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秦做皇帝
分类: qsxs
始皇帝,要知道,现在嬴政可还活着呢!
在后世,这位千古一帝也不知道被泼了多少脏水,起码有大半都是儒家的功劳,可那起码秦已经亡了,始皇帝早死了!
现在六国嬴政都挨个给灭了,你丫的有几个脑袋,话里话外编排嬴政?真以为嬴政手里的刀不够狠
明白了整件事情的始末,扶苏坚定了要和儒家做切割的决心,有这么一群猪队友在身边,保不齐哪天自己就被这群人给坑了!
扶苏再度审视了一下手中的除诽谤论。
汉承秦制,汉代最初的法律可以说和秦代的没什么两样,而除诽谤令就是汉帝针对秦朝的法令做的一次修改,而效果也是惊人的,收获了一大波民心。
而除诽谤论,就是翻版的除诽谤令,在其中,扶苏融合了自己的风格,并且结合此次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再加上后世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扶苏知道,在这样一个事情上,自己不发声是不行的,不光是儒家对自己的恳求,即便是赵高这些人,也会逼着自己表态,因为只有如此,才有机会打压自己。
坑儒,扶苏原本以为只是始皇帝针对术士的一次行动。但在史记中,扶苏被太史公明确记载为是替儒生说话,才导致被贬上郡。而从简叔的口中,扶苏听到了不一样的版本,也终于解答了扶苏心中的疑惑。
御史已经缉拿了四百多人,其中大半都是术士,然而其中也有不少儒生。这些儒生已经包括了咸阳城中大半。
儒,柔也,术士也。
最早的儒因为从事丧葬行业,也被称为巫师,术士。故而,儒家称赞厚葬。甚至导致了另一个学派的诞生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正是看不惯儒生在丧礼上骗吃骗喝的行为,才愤而出走,走上了和儒家完全相反的道路。
你儒家仁爱,那我墨家便是兼爱。你儒家敬鬼神而远之,那我墨家便天志,明鬼。你儒家称赞厚葬,那我墨家便主张薄葬。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迟,儒生、术士二者逐渐分离,但此时彼此之间依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是这些联系,被御史顺藤摸瓜,才最终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也因此,在咸阳的儒生近乎被一网打尽。
淳于越十分清楚,如果这些儒生最终按照秦律处置,必定难逃一死。
在去年,他就因为反对郡县制,重提了分封制,惹得始皇帝不喜,最终在李斯的进言下,发生了焚书事件,儒家因此元气大伤。
并且,那一次始皇帝就下令严禁儒生议政,可是,儒生又怎么会不犯禁?韩非子就说过“儒以犯法”,被剥夺了参政议政权力的儒生,又怎么甘心?
一直对政治官场孜孜以求的儒生,又怎么忍得住?
第四章,始皇帝嬴政
而这一次,儒生可以说,直接撞到了嬴政的手里,天子一怒,流血漂橹,伏尸百万。这对于儒家来说,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淳于越最终不得不求助到扶苏头上。
扶苏是嬴政极为看重的皇位继承人,如果扶苏进言,那么嬴政就很有可能高抬一手,放过儒生。
淳于越这样的想法,扶苏在他一开口便已经知晓,但扶苏知道,嬴政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说动的人,如果进言,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会和史书上写的一样。
扶苏登上马车,马车缓缓朝着咸阳宫驶去,今日,正是廷议的日子。廷议,是由皇帝牵头引起话题,然后交由群臣讨论,最后皇帝裁定的制度。
作为始皇帝的长子,扶苏自然有着从旁听政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钟鼓声中,秦王宫的宫门缓缓敞开。
百官跟随李斯走进了咸阳宫,扶苏亦夹杂在其中,看着走在最前面的李斯,扶苏心中不免感慨。
如果李斯没有参与谋反,那李斯一生的功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会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家。
兼并六国,书同,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始皇帝做下的这些丰功伟绩,有很多都是李斯提出,最后在李斯主导下完成的。
可最后,李斯却在赵高的陷害之下,腰斩灭族,这个结局不可谓不凄惨!
扶苏拾阶而上,站在台阶两侧的大秦锐士,每个人手中的兵器锋锐,他们一身黑衣黑甲,眼神冷漠。
扶苏知道,这些军士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每一个人身上的伤疤都是密密麻麻,因此,他们才能最终被选拔宿卫王宫。
这是始皇帝赐予他们的荣耀!
“六国皆称秦军为虎狼之师,真是壮哉我大秦锐士!”
嬴政尚未临朝,大殿之中,武官员正在小声议论。
此时的朝堂制度和后世不同,武百官入朝之后,会各自入座。
而扶苏的位置,在李斯旁边。扶苏看到李斯一言不发的坐在那里,想去打个招呼,但旋即这个念头被按下。
现在他和李斯的关系还是太尴尬了,贸然示好,只怕会碰一鼻子灰。
当当当
编钟再次敲响。
大殿之上瞬间安静下来,气势雄壮的秦军卫队走在前面,始皇帝在秦军的护卫下出现在众人眼前。
一身华贵的黑龙袍,腰寄秦帝剑,足蹬金丝方履,头戴
在后世,这位千古一帝也不知道被泼了多少脏水,起码有大半都是儒家的功劳,可那起码秦已经亡了,始皇帝早死了!
