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海岛恋爱日常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这边,纵使冯兰千百个不乐意,陈顺的话她不敢不听。
  她比平时早起一个点,只为了给舒安准备中午这顿接风宴。
  清蒸鱼、芋头腊肉焖饭、白菜豆腐汤、碎肉焖面筋、南瓜炖豆角。
  全是过年才能吃上的菜。
  陈雯端着小碗站在厨房。
  她看了眼在屋内沏茶的陈顺,怯怯地抬手,“妈妈。能不能先给我盛点面筋尝尝?”
  冯兰没敢给,用勺背沾了点肉汤给她解馋。
  “小叔去接了,很快就回来了,你再等等。”
  “好吧……”
  陈雯盯着空碗,心里空落落的。
  十一点。
  陈红兵怕菜不够,回来时顺道去食堂打包了糖醋茄盒和炸小鱼。
  出嫁的陈红梅也特意赶回家。
  冯兰忙了一早上,菜端上桌时,她闻见自己满身的油烟,再看看桌边的几人,全都穿得光鲜亮丽的。
  她褪去袖套,折进厕所简单擦洗下身子,换了件连衣裙。
  待她再出来时,舒安提着四五个行李袋进门,是那种很土的蛇皮编织袋。冯兰跟着陈红兵,日子越过越好,住在军属院,吃穿用度大多是部队分发的,她有两三年没见过这种袋子了。
  看见舒安提着,一时惊得说不出话来。
  舒安的模样和小时候变化不大,就连那种富人出身的小姐气质都在。只是蹙紧眉,缩着手,怯生生的站在门口,又像极了那种初来乍到的乡下小孩。
  她想象不出,这十年,舒家到底经历了什么,能让这两种毫不相干的气质在舒安身上嵌合得如此紧密,既怪异又和谐。
  冯兰嘴巴微张,傻愣愣地站在那。
  想问的话在嘴边溜了一圈又咽了回去,剌过嗓子眼,酸涩无声蔓延开。
  舒安拉开最大的一个袋子,将里面的东西一包包拿出来。
  “这是爷爷让我带给你们的,都是新晒的,放在阴干的地方,可以保存一年的。”
  路途远,东西都用布兜装着。
  兜子洗得很干净,像是她最后的矜持。
  冯兰上前一步,将东西接了,转身进厨房。
  陈顺则去拉舒安的手,“你爷爷、奶奶的身体还好吧?”
  舒安点头,“嗯。我爷爷有种茶的手艺,村里还挺器重他的,大家都对我们很好。”
  一说起往事,陈顺热泪盈眶的。
  陈红梅拿着帕子在一旁候着,发现湿了一条又一条的,终于忍不住地劝道:“先吃饭吧。现在舒安妹妹住咱们家,你想说什么,以后有的是机会。”
  “对对对。”陈顺连连应声,拉着舒安去客厅吃饭。
  ―
  一路颠簸,刚又和陈竹青走了这么一段路,舒安没什么胃口,吃了几筷子就推说吃饱了。
  陈顺喝了酒,话越来越多。
  其实以前的事,舒安记不得多少,越聊越觉得没劲。
  但仍撑着脑袋,强打着精神陪他。
  陈竹青看出她浅笑里的深意,主动替她解围:“我带你在院里转转吧?这挨着军区,后面些地方是我们不能去的。”
  舒安感激地瞧过去,“可以吗?”
  陈红兵掏出些钱,“竹青带她去前面的小卖店,看看需不需要添置些东西。”
  陈竹青没接,“我领工资了,有钱。”
  他站起身,先走到门口,伸手往门外一比,“走吧?”
  舒安蹦蹦跳跳地跟过去。
  两人在军属大院里转了一圈,陈竹青又带着她去外面街上转了转,才骑车将她送回来。
  回来时。
  军属院里的几个嫂子正在门口折腾自家的菜地,见两人牵着自行车,有说有笑的,目光不觉锐利起来。
  院里的单身男女不多,像陈竹青这样高学历、模样出众的,好几家都盯上了。
  政委家的探出个脑袋问:“小陈,这是你对象?”
  舒安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不是。是……”
  她不知怎么解释,说是妹妹吧,好像不太合适。
  她犯难地瞧他一眼。
  身边人也低头看她,眉眼微弯,若有若无的笑意挂在嘴角,一点不慌张,却也没要帮她解围的意思。
  舒安又扭过头去,对那人说:“我是他家的远房亲戚,来省城读医科大,借住在他家。”
  默声瞧戏的陈竹青,却在这时紧补了句:“她是我爸旧友的女儿。”
  政委家的笑了笑,“这孩子长得可真俊。”
  陈竹青和她寒暄几句,带着舒安继续往家走。
  舒安拧着衣角,一会看看地上,一会悄悄抬眸看他。
  经过那一顿饭,舒安想起些小时候的事,记忆里的陈竹青渐渐清晰,但和眼前人却对不上。
  不单是模样,就连性格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小时候的陈竹青很安静,像个小姑娘似的容易害羞,隔壁家的阿姨常拿他开玩笑,他偶尔反驳几句,更多时候则是悄悄染红耳根,不知所措地站在那。
  可现在。
  还是那些不着调的玩笑话。
  他却能巧妙化解,一句接一句的,逗得那些人笑开怀。
  舒安心里揣着事,走得慢。
  而陈竹青人高腿长的,很快就比她快出一截去。
  他回身,立在自行车边,过午偏斜的阳光映在他身上,泛起一层金圈,耀得人移不开眼。
  陈竹青勾了勾自行车铃,叮铃铃的,清脆好听。
  同样好听的,还有他的声音。
  “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