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黑夜:解读唐朝奇幻恐怖笔记《酉阳杂俎》》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夜间枕上能听到里面有风雨声。再如,他曾在书中记述了非洲犀牛,是通过采访其府中医生吴士皋而得知的,而吴士皋曾居南海郡,那里多有非洲商人来往。在采访中,段成式又得到一条信息。当然,此条带有浓重的奇幻色彩:
李洪山人,善符箓,博知,尝谓成式:“瓷瓦器璺者可以弃,昔遇道,言雷蛊及鬼魅多遁其中。”
山人李洪最善符箓。古代道家修炼有多种形式,其中包括炼丹、占卜、祈禳、符箓等。其中的符箓多在捉鬼震妖时使用。在这里,段成式去拜访李洪,闲聊中被告知雷蛊和鬼魅喜欢藏身于有裂纹的瓷瓦器皿中。按段成式后来记载,李洪所言不虚:唐宪宗元和年间,长安光宅坊有一市民:“其家有病者将困,迎僧持念,妻儿环守之。一夕,众仿佛见一人入户,众遂惊逐,乃投于瓮间……”由此可见,鬼们确实爱钻瓮瓦间。
所谓鬼魅,我们都晓得,那么什么是雷蛊呢?它是蛊的一种,甚至是最厉害的一种,特点是善飞行,喜隐遁,可入人体内作祟,出没于阴雨天。
在《酉阳杂俎》中多处出现“山人”、“居士”、“上人”、“处士”这样的词。“上人”来自佛教,专指僧人;而“居士”和“处士”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多有不同,在当时指修道之人。至于“山人”,该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到唐朝时甚为流行,成为一个阶层,指未入官场而隐居终身的人,比如诗人孟浩然被称为“孟山人”。

第一章 诺皋记Ⅰ:凶灵与冥迹 月夜僵尸
《酉阳杂俎》所载这则僵尸故事,为段成式听一个朋友说的:
处士郑宾于言,尝客河北,有村正妻新死,未殓。日暮,其儿女忽觉有乐声渐近,至庭宇,尸已动矣。及入房,如在梁栋间,尸遂起舞。乐声复出,尸倒,旋出门,随乐声而去。其家惊惧,时月黑,亦不敢寻逐。一更,村正方归,知之,乃折一桑枝如臂,被酒大骂寻之。入墓林约五六里,复闻乐声在一柏林上。及近树,树下有火荧荧然,尸方舞矣。村正举杖举之,尸倒,乐声亦住,遂负尸而返。
处士郑宾于曾在河北寓居,那个村子的村长之妻新死,还未入殓。在日暮时分,守灵的儿女在恍惚中听到有乐声传来,渐至庭院,再看所停之尸,竟然微动!很快,乐声已响彻房内,女尸则忽地从灵床上坐起来,随乐起舞!一家人瞠目结舌。
乐声顺门而出,僵尸遂倒,不一会儿又起身出门,一路蹦跳追随乐声而去。家人大恐,当时月色已黑,哪敢追寻。一更时分,村长从外面回来,听说自己死去的妻子化作僵尸追乐而去,不仅大怒,折根桑枝,叫骂着寻去,入得一处乱坟岗,走了约五六里,越走越黑,这时候隐约听到有乐声在一棵柏树上响起。我们可以做以下想象:在漆黑的唐朝之夜,在磷火闪闪的乱松林,一具僵尸围着一棵树独自蹦跳着舞蹈!当然,作为丈夫,村长不害怕自己那僵尸妻子,大叫了几声,那僵尸才慢慢地回过头来,冲丈夫龇牙一笑……村长举那桑树枝便打,僵尸妻子应声而倒,此时乐声亦停,村长背起僵尸取道回家去啦。
僵尸传说多见于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在中国古代的志怪笔记里并不常见。本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围绕着僵尸,始终有一段恐怖的音乐,仿佛幽冥乐声,由远而近,一路引僵尸而入墓林。这乐声极有可能是古书上所讲到“惑灵乐”。据五代笔记《夕葬录》记载:“人新死,魂不散,地府有官掌乐,鼓吹引亡者入幽冥,不得升天,谓之惑灵也。”

第一章 诺皋记Ⅰ:凶灵与冥迹 头骨记
这则故事来自段成式的另一次采访,采访对象是医僧行儒,他向段记者叙述了这样一件事,随即被载入《酉阳杂俎》:
医僧行儒说,福州有弘济上人,斋戒清苦,尝于沙岸得一颅骨,遂贮衣篮中归寺。数日,忽眠中有物啮其耳,以手拨之落,声如数升物,疑其颅骨所为也。及明,果坠在床下,遂破为六片,零置瓦沟中。夜半,有火如鸡卵,次第入瓦下。烛之,弘济责曰:“尔不能求生人天,凭朽骨何也?”于是怪绝。
故事中,福州高僧弘济上人在河边沙岸上得到了一个死人颅骨,顺手将其带回寺院,置于床头,用做灯碗。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上人灭烛而睡,至半夜,忽感有什么东西在咬他的耳朵,便随手将其拨落在地。及至天明,上人发现那头盖骨破为六片,昨夜果然为其所为!上人遂将那一片片头盖骨拾起来放到瓦沟里。当天夜里,忽有一团火如鸡蛋大小,钻入放置头盖骨的瓦片下。上人毕竟是上人,道行高深,冷静沉着,手持蜡烛,照而问之:“你人已死,活时行善不济,死后不能求得升天;既然如此,又何必借助于骷髅作怪!”随后,该怪遂绝。
本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道行高深的弘济上人。在唐朝,至少有两个弘济。其一:有高僧名叫行思,圆寂多年后被尊为弘济禅师。江西人行思,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景德传灯录》中曾这样记载他:“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行思悟境非凡,拜慧能为师,冠压诸弟子,与高僧怀让(禅宗七祖)并为慧能的两大传人。后来,行思在吉安青原山传法。被上号弘济禅师则是在唐朝末年僖宗时代的事。另外,还有一个高僧名弘济。该弘济出现在唐朝诗人欧阳詹的诗中。欧阳詹,福建泉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他科举考试列第二名(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