现在六国嬴政都挨个给灭了,你丫的有几个脑袋,话里话外编排嬴政?真以为嬴政手里的刀不够狠
明白了整件事情的始末,扶苏坚定了要和儒家做切割的决心,有这么一群猪队友在身边,保不齐哪天自己就被这群人给坑了!
扶苏再度审视了一下手中的除诽谤论。
汉承秦制,汉代最初的法律可以说和秦代的没什么两样,而除诽谤令就是汉帝针对秦朝的法令做的一次修改,而效果也是惊人的,收获了一大波民心。
而除诽谤论,就是翻版的除诽谤令,在其中,扶苏融合了自己的风格,并且结合此次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再加上后世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扶苏知道,在这样一个事情上,自己不发声是不行的,不光是儒家对自己的恳求,即便是赵高这些人,也会逼着自己表态,因为只有如此,才有机会打压自己。
坑儒,扶苏原本以为只是始皇帝针对术士的一次行动。但在史记中,扶苏被太史公明确记载为是替儒生说话,才导致被贬上郡。而从简叔的口中,扶苏听到了不一样的版本,也终于解答了扶苏心中的疑惑。
御史已经缉拿了四百多人,其中大半都是术士,然而其中也有不少儒生。这些儒生已经包括了咸阳城中大半。
儒,柔也,术士也。
最早的儒因为从事丧葬行业,也被称为巫师,术士。故而,儒家称赞厚葬。甚至导致了另一个学派的诞生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正是看不惯儒生在丧礼上骗吃骗喝的行为,才愤而出走,走上了和儒家完全相反的道路。
你儒家仁爱,那我墨家便是兼爱。你儒家敬鬼神而远之,那我墨家便天志,明鬼。你儒家称赞厚葬,那我墨家便主张薄葬。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迟,儒生、术士二者逐渐分离,但此时彼此之间依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是这些联系,被御史顺藤摸瓜,才最终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也因此,在咸阳的儒生近乎被一网打尽。
淳于越十分清楚,如果这些儒生最终按照秦律处置,必定难逃一死。
在去年,他就因为反对郡县制,重提了分封制,惹得始皇帝不喜,最终在李斯的进言下,发生了焚书事件,儒家因此元气大伤。
并且,那一次始皇帝就下令严禁儒生议政,可是,儒生又怎么会不犯禁?韩非子就说过“儒以犯法”,被剥夺了参政议政权力的儒生,又怎么甘心?
一直对政治官场孜孜以求的儒生,又怎么忍得住?
第四章,始皇帝嬴政
而这一次,儒生可以说,直接撞到了嬴政的手里,天子一怒,流血漂橹,伏尸百万。这对于儒家来说,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淳于越最终不得不求助到扶苏头上。
扶苏是嬴政极为看重的皇位继承人,如果扶苏进言,那么嬴政就很有可能高抬一手,放过儒生。
淳于越这样的想法,扶苏在他一开口便已经知晓,但扶苏知道,嬴政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说动的人,如果进言,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会和史书上写的一样。
扶苏登上马车,马车缓缓朝着咸阳宫驶去,今日,正是廷议的日子。廷议,是由皇帝牵头引起话题,然后交由群臣讨论,最后皇帝裁定的制度。
作为始皇帝的长子,扶苏自然有着从旁听政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钟鼓声中,秦王宫的宫门缓缓敞开。
百官跟随李斯走进了咸阳宫,扶苏亦夹杂在其中,看着走在最前面的李斯,扶苏心中不免感慨。
如果李斯没有参与谋反,那李斯一生的功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会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家。
兼并六国,书同,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始皇帝做下的这些丰功伟绩,有很多都是李斯提出,最后在李斯主导下完成的。
可最后,李斯却在赵高的陷害之下,腰斩灭族,这个结局不可谓不凄惨!
扶苏拾阶而上,站在台阶两侧的大秦锐士,每个人手中的兵器锋锐,他们一身黑衣黑甲,眼神冷漠。
扶苏知道,这些军士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每一个人身上的伤疤都是密密麻麻,因此,他们才能最终被选拔宿卫王宫。
这是始皇帝赐予他们的荣耀!
“六国皆称秦军为虎狼之师,真是壮哉我大秦锐士!”
嬴政尚未临朝,大殿之中,武官员正在小声议论。
此时的朝堂制度和后世不同,武百官入朝之后,会各自入座。
而扶苏的位置,在李斯旁边。扶苏看到李斯一言不发的坐在那里,想去打个招呼,但旋即这个念头被按下。
现在他和李斯的关系还是太尴尬了,贸然示好,只怕会碰一鼻子灰。
当当当
编钟再次敲响。
大殿之上瞬间安静下来,气势雄壮的秦军卫队走在前面,始皇帝在秦军的护卫下出现在众人眼前。
一身华贵的黑龙袍,腰寄秦帝剑,足蹬金丝方履,头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