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海权
分类: qsxs
不了。至于美国,在打败西班牙获取菲律宾的控制权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倒是大清北方的那个恶邻却不得不防啊。别的不好说,要说趁火打劫,毛子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以后,俄罗斯从中国割走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在民国时期外蒙的独立都是毛子一手策划的。如果说近代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国家,估计毛子和日本有一拼。至于说区别吗,那就是日本鲸吞失败,毛子蚕食成功,要说遗留下来的危害。毛子是最厉害的。整整300万平方公里啊。即使北洋舰队击败日本舰队,如何应对俄罗斯的远东舰队,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
至于1895年时期的毛子远东舰队,其实也不是很强,也就6条巡洋舰,而且都是相当老式的。唯一值得注意的就只有2艘船,一条是纳西莫夫号装甲巡洋舰,这个是一个有8门203炮以菱形布置的奇葩。1884年建成。另一条就是即将完工,然后派往远东的留里克级装甲巡洋舰这是一条11000+吨,长132米,宽20.4米吃水8.4的大家伙。有4门8寸和16门6寸炮,轻载试航18.7节。虽说后来在日俄海战中被本子一票装巡强力围观,但是不得不承认,在1895年,留里克的战力还是相当高的。至于如何应对这支时刻准备真火打劫的俄罗斯远东舰队,徐杰还真下了一番功夫。
单纯增购3艘左右的穹甲巡洋舰时绝对不够的。即使惨胜日本海军,北洋所剩的战力绝对不够应对毛子的远东舰队。超勇杨威,甚至平远致远肯定会有一大批去领盒饭。最后可堪一用的也就是定镇了。但是即使所谓堪用的定镇。相对于毛子那条留里克,差距也是相当明显啊。为了对付留里克,同时也为了应付毛子未来的远东舰队,徐杰毫不犹豫的剽窃了这处私宅的主人,委托里奥的杰作,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
第六章 完美装巡
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开工于1894年,正式服役于1896年。类似的战舰一共建造了近10艘。分别装备了意大利海军,日本海军和阿根廷海军。排量在6775吨到7700吨之间。正常航速在20节。防护标注为主装带为6寸装甲,从水线一直延伸到中甲板。船首尾水线装甲为80mm,炮塔为。加里波第号火力为首尾各1门10寸主炮,射速40秒一发,侧弦有5门6寸炮和3门4.7寸炮,57炮10门,37炮10门。
从当时技术条件来看,加里波第级实现了火力,航速和防护的完美平衡,全速射炮配置实行了当时海战中以高爆弹,快速射击为主的火力输出方式。尽可能大而且厚度适中的防护面积使得加里波第既可以保证不被击穿,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火力和船体的浮力避免了因为火炮防护不够而使战斗中火力下降过快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因为次要防护带比舰船而造成的各种倾斜问题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加里波第首次将水线装甲带和穹甲结合起来,中间是煤仓。即使主装被击穿,依然进不了多少水,原因何在?主装后面是煤仓,自然进不了太多的水,即使煤仓空了,还有穹甲拒水,将进水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至于航速,20节的航速是很实在的。不能和穹甲巡洋舰比,但是比当时绝大多数战列舰快。快的打不过他,打得过他的又没他快。因此综合来看,加里波第无疑是当时造船史上的奇迹!!
但是加里波第并非没有缺陷,受时代条件和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加里波第还是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加里波第并没有使用高效的水管锅炉,这在当时来看不算什么缺陷,毕竟一般的战舰都在使用火管锅炉。但是作为一个精益求精的穿越者,为加里波第配置先进的水管锅炉就是必须的了。其次,彻底舍弃没有用处的冲角。历史上让国人深恶痛绝的吉野号就是被加里波第的同型舰给撞沉的,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北洋水师,冲角是必须去掉的,同时为了更好的提高航速,原有的舰首也有必要换成适合高速航行的飞剪首。第三,就剩下一系列的强化了,为长远计,毕竟这条船如果用到1905年,和新的万吨级装巡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综合技术,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北洋舰队自身的软硬件设施,徐杰用了3天时间完成了新版加里波第级的大概技术标准。第一整体设计,吨位扩大到8500吨,采用细分隔舱设计,全舰分为40个水密区,一共256个水密隔舱同时使用双层船底,用于提高抗沉性,采用飞剪首,第二提高火力,即把单装10寸炮换成双联装10寸炮,同时预留足够空间以便今后的升级其余火力保持不变。但增大备弹量。第三强化防护,为了更好的抵御12寸级别舰炮,将新船主装强化到8寸,上部6寸不变。炮塔正面强化到10寸。炮廊全部以8寸为标准。第四动力系统,原有加里波第级航速为20节,主机功率13000+马力,为了能使新船达到22节以上速度,建议将主机换成17000马力,同时配合飞剪首,战舰将有达成设计航速。本来徐杰打算参照意大利的pisa级,上8寸炮来代替6寸,毕竟6寸炮无法击穿后期装巡的非重点防护部位,但是考虑到北洋的船坞的尺寸和维修能力。pisa级的140米长度和21米的宽度以及万吨的吨位,徐杰还是理
