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分类: txts3
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作者:大卫·阿米蒂奇
内容简介
内战的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但过去的几十年里它又在世界各地频频爆发,巴尔干、卢旺达、布隆迪、索马里、斯里兰卡、叙利亚内战正逐渐成为人类颇为广泛、颇具破坏性且独具特色的有组织的武装暴力形式。如何定义这些形式的暴力,关系到政治、军事、经济和人道援助、国际法立法执法等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格局和全球人类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言:当今的时代要求我们正面地直视内战。 我们以为我们了解内战,但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这有着漫长而歧义纷出的历史,从罗马共和国到早期现代欧洲,一直到当代。对内战的定义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内战之为内战,取决于谁是统治者谁是反叛者,谁是战胜者谁是战败者,谁是当事者谁是局外人。称一场冲突为内战,可以由外部力量是置身事中还是作壁上观而判定从美国革命到伊拉克战争,核心的观点都是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战争的研究,历来不乏名家名作,可对于内战,则乏善可陈。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空白,并尽力弥补了这一缺憾。他搜集了过去2000年里关于内战观念的争论历史,并选取了三个时间点地中海时期、欧罗巴时期和全球化时期,采用长期视角,展示了内战的起源、转变及其当代状况。第一个时期是在古代罗马,第二个时期是在近代早期的欧洲,第三个时期是自19世纪中期至今。
导言 直面内战
1945年后,欧洲、北美以及其他类似的经济体,如澳大利亚和日本,经历了所谓的“长期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与国之间非战状态的时期堪称近现代史上最长。此前最平静的时期,是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克里米亚战争(1815—1853),然后是从1871年的普法战争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少在欧洲是如此。虽然有“冷战”的阴影笼罩,但是,近代北半球国家之间的和平持续时间比上次长了20多年。[1]最新的全球趋势依然令人欢欣鼓舞。最新的数据表明,2015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仅发生了一起——印度和巴基斯坦,伤亡仅约30人。在此前的2014年,也仅有一次冲突。[2]尽管有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干涉事件和中国南海的岛屿争端,但是“长期和平”看上去似乎正在不断延伸并扩展至全球范围。
然而,我们这个时代也并非一帆风顺。[3]这个世界依然充满暴力。2015年,从阿富汗到也门,全球发生了40多起武装冲突,这还不包括恐怖主义、暴动或其他形式的“非对称”战争,即非政府武装力量攻击政府或其居民。原来的基地组织和现在的伊斯兰国,以及他们的拥护者,将战火引到了城市街头,从曼哈顿到孟买,从悉尼到布鲁塞尔。尽管国与国之间事实上可能处于和平状态,但其他地方正在发生的冲突让人民难以产生安全感,何况很多人清楚战争就发生在他们的国境内。“长期和平”被一个黑暗的阴影笼罩着——内战。
20世纪90年代早期,“历史终结论”的拥护者们坚信,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将会席卷全球,带领全人类走向贸易繁荣和人权受保障的未来。持有这种信念的人认为民主的和平时期将会出现。据他们所称,一个民主政体是不会向另一个民主政体发动战争的,因此,他们坚信,随着民主制度的广泛传播,世界和平将会随之到来。这些人的信条建立在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理论之上,而康德的理论则源自欧洲启蒙运动中关于获得持久和平的可能性的论述。[4]当然康德并不是一派天真的,他讽刺地提到,一位荷兰酒馆老板在其酒馆标语牌上写着“永久和平”几个字,而旁边挂着一幅画着墓地的画。这暗示着只有死亡的长眠才是真正的永久和平。然而,康德也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并非“空洞的理念”,而是一项“正逐渐解决,并不断靠近其目标的任务”。[5]在康德有生之年,永久和平并没有变得更唾手可得——康德于1804年2月逝世,在他死后仅10个月,伟大的将军和帝国缔造者拿破仑获得加冕,成为皇帝,并在接下来的10年对世界造成威胁。尽管如此,在20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人依然大胆地相信,也许人类终于已经跨越了国与国之间的武装冲突阶段,在人性中“天使的一面”的带领下,我们也许最终可以实现康德的梦想,能够“战胜战争”。[6]但是,死亡和破坏一直环绕着我们,因而我们所感受到的和平,可能更像是墓地里的那种。然而,最近有一种冲突超越了其他任何形式的冲突,它导致了更多的死亡。这不是国家之间的冲突,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内战。
内战正逐渐成为人类最广泛、最具破坏性以及最具有特色的有组织的武装暴力形式。“冷战”之后的几十年间,内战的爆发呈现出极其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9年以来,在任何时期都平均有20起国家内部战争——这大概是1816—1989年全球每年平均战争数量的10倍。自1945年以来,大概有2 500万人在战斗中死亡。这个数字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死亡人数的一半,而这一数字并不包括受伤的、流离失所的和死去的平民,更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