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他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相比,但刘邦在当时至少还是个亭长,而朱元璋却是从和尚、乞丐这样的社会最底层一路白手起家,击败了割据四方的群雄,最后迫使元顺帝撤出大都,统一天下的。

正因为从社会最底层一直做到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所以朱元璋的心态也很复杂。一方面,他为自己的旷世伟业深感自豪,经常向人炫耀自己从一介贫民奋斗到天下之主的传奇历程;另一方面,他在潜意识里也很以当初的卑微出身为耻,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这种极端自尊和极端自卑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就让他时时处处疑神疑鬼,做出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暴虐行为。

说到文字狱,人们一般联想到的都是清朝的雍正、乾隆等几个皇帝,实际上早在他们之前几百年的明初洪武年间,也曾经出现过轰轰烈烈的文字冤狱,而且罗织罪名的理由更加稀奇古怪。有许多官员在进献的贺表里写到“作则”两个字,这本来是很常用的词语,但朱元璋立即就联想到“作贼”,认为官员们在骂他是造反出身。除此之外,他还会从“生”联想到“僧”,从“取法”联想到“去发”,认为别人在讽刺他做过和尚;把“帝扉”当作“帝非”,把“有道”当作“有盗”,无论看到什么都觉得别人不怀好意,于是大开杀戒,许多人因此掉了脑袋。后来官员们实在没有办法,干脆请朱元璋自己写出固定格式的公文发往各地,以后大家上表的时候照样抄写,只需更换一下自己的官职姓名而已,这才算保住了大家的性命。

被朱元璋怀疑成文字狱的人很少有能逃过一劫的,有位姓张的官员却是个例外。他的贺表里出现了“天下有道”和“万寿无疆”的字样,朱元璋理所当然地理解成“天下有盗”,盛怒之下把他抓来审问。但他却说:“‘天下有道’是孔子的原话,‘万寿无疆’是《诗经》里的原文,这能算诽谤吗?”朱元璋想了半天无言以对,只好把他放掉。左右的人很惊奇,纷纷议论说:“这些年能幸免的,也就这一个了!”

不但官员们受到怀疑,皇亲国戚们要保住性命,也必须时刻小心。有一天朱元璋和郭宁妃的哥哥郭德成一起喝酒,看到他喝醉了以后摘掉帽子,头顶上只剩下几根稀稀拉拉的头发,不禁随口开了几句玩笑。没想到郭德成趁着酒醉随口说了句“就这样我还嫌多呢,哪天全都剃光了才好!”这一下正触动了朱元璋的忌讳,他立即变了脸色,不再说一句话。郭德成酒醒之后才明白过来,知道大祸临头,干脆装起疯来,把头发全部剃光,穿起了和尚的衣服,每天敲着木鱼大念佛号不止。这一招果然奏效,朱元璋也被欺骗了过去,对郭宁妃说:“看来你哥哥真是疯了,本来还以为他在说笑话呢。”后来政局动荡,许多功臣皇亲都未得善终,郭德成却安然无恙。

继承人问题

与朱元璋的多疑暴虐不同,壮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标的性格比较宽容敦厚,后来他的儿子建文帝朱允梢布坛辛怂这种性格。朱元璋觉得太子过于宽厚,希望他更严厉一些,而皇太子也经常觉得父亲过于暴虐苛刻。曾经有一个传说,说是太子向皇帝进言,请他不要杀人过多,朱元璋就把一根满是荆刺的条杖扔在地上让太子去拿。看到太子无处下手的窘状,朱元璋这才说:“我现在所作的一切,正是为你去掉这些扎手的荆刺,否则将来你怎么坐江山?”太子却不以为然,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这一下把朱元璋气得大发雷霆,顺手抄起一把椅子就朝太子扔过去,吓得太子只好逃跑。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标两人完全是不同的施政性格和治国思路。

皇帝和太子意见不合,夹在中间的大臣也跟着倒霉。有一次朱元璋要大开杀戒,皇太子复审案卷时却打算从宽处理,朱元璋就问御史袁凯究竟自己和太子谁对谁错,袁凯不好直说,只好回答说皇帝是为了执法,太子是出于仁慈。朱元璋听了大发脾气,说袁凯是在耍滑头,想要两边讨好,这一下把袁凯吓坏了,干脆也装疯扮傻起来,任凭朱元璋怎么命人折磨他也不声不响,回家后自己用铁链锁住脖子,蓬头乱发唱歌不止,做出种种疯癫的举动,骗过了朱元璋派来探察的使者,才算保住一条小命。

后来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伤心不已,让谁当继承人就成了心头的一件大事。皇太孙朱允赡昙吞小,朱元璋怕他做不稳皇位,就有些想把大位传给和自己颇为相似的四子燕王朱棣。据说有一次朱元璋出了一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朱棣和朱允衫炊裕结果朱允伤盗司洹坝甏蜓蛎一片膻”,让朱元璋很生气,而朱棣开口却是“ri照龙鳞万点金”,颇有帝王气象,朱元璋不禁喜出望外。但轻易改变继承人毕竟是件大事,他自己也犹豫不决,就去和大臣商量。大臣回答说:如果让第四个儿子当太子,那么老二老三往哪儿摆?他们的心里会服燕王吗?一句话说进了朱元璋心里,他也只能感叹说:“一切都看天意吧!”

朱元璋平时很注意对儿子们的教育,把许多儿子都培养得精明能干。后来几次大案把开国元勋宿将几乎杀光,他只好把对蒙古的防务交给了燕王等几个儿子,北边一线成了他们的封地,正是在边境的守御生涯锻炼了朱棣的能力,也培养了他的势力,从而使朱棣得以坐大,后来他能够夺取朱允傻幕饰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