至于1895年时期的毛子远东舰队,其实也不是很强,也就6条巡洋舰,而且都是相当老式的。唯一值得注意的就只有2艘船,一条是纳西莫夫号装甲巡洋舰,这个是一个有8门203炮以菱形布置的奇葩。1884年建成。另一条就是即将完工,然后派往远东的留里克级装甲巡洋舰这是一条11000+吨,长132米,宽20.4米吃水8.4的大家伙。有4门8寸和16门6寸炮,轻载试航18.7节。虽说后来在日俄海战中被本子一票装巡强力围观,但是不得不承认,在1895年,留里克的战力还是相当高的。至于如何应对这支时刻准备真火打劫的俄罗斯远东舰队,徐杰还真下了一番功夫。
单纯增购3艘左右的穹甲巡洋舰时绝对不够的。即使惨胜日本海军,北洋所剩的战力绝对不够应对毛子的远东舰队。超勇杨威,甚至平远致远肯定会有一大批去领盒饭。最后可堪一用的也就是定镇了。但是即使所谓堪用的定镇。相对于毛子那条留里克,差距也是相当明显啊。为了对付留里克,同时也为了应付毛子未来的远东舰队,徐杰毫不犹豫的剽窃了这处私宅的主人,委托里奥的杰作,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
第六章 完美装巡
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开工于1894年,正式服役于1896年。类似的战舰一共建造了近10艘。分别装备了意大利海军,日本海军和阿根廷海军。排量在6775吨到7700吨之间。正常航速在20节。防护标注为主装带为6寸装甲,从水线一直延伸到中甲板。船首尾水线装甲为80mm,炮塔为。加里波第号火力为首尾各1门10寸主炮,射速40秒一发,侧弦有5门6寸炮和3门4.7寸炮,57炮10门,37炮10门。
从当时技术条件来看,加里波第级实现了火力,航速和防护的完美平衡,全速射炮配置实行了当时海战中以高爆弹,快速射击为主的火力输出方式。尽可能大而且厚度适中的防护面积使得加里波第既可以保证不被击穿,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火力和船体的浮力避免了因为火炮防护不够而使战斗中火力下降过快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因为次要防护带比舰船而造成的各种倾斜问题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加里波第首次将水线装甲带和穹甲结合起来,中间是煤仓。即使主装被击穿,依然进不了多少水,原因何在?主装后面是煤仓,自然进不了太多的水,即使煤仓空了,还有穹甲拒水,将进水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至于航速,20节的航速是很实在的。不能和穹甲巡洋舰比,但是比当时绝大多数战列舰快。快的打不过他,打得过他的又没他快。因此综合来看,加里波第无疑是当时造船史上的奇迹!!
但是加里波第并非没有缺陷,受时代条件和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加里波第还是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加里波第并没有使用高效的水管锅炉,这在当时来看不算什么缺陷,毕竟一般的战舰都在使用火管锅炉。但是作为一个精益求精的穿越者,为加里波第配置先进的水管锅炉就是必须的了。其次,彻底舍弃没有用处的冲角。历史上让国人深恶痛绝的吉野号就是被加里波第的同型舰给撞沉的,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北洋水师,冲角是必须去掉的,同时为了更好的提高航速,原有的舰首也有必要换成适合高速航行的飞剪首。第三,就剩下一系列的强化了,为长远计,毕竟这条船如果用到1905年,和新的万吨级装巡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综合技术,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北洋舰队自身的软硬件设施,徐杰用了3天时间完成了新版加里波第级的大概技术标准。第一整体设计,吨位扩大到8500吨,采用细分隔舱设计,全舰分为40个水密区,一共256个水密隔舱同时使用双层船底,用于提高抗沉性,采用飞剪首,第二提高火力,即把单装10寸炮换成双联装10寸炮,同时预留足够空间以便今后的升级其余火力保持不变。但增大备弹量。第三强化防护,为了更好的抵御12寸级别舰炮,将新船主装强化到8寸,上部6寸不变。炮塔正面强化到10寸。炮廊全部以8寸为标准。第四动力系统,原有加里波第级航速为20节,主机功率13000+马力,为了能使新船达到22节以上速度,建议将主机换成17000马力,同时配合飞剪首,战舰将有达成设计航速。本来徐杰打算参照意大利的pisa级,上8寸炮来代替6寸,毕竟6寸炮无法击穿后期装巡的非重点防护部位,但是考虑到北洋的船坞的尺寸和维修能力。pisa级的140米长度和21米的宽度以及万吨的吨位,徐杰还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