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
分类: txts3
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
作者:杰弗里·瓦夫罗
内容简介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著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 与德国连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丘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
前言
一八六六年秋,一位奥地利某将领的侍从武官,在维也纳市中心萨赫饭店(Hotel Sacher)的熟食店,动手打了一名俄国外交官。那一年,普鲁士、奥地利这两个向来相互支持的国家,打了七个星期的战争,最后以那年七月的柯尼希格雷茨(K?niggr?tz)之役,普鲁士将奥地利打得无力再起,实质性地结束了这场冲突。而在这场为时不长的战争中,俄国一直作壁上观,看它的两个大国级对手厮杀。就是因为这个俄国官员暗暗嘲笑奥地利兵败普奥战争,令这位侍从武官大为恼火,于是对他挥拳动粗。
萨赫饭店那场扭打升级为国际事件,引发俄奥即将一战的揣测。即便后来的发展表明这些传言是假,却间接表示奥匈帝国虽溃败于柯尼希格雷茨,但该帝国和其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仍有可能打算独力与俄国在战场上一较高下。
但到了一九一四年,已不再有这可能。那时,奥地利是与匈牙利合组的二元君主国的一部分,已沦为巴尔干强权,只能与意大利争夺“最小大国”的蔑称,且和奥斯曼帝国一样有可能从大国俱乐部被彻底除籍。这一令人瞠目结舌且快速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就和奥地利最后一场战争(从头至尾一场惨烈、鲁莽的大败)的过程一样有趣。
要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必然要从维也纳开始。吞噬欧洲和世界的大火,就在那里点燃,然后往四面八方扩散。这场惨绝人寰之战争的远因、近因,都可归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奇特世界观和其难以驾驭的中欧领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近因,公认是哈布斯堡大公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在一九一四年六月遭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加夫里洛·普林齐普(Gavrilo Princip)暗杀后爆发的七月危机。奥匈帝国怀疑有俄国当靠山的塞尔维亚政府是这一暗杀阴谋的帮凶,在此一猜疑的推波助澜下,紧张情势于七月节节升高,终于在八月爆发战争。一战的远因包括帝国主义——欧洲列强、美国、日本——对以亚洲和非洲境内为主的新市场、原材料、海军基地的争夺;另一个远因是相抗衡之同盟体系的存在——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奥意的三国同盟。
这些同盟体系本身就充满危险因子,一旦配上侵略性的战争计划、靠强制征兵建立的大军、现代军备(无畏级战舰、急射野战炮、高爆弹、机枪),危险性更暴增。事实上,始于一八九〇年代的欧洲军备竞赛,也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力推手。一九〇五年,德国出炉施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以迅速动员德国、奥匈帝国军队用于攻势作战,并招来法国、俄国推出同样咄咄逼人的战争计划作为响应。一八九〇年代即开始的陆海强大军事工程,赋予这些计划坚实的武力后盾,使本已诡谲凶险的一九一四年更为诡谲凶险。
在此期间弥漫欧洲的普遍反动心态,也是一战爆发的推手。欧洲的心脏地带被喜怒无常、心态保守的君主国(俄、德、奥匈、意)宰制。没有自由主义政府作为安全阀,这些政权惴惴不安地看待当时的新政局、新文化、新作风。誓言废除君主制的社会主义党,一九〇六年成为德国国会里的最大党,促使至少一名德国将领呼吁打“一场痛快的战争以终结到处可见的混乱”。俄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境内的保守派持类似看法,英国、法国的保守派亦然。战争将使当权者可以名正言顺戒严、痛击工会、镇压“颠覆性”政党;也将强化国家战力,扫除社会中的废物,削弱物欲和色欲,重振爱国精神。对于这场隐隐然即将降临的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