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忍细看》
分类: txts3
历史不忍细看
作者:赵越
内容简介
《历史不忍细看》搜集大量被人遗忘、误读的历史资料,以通俗轻松的语言去讲解,以风趣幽默的说明来纠正。《历史不忍细看(精编版)》囊括了政治、军事、文化、人才等不同方面的隐秘奇闻。权利斗争很残酷而某些方面也很荒谬;才子佳人很浪漫但结局并没有传说的那样圆满;文人骚客,写得出好文章,也干得出争议事;市井轶闻,很奇葩,却也很真实。 多少年的旖旎与荒唐、残酷与深沉、哀怨与痴狂、压抑与放荡,集结成一部史,酝酿成一部书,呈送君前。
前言
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真相虽然只有一个,然而每个人都能看到与众不同的历史。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么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若用放大镜一一细究,又能看到什么?
拂去时光厚积下的尘埃,发现原来几百几千年前那看似遥不可及的一幕幕竟是那么生动鲜活。若能在明媚的午后,捧一杯清茶,细细品味,也许可以发现,那干瘪的史书充盈着浓浓的市井喧嚣,那冰冷的宫廷满溢着张扬个性的风姿,那严肃森然的制度等级逃不开戏剧性的历史玩笑,那画像上深沉默然的古人也曾色彩鲜明地活着。
若肯细看,历史也许是另一副模样。历史的缝隙中滴着纷纷血泪,光鲜外表下裹着丑陋阴谋,所以历史不忍细看。细看之下,将会有太多的谜题和出人意料的答案。
康熙选中乾隆的历史真相是什么?犯颜直谏的海瑞靠什么平安无事?司马光为何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专宠后宫的赵飞燕姐妹为何双双自尽?上官婉儿为何甘心侍奉灭族仇人武则天?……一桩桩一件件,细细揭秘,震撼人心,展示出一幅与众不同的中国历史长卷。
本书搜集大量被人遗忘、误读的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扫去历史的烟尘,点亮真实的色彩。从权位斗争到文人私密,从宫闱秘史到市井轶事,重重迷雾用通俗轻松的讲解一一拨开,流传多年的误解用生动风趣的说明纠正,将那色彩纷呈的悠悠岁月一一展现,将那些历史深处的秘闻趣事一一袒露。多少年的旖旎与荒唐、残酷与深沉、哀怨与痴狂、压抑与放荡,集结成一部史,酝酿成一部书,呈送君前。
前人已成青史,今人亦活在历史之中,透过历史未尝不能看到今日的真实。本书守住一个“真”字,在波谲云诡、疑团迭生的阻碍之下,呈现历史的细节,把握历史的脉搏,了解历史的鲜活与沉重,温情与残酷,引导你走进历史的深处,看千年车水马龙的流转,阅人世百味杂陈的沧桑。
第一章 权位之争,历代王朝的开场大戏
周公为何没有取代周成王
说起周公,似乎总与“解梦”纠缠不清。然而周公生平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执政六年后让位于成王,实现权力的和平过渡。于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当危难过后便毅然让位,周公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受万代称颂,同时也引发了后人对其让位之举的质疑。
有人指出,《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记论训》中都说周公想要夺取天下。《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也有记载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书·大传》更明确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着天下的大事。
又有人考证说,《尚书·大诰》中出现的“王”,把周文王称为“宁王”,也称作“宁考”。而“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所以这个“王”应是周公。《尚书·唐诰》中也有记载:“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弟弟康叔,名“封”,《康诰》中的“王”称康叔为“弟”,显然这个“王”也是周公。如此说来,周公的确自称为“王”。
根据以上证据,便有人认为,周公在武王去世而成王年纪尚幼之时,便有谋权的意图。之后以“王”之名义,行“王”之权力,虽说东征西伐、治国安邦功不可没,但也不能掩盖其意欲以权夺位的野心。
至于周公最后没有取成王而代之,实乃应变形势的无奈之举。因为遭到当时地位举足轻重的召公、太公的怀疑,而成王也对周公起了疑心,并且周公的两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又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合起兵,关中局势动荡不安,形势对周公极为不利,周公不得不还政于成王,以平息众怒。
此番质疑,给世人心目中周公无畏无私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更多的人仍坚持认为,从周公临危受命而勤勉摄政之举,从他在武王病危之时愿意以身代死的决心,便可看出周公对国对君的一片赤诚之心。如此忠君爱国之人,绝不可能做出僭越夺位之事。
无论是无奈还政,还是真心让位,不过是后人充满感情色彩的想象。而周公心中所想,早已随他而去,深埋黄土之中。
“秦晋之好”是为了战争
在过去的一些文章中,时常会出现“秦晋之好”一词,来形容两户人家几代结亲,亲上加亲。“秦晋之好”看上去寓意了一种亲密关系,其实不过是政治婚姻的幌子。政治婚姻是建立在“互为所用”的基础上,所以其中很难排除阴谋的成分。而“秦晋之好”这一典故的来源,更是充满了龌龊的算计。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间的相互嫁娶已成惯例。秦穆公刚刚登基为王,有睥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