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德国史》
分类: txts3
着的:“柏林,民主德国首都。”比起前几个世纪,这里的交通流量小了很多。东柏林将帝国时期古老的首都中心区域收入囊中。在这里,民主德国崭新的政府办公楼和批量建造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与曾经辉煌、现今颓败的政治文化中心分庭抗礼。尽管东德努力塑造与西德同样吸引人而又十分不同的形象,但在诸如亚历山大广场这样的现代区域中,其气息大多仍然是单调、灰暗而且过时的。两个柏林形成了两个极端,充分地体现和象征了它们所代表的两套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优点和缺点。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2/1-20060200123b42.jpg" />
图1 20世纪80年代,从东柏林看亚历山大广场。远处,高耸的电视塔令圣母教堂显得越发矮小。左边是重建后的大教堂。正对着的是重建后的东德“共和国宫”(Palace of the Republic),原址为柏林城市宫(Royal Palace)。本书作者摄。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戏剧性地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的剧变让“铁幕”开始破裂。1990年10月,经济和政治的压力促使两个不同体制的社会加快统一的进程。对于21世纪早期刚统一的德国的观察者来说,历史有了新的意义。正如这几个世纪以来的许多时期一样,德意志的民族特性、政治制度以及它在欧洲和世界的角色再次变得万众瞩目。不过,随着冷战的结束,结盟和对峙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伴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和新的冲突的出现,“德国问题”也应当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重新加以考虑。
最初的印象和观察就到此为止了。比起游客的粗浅印象,对德国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的系统了解,可以使读者收获更多。在接下来的旅途中,也会有许多关于德国历史的方面被忽视、压缩、扭曲,或者干脆故意不提。下面,我们就要开始探索德国历史框架中的跌宕起伏,看它是如何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德国的。
第二章 中世纪的德国
<h3>德国史的开端</h3>
现今属于德国的地区早在史前就有人居住了。尼安德特人(Nanderthal man)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的发现是人类学史上的著名事件。在欧洲中部地区,遍布着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遗迹。罗马帝国曾延伸至现今德国的西部和南部,许多德国的城市至今还保存着罗马建筑的地基和废墟,比如特里尔(Trier)、奥格斯堡(Augsburg)、美茵茨(Mainz)、科隆(Cologne)、雷根斯堡(Regensburg)和帕绍(Passau)。至今,我们还能在美茵河和多瑙河间看到作为边界防御工事(实际是深沟与堤坝)的古罗马界墙(limes)。罗马帝国在它占领之处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界墙之外的部族,罗马人把他们称为“野蛮人(barbarians)”(即外国人)。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公元55—116年)在他的《日耳曼尼亚志》(Germania)中生动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日耳曼部族,虽不一定完全可靠,但他描述了他们的社会组织、政治体制、战争形式、刑罚体系、建筑、服饰和发型风格、婚礼、葬礼、农业技术,以及喝酒、宴会、争吵、休息的诸多习惯。除了赞赏日耳曼女子的贞洁以外,塔西陀对日耳曼和日耳曼人并没有一个劲儿地奉承。他说日耳曼人一定是原住民,而不是从别的地方迁徙来的移民,因为“谁会(想)去日耳曼呢?它的风景不美,气候不好,整体感觉又沉闷,除非这里真的是他的故乡”。对于日耳曼民族之间的不同,这本书着墨更多。从发型复杂的施瓦本人,到和罗马人做生意的、较为文明的赫蒙杜利人,再到极度野蛮和贫穷、吃草、穿树皮、分布广泛的芬尼人(Fenni,住在现今的立宛陶),各有特色。
到了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危机深重。虽然它崩溃的原因不止一个,但其西部边界确实早已脆弱不堪、负荷过重,加之西哥特人(Visigoths)、汪达尔人(Vandals)和匈人(Huns)等外来部落的入侵(这些部落已经留名青史),加速了它的衰落。在罗马土地上定居的日耳曼人大多背弃了他们部族的神,转而皈依基督教。至公元6世纪和7世纪,西部出现了新的罗马化的日耳曼社会。
