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分类: txts3
程涉及冶金学、爆破学、工程学、水利学、动植物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读者一路读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觉得主人公们的“升级”顺理成章。
《神秘岛》《海底两万里》和凡尔纳之前写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被称为凡尔纳的“三部曲”,连同他后来创作的《八十天环游地球》,这四部作品一同被视为凡尔纳的代表作。
<h3>5</h3>
1886年3月17日,一个让凡尔纳悲伤的消息传来:他的好朋友和好搭档,出版商赫泽尔去世了。
与此同时,凡尔纳被精神错乱的侄子打了一枪,子弹击中了他的脚踝。由于凡尔纳患有糖尿病,医生只得建议他慢慢康复,从此落下了残疾。
这时候的凡尔纳,已经无法再航行了,所以他开始了另一个兴趣爱好:集邮——通过邮票来环游世界。
事实上,凡尔纳最渴望的事,就是成为一名旅行家,所以他的小说,无论是气球、潜艇、航船,其实都是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作为一名科幻小说家,他当时已被认为是“科幻小说之父”,但这绝非他想要的。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2J6.jpg" />
1889年,关于凡尔纳的海报
1893年,凡尔纳在接受美国记者罗伯特·谢拉德的采访时表示:“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法兰西文学界赢得一席之地。”
尽管小仲马早就提名凡尔纳进入法兰西学院,但一直未能如愿。
更让凡尔纳悲伤的是,不少人认为他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写科幻故事的作家。
事实上,凡尔纳不仅一直认为自己是为成年人写作的作家,而且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名科幻小说家,而是一名艺术家——他在采访中说道:
我不渴望金钱,也不渴望得到授勋,我渴望的是人们看到我所做的和尝试做的,而不是把一名艺术家轻视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是一个艺术家。
但是,也有后人认为,凡尔纳未能在文学界获得一席之地,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纵观凡尔纳的作品,他其实没有塑造出哪怕一个能让后人记住的文学人物形象(我个人认为“尼摩船长”勉强还行)。在凡尔纳的笔下,人物大多是脸谱化的,千人一面。
但另一方面,凡尔纳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诗歌功底,让他在科幻小说界足以居高临下。再加上他严谨的考证态度和钻研精神(凡尔纳其实没有任何科学功底,全靠去图书馆查阅和做各种笔记),他成了“硬科幻”的代表人物(在“科幻三巨匠”中,威尔斯代表的是“软科幻”,而阿西莫夫则以建立制度和探讨道德准则见长)。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2X8.jpg" />
1905年,凡尔纳的遗照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2Y4.jpg" />
凡尔纳的葬礼
1905年,在发表最后一部小说《大海入侵》之后,饱受糖尿病困扰的凡尔纳陷入昏迷,之后与世长辞,享年77岁。
凡尔纳一生,共创作了104部小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凡尔纳的作品译本累计达到了4751种,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数量居第二位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
发明著名的“亚尔古”潜艇的西蒙·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就写道:“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凡尔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按照他的方向去幻想。”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2B2.jpg" />
2005年,法国将这一年命名为“凡尔纳年”,以此纪念他逝世100周年。同时发行了纪念他的邮票
1926年成功飞越北极的美国海军少将伯德说:“凡尔纳是我的领路人。”
文学家中最会写科幻的,科幻作家中最有文学性的——不知道对这个描述,已经长眠的凡尔纳是否会满意?
馒头说
春节期间,给女儿汤圆妹买了一套10本的儿童拼音版“世界名著系列”,让她先选一本自己想读的。
我满心以为,她会选择其中的《绿野仙踪》或《木偶奇遇记》,结果她毫不犹豫地挑出了《海底两万里》。
于是,每天我和她花20分钟,读完了那个故事。看完最后一页,我问她有什么读后感,她想了想回答我:“这个潜艇好厉害呀,还有,大海真大呀!”
然后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时至今日,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会不会过时?
