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层次的一个问题又来了: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批共产党的隐蔽战线特工,投身于当时明显弱小得多的共产党,冒着随时随地会被严刑拷打乃至失去生命的危险,坚持在龙潭虎穴里潜伏的?
我想了想,答案可能只有一个:信仰。
因为他们坚信,他们正参与完成一项伟大的使命,一项能使得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他们个人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在位于上海“新天地”的中共一大会址,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出口处,有一本留言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参观的游客(很多都是中共党员)的留言——绝大多数都是有感而发,而很多留言都会表达一个意思:肩负使命,勿忘初心!
无论你承认与否,我们确实处在一条前进的道路上,通向当初钱壮飞们希望看到的那个新世界。但在行进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做出了太多足以让先辈们欣慰的成果,但同时——也必须要承认,有一些人已经完全偏离了当初的轨道,甚至行进在相反的方向。
这不是当初钱壮飞们抛头颅、洒热血所希望换来的结果。
行文至此,点到为止。
衷心希望,我们能勿忘初心!
收笔。
读者评论
飯er:之前看顾顺章的时候就对这个钱壮飞很感兴趣。当时感叹造化弄人,顾顺章背叛党的消息恰好被卧底知道。但细心一想。很多事情都是慢慢累积起来的。在与国民党周旋的过程当中牺牲了多少人才造就那一次地下转移。很多人看野史说红军这般,国民党军那般,我却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根本不可能扭转局势乃至获得最后的胜利。事,终在人为。
小汤圆&小丸子■:一大早看得好感动!特别是看到周总理说“没有他,我们这些人早就没了……”现世的安稳,是多少人的牺牲换来的啊!昨天还看到一篇外国人说中国是现在最安全的国家!好傲娇!这就是周总理那个时期的人所愿的吧!
张思思:每次看到结尾英雄不得善终的时候,都希望他们能和电影里一样,多年后在一个小村庄出现,看着夕阳,抹抹汗水,偶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这时候在干什么。
江江:我始终相信,他们付之以生命的理想,是值得我们格外珍惜的。所以,即便是人群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但我们每天为生活所付出的努力,都在推动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一点点,为了更靠近先辈们的理想。这是我理解的,能量和爱。
沧海一粟:馒头君,“台湾三杰”是不是朱枫、吴石、陈宝仓。有机会写写这篇文章给我们拜读一下啊!(作者回复:是的。)

[1]可均”为徐恩曾的字。

孙殿英的“盗墓笔记”
我其实很不喜欢名片上印很多头衔的人,尤其是还有些人会弄出个三折页名片。
其实在你那么多头衔里,人们真正会记住的,最多也就是一两个而已。
记住你的哪个头衔,取决于你做过哪件事,就像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h3>1</h3>
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书中(或《权力的游戏》剧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有些人名字前的头衔特别长。
比如龙母,每次她出场前,都需要报一长串头衔:“风暴中降生的丹尼莉丝、不焚者、弥林的女王、安达尔人、洛伊拿人以及先民的女王、七国统治者暨全境守护者、多斯拉克海的卡丽熙、奴隶解放者、龙之母……”
没有一定的肺活量,还真的别尝试完整介绍她。
而在民国的那段历史里,其实很多人的名字前都有很多头衔,比如蒋介石,“总司令”“委员长”“主席”等头衔也是一大堆,不过这些头衔都是一脉相承的。
在那个年代,恐怕未必有一个人的头衔有孙殿英那么多,那么杂。他分属过那么多的势力,头衔来回切换,让人目不暇接: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459531.jpg" />
孙殿英
第五师师长(张宗昌给的)、第十二军军长(国民党给的)、第十四师师长(张学良给的)、察北保安司令(宋哲元给的)、安徽省主席(阎锡山给的)、新五军军长(蒋介石给的,抗日战争时期)、二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汪精卫给的,伪军)、新编第四路军军长(蒋介石给的,解放战争时期)。
但“经历丰富”的孙殿英有那么多的头衔,都不如一个头衔给人印象深刻。而这个头衔,对孙殿英的一生起到了盖棺论定的作用:
盗墓者。
<h3>2</h3>
时间直接定格到1928年。
那一年,孙殿英宣誓效忠的,是直鲁联军的军阀张宗昌。那一年的5月,在蒋介石、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军的打击下,直鲁联军全线溃败。孙殿英带着部队退到蓟县和遵化一带,再也扛不下去了,于是就投降了蒋介石。
军阀混战时期,只要你有人有枪,就有了自保的本钱——因为大家都需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吃败仗没关系,自然会有人把你收编。
蒋介石也不例外,他收编了孙殿英的部队,并给了他一个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的头衔。
1928年6月,负责剿匪的孙殿英率领部队驻扎在了蓟县的马伸桥附近,这个地方四周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离一个地方很近——清朝的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约30公里的地方,占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