第一支定居的日耳曼人处于法兰克人的统治下:克洛维486年在高卢打败了最后一位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monarchy)。这个法兰克王国统一了一些日耳曼部落,后来还战胜了所谓的阿勒曼尼人、萨克森人和巴伐利亚人。王权、贵族与教皇三种势力共同掌握着王国的统治权,他们之间互相勾结、互相争斗。从公元6世纪开始,贵族们纷纷建起了修道院和乡下的教堂,并使之依附于自己。对大多数人而言,土地是他们生存的基础,虽然自由的农民不同于农奴,而西部的庄园也不同于从未被罗马占领的农田。751年,墨洛温人被赶下台,卡洛林国王丕平(Pepin)上台。他同时受到了法兰克主教的任命,用宗教的合法性代替了纯正的皇家血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2/1-20060200123b42.jpg" />
图1 20世纪80年代,从东柏林看亚历山大广场。远处,高耸的电视塔令圣母教堂显得越发矮小。左边是重建后的大教堂。正对着的是重建后的东德“共和国宫”(Palace of the Republic),原址为柏林城市宫(Royal Palace)。本书作者摄。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戏剧性地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的剧变让“铁幕”开始破裂。1990年10月,经济和政治的压力促使两个不同体制的社会加快统一的进程。对于21世纪早期刚统一的德国的观察者来说,历史有了新的意义。正如这几个世纪以来的许多时期一样,德意志的民族特性、政治制度以及它在欧洲和世界的角色再次变得万众瞩目。不过,随着冷战的结束,结盟和对峙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伴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和新的冲突的出现,“德国问题”也应当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重新加以考虑。
最初的印象和观察就到此为止了。比起游客的粗浅印象,对德国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的系统了解,可以使读者收获更多。在接下来的旅途中,也会有许多关于德国历史的方面被忽视、压缩、扭曲,或者干脆故意不提。下面,我们就要开始探索德国历史框架中的跌宕起伏,看它是如何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德国的。
第二章 中世纪的德国
<h3>德国史的开端</h3>
现今属于德国的地区早在史前就有人居住了。尼安德特人(Nanderthal man)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的发现是人类学史上的著名事件。在欧洲中部地区,遍布着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遗迹。罗马帝国曾延伸至现今德国的西部和南部,许多德国的城市至今还保存着罗马建筑的地基和废墟,比如特里尔(Trier)、奥格斯堡(Augsburg)、美茵茨(Mainz)、科隆(Cologne)、雷根斯堡(Regensburg)和帕绍(Passau)。至今,我们还能在美茵河和多瑙河间看到作为边界防御工事(实际是深沟与堤坝)的古罗马界墙(limes)。罗马帝国在它占领之处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界墙之外的部族,罗马人把他们称为“野蛮人(barbarians)”(即外国人)。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公元55—116年)在他的《日耳曼尼亚志》(Germania)中生动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日耳曼部族,虽不一定完全可靠,但他描述了他们的社会组织、政治体制、战争形式、刑罚体系、建筑、服饰和发型风格、婚礼、葬礼、农业技术,以及喝酒、宴会、争吵、休息的诸多习惯。除了赞赏日耳曼女子的贞洁以外,塔西陀对日耳曼和日耳曼人并没有一个劲儿地奉承。他说日耳曼人一定是原住民,而不是从别的地方迁徙来的移民,因为“谁会(想)去日耳曼呢?它的风景不美,气候不好,整体感觉又沉闷,除非这里真的是他的故乡”。对于日耳曼民族之间的不同,这本书着墨更多。从发型复杂的施瓦本人,到和罗马人做生意的、较为文明的赫蒙杜利人,再到极度野蛮和贫穷、吃草、穿树皮、分布广泛的芬尼人(Fenni,住在现今的立宛陶),各有特色。
到了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危机深重。虽然它崩溃的原因不止一个,但其西部边界确实早已脆弱不堪、负荷过重,加之西哥特人(Visigoths)、汪达尔人(Vandals)和匈人(Huns)等外来部落的入侵(这些部落已经留名青史),加速了它的衰落。在罗马土地上定居的日耳曼人大多背弃了他们部族的神,转而皈依基督教。至公元6世纪和7世纪,西部出现了新的罗马化的日耳曼社会。
第一支定居的日耳曼人处于法兰克人的统治下:克洛维486年在高卢打败了最后一位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monarchy)。这个法兰克王国统一了一些日耳曼部落,后来还战胜了所谓的阿勒曼尼人、萨克森人和巴伐利亚人。王权、贵族与教皇三种势力共同掌握着王国的统治权,他们之间互相勾结、互相争斗。从公元6世纪开始,贵族们纷纷建起了修道院和乡下的教堂,并使之依附于自己。对大多数人而言,土地是他们生存的基础,虽然自由的农民不同于农奴,而西部的庄园也不同于从未被罗马占领的农田。751年,墨洛温人被赶下台,卡洛林国王丕平(Pepin)上台。他同时受到了法兰克主教的任命,用宗教的合法性代替了纯正的皇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