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魔术师》
分类: txts3
北洋政府好像派中国的魔术师参加过万国魔术大会,但成绩如何,却没有资料显示,似乎被人为删去了。
我疑惑不解:“难道说那个观众变的魔术,是万国魔术大会获奖的魔术?”
Robert和罗真都认为可能性极大,节目现场的火球魔术已经超出了他们认知的范围,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观众甲既然把铜牌给了我,很有可能会再与我联系。
Robert和罗真把铜牌还给了我,让我好好保留,我们互相留了联系的方法,略有遗憾地各自离去。
可是以后的一个多月里,观众甲并没有和我联系。
Robert和罗真数次打电话来询问,我都表示遗憾,如实地告诉他们,至今仍没有观众甲的消息。Robert和罗真也告诉我,他们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关系,但都查不到观众甲是谁,来自哪里,姓甚名谁。Robert告诉我电视台的情况,导演强烈要求播出,但电视台的领导认为不行,所以那段观众甲的魔术表演被剪掉了。
我们都以为,这件事情可能就这样结束了。
可事情的转机很快出现,一个周六的下午,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国外寄来的UPS特快包裹,奇怪的是,没有寄件人。
打开这个包裹,里面是一叠厚厚的信纸,上面用钢笔写满了中文,字体工整,一丝不苟。在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道谁还这么复古,用钢笔写这么厚厚一叠?
但我丝毫不敢马虎,马上走进书房,耐心地阅读起来。
这是一封非常非常长的手写信,开头写着:
亲爱的张先生:
你好,我也姓张,很高兴你能看到我这封信。我现在伦敦。我的中文书写不是很好,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写完这封信。所以,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应该距离你看到铜牌已经快两个月了。
你一定已经看到了铜牌,相信你和其他魔术师商量过,了解到它是万国魔术大会的铜牌。我给你写这封信,是因为我了解到,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也是一个低调的作家,甚至你和我还有血缘的关系。
我作为一个中国魔术师的后代,有必要用亲笔书写的方式,告诉你一个关于中国魔术师的故事。这是我爷爷的遗愿,他要求他的子孙,只有在中国全民魔术热的时候,才能讲出这个故事。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现在是全民魔术热,使我能够有机会亲笔写出这个故事。
可是我不擅长写故事,文笔也不好,希望你能够按照我所写的事情,帮我整理出一部文学作品,并找个真心地喜欢魔术的出版社,出版发行。版权是你的,我的使命就是告诉你这个故事。
张先生,在你没有读完这个故事,没有写成一部文学作品之前,请你不要和任何人提起此事,我信任你!如果你做不到,请烧掉这封信。
好了,废话我不多写了,故事正式开始。
……
……
第一章 奇人初现 第一节
民国时期,1926年的一个秋天,北平市天桥。
秋高气爽,正是出外游玩的好日子,又奉黄道吉日适宜出行,中午时分天桥一带更是热闹非凡。
掼跤的,变戏法的,盘杠子的,踩高跷的,耍刀叉的,抖空竹的,踢毽子的,耍花坛的,耍中幡的,拉洋片的,耍猴的,举大鼎的,碎大石的,变戏法的,卖大力丸的,算卦占卜的,写字作画的,说相声的,做小买卖的,卖苦力的,教书识字的,混吃等死的,游手好闲的,小媳妇,大闺女,流氓地痞,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在天桥一带扎堆,市井百态。为博得围观人群的一声喝彩与几颗铜板,艺人们个个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天桥是一个“擂台”,没能耐甭想在这儿混饭吃。
人群摩肩接踵,穿梭不停。
天桥一带最大的一间茶馆,叫做旺风楼,乃是一间杂耍馆。宾客进进出出,络绎不绝,伙计卖足了力气吆喝,跑前跑后的迎客,显得生意极好。这也不奇怪,旺风楼地段好,排场大,装修气派,戏台子宽,台下能容纳近千号人就座,二楼、三楼的雅间还有数十,更重要的是,旺风楼每隔一个时辰,都会鸣锣开戏,奉上一台十足精彩的杂耍,吹拉弹唱,曲艺杂耍,魔术戏法,一天六场演出,都不带节目重样的。而且演出的人也不简单,都是京津二地能够叫得上号的名角红人!有句旺风楼自卖自夸的说话,叫做“要看天桥景,不去旺风楼,只当没来过”。这么说的人多了,旺风楼还真成了天桥一道必去的景致,北平本地人中,凡是兜里有两个闲钱来天桥闲逛看把戏的,要是从来没进过旺风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天桥。
正午时分,正是天桥一带最热闹的时候,旺风楼外人群一阵喧哗,渐渐聚拢。只见七八个旺风楼的伙计,在大门一侧的空地上搭起的一个木台上面,摆了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摆着一大一小两个铜碗,铜碗间的桌上摆着五颗核桃。有伙计扯出了旗帜,上写着:原样做到本店八仙取果戏法之人,奖大洋五十。
旺风楼的伙计吆喝着:“各位父老乡亲,没看过的,赶快进店去看咧!有看过的,大胆地来试试咧!只要能原样做到,奖大洋五十咧!”
围观的人群中,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闭目沉思,有的跃跃欲试。站在最前面的几个人,一看气质打扮,就知道也是天桥一带街头变戏法、玩杂耍的,看来他们早就在此等候多时了。
人群中确实有还没有见过所谓八仙取果戏法的游客,见了纳闷,便问身边人道:“大兄弟,请问一句,这是啥意思啊?什
我疑惑不解:“难道说那个观众变的魔术,是万国魔术大会获奖的魔术?”
