策、执政官的好胜心以及人民的尚武精神,大多仅满足于维持疆域。
罗马建国最初的700年中,凭借傲世的武功获取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到了奥古斯都当政,才放弃吞并世界的雄心,用稳健的作风主导政策,并将这种精神在公众会议中表露无遗。因禀赋和环境的影响,奥古斯都养成爱好和平的习性,同时也不难发觉罗马已处于巅峰状态,虽然无须畏惧战争,也不必把一切军国大事全部诉诸武力解决。此外,远地作战的艰苦情势与日俱增,使得胜败未能预料,战争所导致的后果,是愈来愈多的动乱与愈来愈少的利益。
奥古斯都有丰富的征战经验,在经过深思熟虑的评估以后,他确信,对于无法制服的蛮族只要稍作让步,仍能保持罗马的安全和尊严。所以不必让他的臣民和军队冒着帕提亚人的矢石再度交战,他宁愿签订保持颜面的条约,让对方归还在克拉苏的一次败仗中所失去的鹰帜和被俘的官兵。[1]
奥古斯都当政初期,有将领主张要把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费利克斯[2]纳入版图,他们千里行军到达南部热带地区,[3]炎酷的天候击败了入侵的罗马军队,使得僻远地区不谙战争的土著免于刀兵的灾祸。欧洲北部的国家并不值得劳师动众去征服,日耳曼的森林和沼泽地带,居住着孔武有力的蛮族,他们为了自由宁愿舍弃生命,[4]在和罗马人初次接触时,似乎是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