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分类: txts3
从焦革家里要酒喝。这让人想起晋朝的阮籍,当他听说步兵校尉府厨房里有数百坛美酒的时候,主动请求降职担任步兵校尉,目的就是为了弄酒喝,当校尉府里面的酒都被他喝光之后,阮籍就主动辞职了。而王绩离开太乐署,则是因为焦革和他的妻子相继去世,无人送酒与他喝。他长叹:“这是老天存心不让我喝足美酒啊!”于是弃官还乡。
王绩不仅在行动上履行作为一个酒徒的义务,也在理论上为酒文化增光添彩,他著有《酒经》《酒谱》二书,总结了前人酿酒的经验,李淳风看了之后对他说:“你简直就是为酒作传的太史啊!”王绩辞官回乡之后,在自己的家乡东皋为酒圣杜康建造祠堂,把曾经供应他好酒的焦革也顺便摆在祠堂里供奉。
王绩被称为“斗酒学士”,但是他自己显然不认为自己的酒量只在区区一斗,他自号“五斗先生”,这个号除了用以标明自己的酒量之外,也是向他最崇敬的东晋隐士陶渊明致敬,因为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著有《五柳先生传》。于是王绩也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众所周知,陶渊明也酷爱杯中之物。王绩诗里曾说: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不过,王绩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偶像,不仅是因为他也爱喝酒,还因为王绩仕途上的失意使他也和陶渊明一样,走上了隐居的道路。
王绩字“无功”,是他自己起的,他自己为自己撰写墓志铭说: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
这个字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可见道家思想对其影响之深,但是王绩的思想也不独守一派,儒家、佛家思想对其也有影响,这也体现了唐代之后文人的最大特点:三教杂糅。
王绩多才多艺,除了对酿酒深有研究之外,还擅长弹琴,精于占卜算卦,独步当时。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诗歌上。
属于未来的诗歌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一共八句,每句五字,古人把每个字称为“一言”,所以这种诗叫“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经》里面的四言诗,之后又有了《楚辞》以六言为主的诗歌,汉魏、南北朝以五言诗为主,这些诗歌在音韵、词性、句法上有严格的要求。而这首《野望》,第三句和第四句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形成了严格的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也对仗,唐诗每两句称为一“联”,这种对仗的联称为“对联”,后来春节时家家门前贴的春联就由此而来;其他没有对仗的,如第一联和第四联,称为“散联”。每联末尾一个字称为“韵脚”,就是必须押韵的字,按照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诗歌,叫“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而王绩这首诗,被公认为唐代最早的五言律诗。因此,称王绩为唐诗的开山鼻祖,一点都不过分。
这首诗是傍晚时分,作者在故乡东皋眺望秋景有感而作。在官场漂泊半生之后,王绩突然发现,自己竟无所归依,也许是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也许是赏析自己的人自己又看不上。于是,在这个秋天的傍晚,落晖映照着山林,诗人静静地看着牧人们驱赶着牛羊,猎人们带着猎物回家。他们互不相识,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是,这种彻头彻尾的孤独却又让诗人感到无可言喻的悲哀。于是,在这傍晚的余晖里,他想起了不食周粟、到首阳山采薇的伯夷、叔齐兄弟。
袁行霈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道:“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的确,受齐梁宫体诗和初唐上官体的影响,初唐很多诗歌都无法摆脱浓浓的脂粉气。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写出“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之类的诗句,如上官仪的“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已丝毫看不出男儿气。而王绩的《野望》,无疑在这脂正香粉正浓的绮靡诗风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扭转了齐梁余风,唐朝终于开始有了男人写的诗歌。学者说,这首诗可以认作是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先声,如此也就是一首属于未来的诗。因此,后人认为,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来说,唐诗最伟大的一页,都是由王绩这个酒徒揭开的。
三十多岁就开始隐居生活的王绩,644年卒于家中。虽然他的诗歌在格律上还有不足,在境界上也欠壮阔,不过,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其他任务就留给后人去完成吧。多年之后,他的一个侄孙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初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个侄孙,名字叫王勃。
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
西方有句谚语:“造就一个艺术家需要三代。”这话说的其实是家学渊源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点在艺术上尤其显得突出。因此,很多天才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家庭熏陶出来的。王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少年得志?挥斥方遒
王勃,字子安,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也是唐初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勃自幼聪慧好学,《旧唐书》说他六岁就会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唐代大儒颜师古
