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分类: txts3
lion)”(上段话中提及)为百万的百万倍。
本书中数字拼写止于百位,但百分比、货币单位和连串数字用阿拉伯数字来表达。
明代诸帝
<table >
<tr>
<td >庙号</td>
<td >在位时间(年)</td>
<td >年号</td>
</tr>
<tr>
<td >太祖</td>
<td >1368—1398</td>
<td >洪武</td>
</tr>
<tr>
<td >惠帝</td>
<td >1398—1402</td>
<td >建文</td>
</tr>
<tr>
<td >太宗,成祖</td>
<td >1402—1424</td>
<td >永乐</td>
</tr>
<tr>
<td >仁宗</td>
<td >1425</td>
<td >洪熙</td>
</tr>
<tr>
<td >宣宗</td>
<td >1426—1435</td>
<td >宣德</td>
</tr>
<tr>
<td >英宗</td>
<td >1435—1449</td>
<td >正统</td>
</tr>
<tr>
<td >景帝</td>
<td >1449—1457</td>
<td >景泰</td>
</tr>
<tr>
<td >英宗(复位)</td>
<td >1457—1464</td>
<td >天顺</td>
</tr>
<tr>
<td >宪宗</td>
<td >1464—1487</td>
<td >成化</td>
</tr>
<tr>
<td >孝宗</td>
<td >1487—1505</td>
<td >弘治</td>
</tr>
<tr>
<td >武宗</td>
<td >1505—1521</td>
<td >正德</td>
</tr>
<tr>
<td >世宗</td>
<td >1521—1566</td>
<td >嘉靖</td>
</tr>
<tr>
<td >穆宗</td>
<td >1566—1572</td>
<td >隆庆</td>
</tr>
<tr>
<td >神宗</td>
<td >1572—1620</td>
<td >万历</td>
</tr>
<tr>
<td >光宗</td>
<td >1620(1个月)</td>
<td >泰昌</td>
</tr>
<tr>
<td >熹宗</td>
<td >1620—1627</td>
<td >天启</td>
</tr>
<tr>
<td >庄烈帝</td>
<td >1627—1644</td>
<td >崇祯</td>
</tr>
</table>
明代的两京十三省图
<img alt="" src="/uploads/allimg/200602/1-2006021H132G0.jpg" />
第一章财政组织与通行的做法
明代大多数政府机构沿袭唐、宋、元各代之旧,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帝国的财政管理也不例外。由监察官员审核财政,设立六部,政府发行纸币,利用大运河作为南北交流的主干线,与游牧部族进行茶马贸易,实行开中盐法以充裕边防,以上这些做法多是效仿前朝。另一方面,统治权力更加集中在皇帝手中,高悬在上。国家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土地,严格控制海上贸易,闭关锁国。
当然,效仿前朝也不是没有理由。财政问题是唐以后各代王朝所同样面临的基本问题。为了维系帝国的持久,皇帝严格而全面地控制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命脉。然而,帝国地域广大,各地差异性很大,加之前近代时期的交通与交流十分不便,不利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策,缺乏实现这种目标的手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历代王朝皆倾向于沿用前朝的经验。
明代统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农村经济观念,这是16、17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所决定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保守性的,这是一个时代错误。然而,这种保守性却是当时这个庞大帝国政治集中的必然结果。
必须注意到,明朝以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地域差异。在当时的经济构成中,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很少,而且它们也仅仅在一定地区有影响。明代的统治者考虑到发展这些先进的经济部门只会扩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反过来会威胁到帝国的政治统一。因此他们更希望各地都保持同一发展水平,至于经济部门是否落后并不重要。明代的财政政策
本书中数字拼写止于百位,但百分比、货币单位和连串数字用阿拉伯数字来表达。
明代诸帝
<table >
<tr>
<td >庙号</td>
<td >在位时间(年)</td>
<td >年号</td>
</tr>
<tr>
<td >太祖</td>
<td >1368—1398</td>
<td >洪武</td>
</tr>
<tr>
<td >惠帝</td>
<td >1398—1402</td>
<td >建文</td>
</tr>
<tr>
<td >太宗,成祖</td>
<td >1402—1424</td>
<td >永乐</td>
</tr>
<tr>
<td >仁宗</td>
<td >1425</td>
<td >洪熙</td>
</tr>
<tr>
<td >宣宗</td>
<td >1426—1435</td>
<td >宣德</td>
</tr>
<tr>
<td >英宗</td>
<td >1435—1449</td>
<td >正统</td>
</tr>
<tr>
<td >景帝</td>
<td >1449—1457</td>
<td >景泰</td>
</tr>
<tr>
<td >英宗(复位)</td>
<td >1457—1464</td>
<td >天顺</td>
</tr>
<tr>
<td >宪宗</td>
<td >1464—1487</td>
<td >成化</td>
</tr>
<tr>
<td >孝宗</td>
<td >1487—1505</td>
<td >弘治</td>
</tr>
<tr>
<td >武宗</td>
<td >1505—1521</td>
<td >正德</td>
</tr>
<tr>
<td >世宗</td>
<td >1521—1566</td>
<td >嘉靖</td>
</tr>
<tr>
<td >穆宗</td>
<td >1566—1572</td>
<td >隆庆</td>
</tr>
<tr>
<td >神宗</td>
<td >1572—1620</td>
<td >万历</td>
</tr>
<tr>
<td >光宗</td>
<td >1620(1个月)</td>
<td >泰昌</td>
</tr>
<tr>
<td >熹宗</td>
<td >1620—1627</td>
<td >天启</td>
</tr>
<tr>
<td >庄烈帝</td>
<td >1627—1644</td>
<td >崇祯</td>
</tr>
</table>
明代的两京十三省图
<img alt="" src="/uploads/allimg/200602/1-2006021H132G0.jpg" />
第一章财政组织与通行的做法
明代大多数政府机构沿袭唐、宋、元各代之旧,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帝国的财政管理也不例外。由监察官员审核财政,设立六部,政府发行纸币,利用大运河作为南北交流的主干线,与游牧部族进行茶马贸易,实行开中盐法以充裕边防,以上这些做法多是效仿前朝。另一方面,统治权力更加集中在皇帝手中,高悬在上。国家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土地,严格控制海上贸易,闭关锁国。
当然,效仿前朝也不是没有理由。财政问题是唐以后各代王朝所同样面临的基本问题。为了维系帝国的持久,皇帝严格而全面地控制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命脉。然而,帝国地域广大,各地差异性很大,加之前近代时期的交通与交流十分不便,不利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策,缺乏实现这种目标的手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历代王朝皆倾向于沿用前朝的经验。
明代统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农村经济观念,这是16、17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所决定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保守性的,这是一个时代错误。然而,这种保守性却是当时这个庞大帝国政治集中的必然结果。
必须注意到,明朝以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地域差异。在当时的经济构成中,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很少,而且它们也仅仅在一定地区有影响。明代的统治者考虑到发展这些先进的经济部门只会扩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反过来会威胁到帝国的政治统一。因此他们更希望各地都保持同一发展水平,至于经济部门是否落后并不重要。明代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