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面目》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的命令。于是,7月中旬,朱德带着28、29两个团下山去湘南,毛泽东带着31团在井冈山周边活动。
没想到去湘南后,湘南农民军组成的29团不听朱德指挥,非要打郴州,结果遭到优势的国民党军反击,29团溃散,28团2营营长袁崇全叛变,拉走了部分队伍,打死了团长王尔琢。朱德、陈毅遭此损失,只得收拾队伍重回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称之为“八月失败”。
“八月失败”引起的连锁反应,使井冈山的形势发生了逆转。红四军兵力削弱,只能守山,无力出击。山下永新、遂川、酃县等地被国民党重新占领,对井冈山形成包围。毛泽东原来在永新打土豪、分田地,结果反动派一回来,农民或逃上山,或反水,田地又被地主夺回去了。当时正是稻谷收获时节,结果变成“农民种田,地主收获”,真是倒霉透了。
红四军困守井冈山,生活越来越困难,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井冈山地区方圆五百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食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于是红军中掀起了一个挑粮上山的运动,这就是朱德挑粮的缘由。
挑粮持续了多长时间?据《朱德年谱》记载,朱德和毛泽东是在9月底回到井冈山的。随后在宁冈、遂川一带游击作战,打击进犯的国民党军,这期间行动飘忽不定。到11月中旬,部队在宁冈砻市一带整训,挑粮应该在这个时期。12月,彭德怀率部上井冈山,国民党军随即对井冈山进行了包围和封锁,红军进入困难时期,挑粮的事情应该结束了。
老红军杨兴顺又有一说,当时红军从外地运来的粮食,集中到宁冈。国民党军即将围剿井冈山,所以要抢在敌军到来之前将粮食全部运上山。部队全体挑粮,实际用了三天时间。到第三天下午敌军到达永新之前,粮食已全部转运完毕。这说明朱德挑粮不是一件长期的工作,而是一项临时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

故事的产生和演变
“朱德的扁担”故事的作者,是开国上将朱良才。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在耒阳遇见朱德,加入红军。上井冈山后,他在军部当通信员。建国后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7月,为了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向全军老同志征文,编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朱良才写了《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一根灯芯》四篇文章。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161543Z6.jpg"/>
朱良才
朱良才的儿子朱新春说:在写作期间,朱良才发现问题不少。《朱德的扁担》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有关人物、细节写得较多,也较具体。但是与当年一起在红四军军部警卫连当排长的肖新槐(开国中将)等几个老同志一聊、一对证,大家的记忆都不一样。终究是三十年前的事情,谁能把挑粮的细节记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晰?朱良才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简化,最后形成了六百多字的定稿。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大家认为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被教育部收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个红色经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到了20世纪80年代,另一位当事人范树德指出朱良才的文章中有记忆错误。范树德(1907—1986),河北无极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到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9月,随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跟毛泽东上了井冈山。1928年朱毛会师后,范树德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成为红军最早的后勤负责人。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范树德被留在江西苏区。1935年4月在汝城打游击时受伤被俘,因黄埔生的关系,他转为国民党军官,抗战后任郑州绥靖公署少将副处长。1948年中原战败后,逃回桂林做小生意。1954年被桂林公安局逮捕,以战犯身份长期在开封、西安监狱关押改造。1975年获特赦释放,1980年范树德当上了桂林市政协委员。
范树德的坎坷经历,使他获得自由后才能开口说话。他看到《朱德的扁担》后,作为亲身经历者和见证人,在《文史通讯》1982年第三、四期撰文,提出朱良才的回忆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①朱德扁担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担”、“朱德记”这几个字,而是扁担的一端写的是“朱德扁担”,另一端写的是“不准乱拿”,共八个字。②朱德挑粮的路线,朱良才说是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而实际上是从柏露村到桃寮村。③挑粮重量,朱良才说是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当时一担通常为一百斤),而实际上,是四十斤左右(当时范树德二十来岁,也才挑了三十斤左右)。
江西地方党史和博物馆研究人员经过验证,认为范树德说的情况是准确的。当年在井冈山,毛泽东住在茅坪(就是八角楼所在地),朱德的军部住在桃寮村。茅坪在井冈山半山腰上,山下的粮食是运不到那里的,只能在宁冈砻市以下的地方。从砻市往下走,就是柏露村。这里是永新通往井冈山上的必经之地。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