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3:康熙大帝》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大清风云3:康熙大帝
作者:鹿鼎公子
内容简介
康熙治国和外交不外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所以他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荡平准噶尔,击退沙俄侵略在整个清朝,帝王之术在康熙手中达到顶峰。 作为一个皇帝,康熙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他身上有着太多的悲剧。最后直到康熙逝世,都没有确立继承人。这对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来说,确实是一个大悲剧,然而人无完人,我们又怎么能苛求康熙呢?

总序
清史洋洋洒洒近三百年,三百年间怪事、奇事、惨事、恨事迭出,三百年年年都精彩,年年都有挥之不去的喜怒爱恨。整个清朝三百年,几乎囊括了人性中一切的极端面,三百年,道不尽的风云爱恨。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骑兵,建立了后金,身后留下了无数的尸体,最终倒在宁远城下,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袁崇焕手中,就此郁郁而终,这是上天对一个暴力征服者的最大讽刺。随后,努尔哈赤诸子开始斗智斗勇,最后皇太极靠谋略成为老大。
皇太极穷其一生精力都在与明朝对抗,不幸暴毙后,大清国的统治陷入危机之中,多尔衮与豪格之争最终便宜了顺治。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后,成为皇父摄政王,将全国军政大权操于一手,顺治完全被架空。此时,孝庄和顺治母子随时都有性命危险,危难关头,孝庄舍身保大清,稳住多尔衮,终于使大清逃过这一劫。
顺治是个痴情天子,亲政后喜欢跟母亲孝庄闹不愉快,结果自己和董鄂妃双双去世。康熙继位时才八岁,不过这是个早熟的孩子,也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很早就懂得帝王之术。在别人还是懵懂少年时,他就已经像个猎人一样盯紧了鳌拜,除掉鳌拜之后,康熙开始了自己雄才大略的一生。
康熙治国和外交不外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所以他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荡平准噶尔,击退沙俄侵略……在整个清朝,帝王之术在康熙手中达到顶峰。
然而,康熙也有缺点,他的法度不够严明,治国主要是依靠儒术和道术。雍正虽然上位不明不白,但当皇帝后弥补了康熙的缺点,雍正在治国理念上最大限度地奉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乾隆是个自作聪明的皇帝,他继位后,废除雍正的依法治国思路,重新走康熙的路子。但乾隆并不懂康熙真正的治国精髓,结果变成了外用儒术、内用权术,所以清朝在乾隆时期开始走向衰落。
自乾隆后期,动乱纷起,尤其是白莲教叛乱几乎烧遍整个中国。到了嘉庆手中,国家元气已大伤,嘉庆虽然是个仁君,可惜终究没有先祖那份雄才。他虽然减缓了国家的衰颓,但始终没能重振大清的雄风。到了道光手中,国家就更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英国人欺负得够呛,国内的动乱更是风起云涌。
咸丰就更悲剧了,太平天国和天地会起义,全国天翻地覆。更糟的是八国联军来了,他连个京城都保不住,年仅三十岁便郁郁而去。咸丰死后,朝政大权掌握在“龙夫人”慈禧手中,国家每况愈下,虽然中途出现过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可惜终究是昙花一现。
清末虽然出现了江忠源、曾国藩、左宗棠、袁世凯这样的中兴名臣,但亡局已定,神仙也不能力挽狂澜。最终,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千古帝王,悠悠万事,功过自有百姓言,清朝这些事儿,就交给读者去慢慢品味吧!

序言
提起康熙,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罕有的圣王。不过说真的,康熙确实是清朝最出色的一个帝王,他的一生,守成固然不是问题,开疆拓土更是奠定了大清辽阔的版图。
康熙小时候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孩子,孜孜不倦地学习儒家的经典。在骑射方面,康熙的成绩也非常不错。在政治上,康熙就更早熟了,十四岁便用计擒拿鳌拜,铲除了心腹大患。
在二十岁的时候,康熙做出了一个危险的决定:撤藩。这个决定引发了八年动乱,虽然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也差一点让大清国走向灭亡。事后,康熙也认识到这个决策过于冲动鲁莽,因此在治国方面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
康熙是一个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皇帝,随着执政经验的积累,治国和用人才能逐渐臻于化境。施琅原是台湾郑芝龙手下的一员海军大将,后来与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发生矛盾,郑成功杀了他父亲,他不得已投降清朝。投降清朝后,施琅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收复台湾时,康熙想到了这个人,冒险一用,施琅果然不负所望,没有费多大力气就收复了台湾。
后来,俄罗斯人不识趣,侵犯清朝边境。康熙恩威并施,既击败外敌的侵略,又没有将军事行动升级为侵略行为,打得俄罗斯人心服口服,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换来了边境一百多年的和平。在康熙的对外手腕中,明眼人能感觉到其中的黄老之术,不卑不亢,刚柔并济,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动武,总是先示人以仁义,人不知好歹,最后才以武力取胜。
康熙对付草原枭雄噶尔丹就更加精彩了,他对噶尔丹的政策是欲擒故纵,让噶尔丹自己走向不仁不义的不归路。最后,康熙力排众议,三次亲征,终于击垮噶尔丹。噶尔丹被击垮后,西北一带的各方势力都臣服在清政府的威权下。
西藏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