因为他在100多年前写的那些所谓的“科幻”事物,到今天大多数已经成了现实,我们现在再读,难免有一种“新鲜感”或“惊奇感”的缺失。
但是,答案是否定的。
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所描绘的“未来时代”,都是基于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缜密的科学原理发展,都是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也是他的“预言”大多数都被实现的原因。读者一边看,一边还能获得很多知识。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尽管凡尔纳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略有欠缺,但他所有小说里的主人公,无论是《神秘岛》里的工程师
《神秘岛》《海底两万里》和凡尔纳之前写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被称为凡尔纳的“三部曲”,连同他后来创作的《八十天环游地球》,这四部作品一同被视为凡尔纳的代表作。
<h3>5</h3>
1886年3月17日,一个让凡尔纳悲伤的消息传来:他的好朋友和好搭档,出版商赫泽尔去世了。
与此同时,凡尔纳被精神错乱的侄子打了一枪,子弹击中了他的脚踝。由于凡尔纳患有糖尿病,医生只得建议他慢慢康复,从此落下了残疾。
这时候的凡尔纳,已经无法再航行了,所以他开始了另一个兴趣爱好:集邮——通过邮票来环游世界。
事实上,凡尔纳最渴望的事,就是成为一名旅行家,所以他的小说,无论是气球、潜艇、航船,其实都是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作为一名科幻小说家,他当时已被认为是“科幻小说之父”,但这绝非他想要的。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2J6.jpg" />
1889年,关于凡尔纳的海报
1893年,凡尔纳在接受美国记者罗伯特·谢拉德的采访时表示:“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法兰西文学界赢得一席之地。”
尽管小仲马早就提名凡尔纳进入法兰西学院,但一直未能如愿。
更让凡尔纳悲伤的是,不少人认为他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写科幻故事的作家。
事实上,凡尔纳不仅一直认为自己是为成年人写作的作家,而且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名科幻小说家,而是一名艺术家——他在采访中说道:
我不渴望金钱,也不渴望得到授勋,我渴望的是人们看到我所做的和尝试做的,而不是把一名艺术家轻视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是一个艺术家。
但是,也有后人认为,凡尔纳未能在文学界获得一席之地,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纵观凡尔纳的作品,他其实没有塑造出哪怕一个能让后人记住的文学人物形象(我个人认为“尼摩船长”勉强还行)。在凡尔纳的笔下,人物大多是脸谱化的,千人一面。
但另一方面,凡尔纳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诗歌功底,让他在科幻小说界足以居高临下。再加上他严谨的考证态度和钻研精神(凡尔纳其实没有任何科学功底,全靠去图书馆查阅和做各种笔记),他成了“硬科幻”的代表人物(在“科幻三巨匠”中,威尔斯代表的是“软科幻”,而阿西莫夫则以建立制度和探讨道德准则见长)。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2X8.jpg" />
1905年,凡尔纳的遗照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2Y4.jpg" />
凡尔纳的葬礼
1905年,在发表最后一部小说《大海入侵》之后,饱受糖尿病困扰的凡尔纳陷入昏迷,之后与世长辞,享年77岁。
凡尔纳一生,共创作了104部小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凡尔纳的作品译本累计达到了4751种,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数量居第二位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
发明著名的“亚尔古”潜艇的西蒙·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就写道:“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凡尔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按照他的方向去幻想。”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2B2.jpg" />
2005年,法国将这一年命名为“凡尔纳年”,以此纪念他逝世100周年。同时发行了纪念他的邮票
1926年成功飞越北极的美国海军少将伯德说:“凡尔纳是我的领路人。”
文学家中最会写科幻的,科幻作家中最有文学性的——不知道对这个描述,已经长眠的凡尔纳是否会满意?
馒头说
春节期间,给女儿汤圆妹买了一套10本的儿童拼音版“世界名著系列”,让她先选一本自己想读的。
我满心以为,她会选择其中的《绿野仙踪》或《木偶奇遇记》,结果她毫不犹豫地挑出了《海底两万里》。
于是,每天我和她花20分钟,读完了那个故事。看完最后一页,我问她有什么读后感,她想了想回答我:“这个潜艇好厉害呀,还有,大海真大呀!”
然后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时至今日,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会不会过时?
因为他在100多年前写的那些所谓的“科幻”事物,到今天大多数已经成了现实,我们现在再读,难免有一种“新鲜感”或“惊奇感”的缺失。
但是,答案是否定的。
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所描绘的“未来时代”,都是基于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缜密的科学原理发展,都是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也是他的“预言”大多数都被实现的原因。读者一边看,一边还能获得很多知识。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尽管凡尔纳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略有欠缺,但他所有小说里的主人公,无论是《神秘岛》里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