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末玩三国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声明:本书由新奇书网(


《回到宋末玩三国》
作者:正版王启年
内容简介:
什么?北宋末年?乱世人命如草芥,老子却两手空空。唯有周旋于各方势力,借鸡生蛋了!辽国要被灭了?大石林牙,别怕!老子来帮你,顺便挖挖墙角。金人要南下了?赵佶老儿,别慌!老子来帮你,咦!老子锄头呢?夏国?老子只玩三国,多了一个,灭了吧!不过到处挖挖墙角而已,你们竟然想群殴老子?好在老子羽翼已丰,种一回田,爆一回兵。宋国、辽国、金国,排好队,统统给老子跪下,预备唱!“就这样被你征服!”......


古人称呼采用的原则
写历史小说,人和人之间的称呼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称呼一直在变迁。各朝各代或同或异,难以一概而论。许多在古人看来很正常的称呼,在现代的我们看来就很搞笑了。稍微列举几个。
第一个,关于“哥”的称呼:
唐玄宗称呼自己父亲为“四哥”(《旧唐书》卷160)。
王安石称呼自己儿子王为“大哥”(《陔余丛考》卷37)。
宋高宗称呼养子宋孝宗为“大哥”(齐东野语,卷三)。
在现代,“哥”于“兄”接近同义,在古代,兄才是兄,哥很多时候都只是表现一种亲昵的态度。
第二个,关于“老婆”的称呼:
南宋初苗刘之变时,宋昭慈孟太后只能以伯母之尊,暂时扶立宋高宗的幼子,说:“是他官家有太子,待老婆与他管事。”【8】(P325―325)
这里老婆是老太婆的意思。
第三个,关于“丈”的称呼:
例如范纯粹是范仲淹的第四子,但排行为五,人称“范五丈”或“范龙图五丈”。(注:参见邓子勉:《宋人行第考录》第148―149页考证,中华书局,2001年。)
司马光排行十二,被呼为“司马十二丈”。【42】(P2258)
苏轼被称为“端明二丈”或“东坡二丈”。【43】(卷19、26)
“端明”是指苏轼任端明殿学士。
再举例一些奇葩官职简称:
“郑大资”,是指资政殿大学士,“王提刑”是指提点刑狱,“章提举”是指提举常平,“王提干”是指提举常平司干办公事,“王运使”是指转运使,“李检讨”是指翰林检讨,“张检详”指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
最后说一说本文采用称呼的原则。
第一,凡宋代称呼中与现代相近或者相同的,自无异议。
第二,凡宋代称呼中与现代不同,但不会有歧义,也不奇葩的,尽量采用宋代称呼。
第三,宋代称呼之中在现代人看来有歧义,或者奇葩的,特别是宋朝那些奇葩官名简称,写的人要查不少资料,看的人也是满头雾水。故此作者会尽量采用常见易懂的明清称呼。例如大家一直在吐槽的“大人”。这也是迫不得已,大家宽恕则个。

第1章 破宋为救宋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晨,大雨倾盆,十丈之外不辨人影。
如今正是春汛,又逢暴雨,白沟河内水势猛涨,平日里的小溪陡然变成大河。刚好隔开了南北对峙的两军。
南岸,十万宋军精锐在河边立营扎寨,沿着河岸一直蜿蜒十几里。
北岸,数十骑辽军远拦子正冒着大雨来回警戒巡逻,马匹踩在泥泞的土地上,一步一个趔趄。
三十里外,一座孤零零的小城-新城。城墙上,一队队披着蓑衣,带着斗笠的守军冒着大雨来回走动。
城内,逃难的老百姓冒着瓢泼大雨,携家带口的,推着简陋的家当朝四面城门涌去,却被守城的士卒阻拦在城门口,平民的哀求声同士卒的喝骂声响成一片。
县衙大堂上,黑着脸的耶律大石正眯着眼睛,冷冷的看着下面众将。一位黑粗的将领正在大声嚷嚷:“林牙,本地男丁凡十二以上,七十以下者,当悉数征发。如此可得士卒三万。”话音未落,旁边的本地将领便站出来反对,顿时又吵成了一团。
往昔风光无比的辽国,如今已经风雨飘摇。朝廷的精锐已经被金人屠杀的干干净净,辽国五京之中,上京、东京、中京、西京相继陷落,如今只留下南京一道苦苦支撑。就连天祚帝也不知所踪,只好将南京道留守耶律淳扶上帝位,名为天赐帝。面对宋人十万大军的北伐,天赐帝东拼西凑这才勉强凑齐了二千人马,交由耶律大石这个从未上过战场的白面书生率领,前来新城抵御。
地方不过八百步的小城,三尺来高的土围子,老弱病残的士卒,从未上过战场的统帅。不要说军中的将领,就连城中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这场仗输定了。
夏天的雨来得快去的也快,须臾之后,云散雨收。
城下不知何时已经来了一位翩翩少年。少年一手撑着一把硕大的黑伞,一手牵着一匹健壮的黑骡。
城上一名守军摘下斗笠,探出头来,甩了甩头上的雨水,朝着少年高声喊道:“兀那书生,快快逃命去吧!休来城中送死。”说完之后,转头与同伴调笑起来:“城外来了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