Robert和罗真都认为可能性极大,节目现场的火球魔术已经超出了他们认知的范围,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观众甲既然把铜牌给了我,很有可能会再与我联系。
Robert和罗真把铜牌还给了我,让我好好保留,我们互相留了联系的方法,略有遗憾地各自离去。
可是以后的一个多月里,观众甲并没有和我联系。
Robert和罗真数次打电话来询问,我都表示遗憾,如实地告诉他们,至今仍没有观众甲的消息。Robert和罗真也告诉我,他们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关系,但都查不到观众甲是谁,来自哪里,姓甚名谁。Robert告诉我电视台的情况,导演强烈要求播出,但电视台的领导认为不行,所以那段观众甲的魔术表演被剪掉了。
我们都以为,这件事情可能就这样结束了。
可事情的转机很快出现,一个周六的下午,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国外寄来的UPS特快包裹,奇怪的是,没有寄件人。
打开这个包裹,里面是一叠厚厚的信纸,上面用钢笔写满了中文,字体工整,一丝不苟。在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道谁还这么复古,用钢笔写这么厚厚一叠?
但我丝毫不敢马虎,马上走进书房,耐心地阅读起来。
这是一封非常非常长的手写信,开头写着:
亲爱的张先生:
你好,我也姓张,很高兴你能看到我这封信。我现在伦敦。我的中文书写不是很好,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写完这封信。所以,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应该距离你看到铜牌已经快两个月了。
你一定已经看到了铜牌,相信你和其他魔术师商量过,了解到它是万国魔术大会的铜牌。我给你写这封信,是因为我了解到,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也是一个低调的作家,甚至你和我还有血缘的关系。
我作为一个中国魔术师的后代,有必要用亲笔书写的方式,告诉你一个关于中国魔术师的故事。这是我爷爷的遗愿,他要求他的子孙,只有在中国全民魔术热的时候,才能讲出这个故事。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现在是全民魔术热,使我能够有机会亲笔写出这个故事。
可是我不擅长写故事,文笔也不好,希望你能够按照我所写的事情,帮我整理出一部文学作品,并找个真心地喜欢魔术的出版社,出版发行。版权是你的,我的使命就是告诉你这个故事。
张先生,在你没有读完这个故事,没有写成一部文学作品之前,请你不要和任何人提起此事,我信任你!如果你做不到,请烧掉这封信。
好了,废话我不多写了,故事正式开始。
……
……
第一章 奇人初现 第一节
民国时期,1926年的一个秋天,北平市天桥。
秋高气爽,正是出外游玩的好日子,又奉黄道吉日适宜出行,中午时分天桥一带更是热闹非凡。
掼跤的,变戏法的,盘杠子的,踩高跷的,耍刀叉的,抖空竹的,踢毽子的,耍花坛的,耍中幡的,拉洋片的,耍猴的,举大鼎的,碎大石的,变戏法的,卖大力丸的,算卦占卜的,写字作画的,说相声的,做小买卖的,卖苦力的,教书识字的,混吃等死的,游手好闲的,小媳妇,大闺女,流氓地痞,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在天桥一带扎堆,市井百态。为博得围观人群的一声喝彩与几颗铜板,艺人们个个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天桥是一个“擂台”,没能耐甭想在这儿混饭吃。
人群摩肩接踵,穿梭不停。
天桥一带最大的一间茶馆,叫做旺风楼,乃是一间杂耍馆。宾客进进出出,络绎不绝,伙计卖足了力气吆喝,跑前跑后的迎客,显得生意极好。这也不奇怪,旺风楼地段好,排场大,装修气派,戏台子宽,台下能容纳近千号人就座,二楼、三楼的雅间还有数十,更重要的是,旺风楼每隔一个时辰,都会鸣锣开戏,奉上一台十足精彩的杂耍,吹拉弹唱,曲艺杂耍,魔术戏法,一天六场演出,都不带节目重样的。而且演出的人也不简单,都是京津二地能够叫得上号的名角红人!有句旺风楼自卖自夸的说话,叫做“要看天桥景,不去旺风楼,只当没来过”。这么说的人多了,旺风楼还真成了天桥一道必去的景致,北平本地人中,凡是兜里有两个闲钱来天桥闲逛看把戏的,要是从来没进过旺风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天桥。
正午时分,正是天桥一带最热闹的时候,旺风楼外人群一阵喧哗,渐渐聚拢。只见七八个旺风楼的伙计,在大门一侧的空地上搭起的一个木台上面,摆了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摆着一大一小两个铜碗,铜碗间的桌上摆着五颗核桃。有伙计扯出了旗帜,上写着:原样做到本店八仙取果戏法之人,奖大洋五十。
旺风楼的伙计吆喝着:“各位父老乡亲,没看过的,赶快进店去看咧!有看过的,大胆地来试试咧!只要能原样做到,奖大洋五十咧!”
围观的人群中,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闭目沉思,有的跃跃欲试。站在最前面的几个人,一看气质打扮,就知道也是天桥一带街头变戏法、玩杂耍的,看来他们早就在此等候多时了。
人群中确实有还没有见过所谓八仙取果戏法的游客,见了纳闷,便问身边人道:“大兄弟,请问一句,这是啥意思啊?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