王绩不仅在行动上履行作为一个酒徒的义务,也在理论上为酒文化增光添彩,他著有《酒经》《酒谱》二书,总结了前人酿酒的经验,李淳风看了之后对他说:“你简直就是为酒作传的太史啊!”王绩辞官回乡之后,在自己的家乡东皋为酒圣杜康建造祠堂,把曾经供应他好酒的焦革也顺便摆在祠堂里供奉。
王绩被称为“斗酒学士”,但是他自己显然不认为自己的酒量只在区区一斗,他自号“五斗先生”,这个号除了用以标明自己的酒量之外,也是向他最崇敬的东晋隐士陶渊明致敬,因为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著有《五柳先生传》。于是王绩也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众所周知,陶渊明也酷爱杯中之物。王绩诗里曾说: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不过,王绩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偶像,不仅是因为他也爱喝酒,还因为王绩仕途上的失意使他也和陶渊明一样,走上了隐居的道路。
王绩字“无功”,是他自己起的,他自己为自己撰写墓志铭说: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
这个字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可见道家思想对其影响之深,但是王绩的思想也不独守一派,儒家、佛家思想对其也有影响,这也体现了唐代之后文人的最大特点:三教杂糅。
王绩多才多艺,除了对酿酒深有研究之外,还擅长弹琴,精于占卜算卦,独步当时。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诗歌上。
属于未来的诗歌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一共八句,每句五字,古人把每个字称为“一言”,所以这种诗叫“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经》里面的四言诗,之后又有了《楚辞》以六言为主的诗歌,汉魏、南北朝以五言诗为主,这些诗歌在音韵、词性、句法上有严格的要求。而这首《野望》,第三句和第四句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形成了严格的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也对仗,唐诗每两句称为一“联”,这种对仗的联称为“对联”,后来春节时家家门前贴的春联就由此而来;其他没有对仗的,如第一联和第四联,称为“散联”。每联末尾一个字称为“韵脚”,就是必须押韵的字,按照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诗歌,叫“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而王绩这首诗,被公认为唐代最早的五言律诗。因此,称王绩为唐诗的开山鼻祖,一点都不过分。
这首诗是傍晚时分,作者在故乡东皋眺望秋景有感而作。在官场漂泊半生之后,王绩突然发现,自己竟无所归依,也许是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也许是赏析自己的人自己又看不上。于是,在这个秋天的傍晚,落晖映照着山林,诗人静静地看着牧人们驱赶着牛羊,猎人们带着猎物回家。他们互不相识,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是,这种彻头彻尾的孤独却又让诗人感到无可言喻的悲哀。于是,在这傍晚的余晖里,他想起了不食周粟、到首阳山采薇的伯夷、叔齐兄弟。
袁行霈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道:“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的确,受齐梁宫体诗和初唐上官体的影响,初唐很多诗歌都无法摆脱浓浓的脂粉气。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写出“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之类的诗句,如上官仪的“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已丝毫看不出男儿气。而王绩的《野望》,无疑在这脂正香粉正浓的绮靡诗风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扭转了齐梁余风,唐朝终于开始有了男人写的诗歌。学者说,这首诗可以认作是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先声,如此也就是一首属于未来的诗。因此,后人认为,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来说,唐诗最伟大的一页,都是由王绩这个酒徒揭开的。
三十多岁就开始隐居生活的王绩,644年卒于家中。虽然他的诗歌在格律上还有不足,在境界上也欠壮阔,不过,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其他任务就留给后人去完成吧。多年之后,他的一个侄孙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初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个侄孙,名字叫王勃。
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
西方有句谚语:“造就一个艺术家需要三代。”这话说的其实是家学渊源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点在艺术上尤其显得突出。因此,很多天才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家庭熏陶出来的。王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少年得志?挥斥方遒
王勃,字子安,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也是唐初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勃自幼聪慧好学,《旧唐书》说他六岁就会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唐代大儒颜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