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炸掉月球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高科技工业,机械工业等等。

了解越多,杨永诚的脸色越是不可思议,他脑海里的资料几乎都是这种格式,每一处末尾都有着“维兰德工业”的标志,但根据他在网上了解的,维兰德工业并没有那么多超前的科技。

很显然,它不是现在的维兰德工业能拥有的,它源自未来。

粗略浏览后,杨永诚倒是发现这家企业制定目标的前瞻性,无论是对快速成形技术的预测,智能机器的探索,或者是纳米机器在生物学上的运用,都是准确的,或许在未来它们就实现了。

那线索再度指向“炸月”的信息,岂不是说它在未来是有必要的?

“这不好玩。”杨永诚摇摇头,他是不会轻易相信的――除非有铁证。但目前他最需要的是混下去。

他的目光停留在那个标志上:“也许我能和它们做点生意。”

……

杨永诚在纽约停留了两天,特地去收集维兰德集团的资料,这家企业也重视宣传工作,通过网络和报纸上的信息,得知它们在军工业以及高科技工业领域的实力,非常强大,资本也很雄厚。

但他还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知更多。

一天后,他去租车公司租赁一辆suv,目的地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一是自驾旅行,另一个是参观mit。在工程学方面,比帝国理工出色的不多,西海岸的斯坦福和加州理工也算,不过距离太远。

在纽约停留并没有机会,他想四处去看看。

杨永诚驾车离开纽约,路上车速渐快,还超了一辆警车。

在美国高速驾车是很平常的事情,杨永诚没有纽约或者其他州的驾照,但对于热门旅游区域来说,美国警察默认许多国家的驾照,或英文翻译的驾照公证件(比如中国),也能够在大城市畅通无阻。

他跟着导航仪的指示一路往前,纽约距离波士顿三百来公里,开车半天的功夫,特别是离开大都会后,东海岸特点立即呈现出来,交通发达,路况好,走大道很少遇到塞车,行车也维持着高速。

他把车速提到75英里/小时,已经超过道路限速65的标准,但没关系,周围的车辆都一样都这么快,甚至还有疯狂的小货车以更高的速度超他车。当地的驾驶风格比较粗犷,警察一般也不管。

杨永诚知道秘诀:“群体效应”,即当一堆车都开快速的时候,只要不是超速太离谱,警察不会管,反而是一堆车快,而唯独你慢吞吞的挡路时,警察有可能会拦下你,检查驾照和保险单。

所以他可以放心的跟着飙一段,车内再放些美国流行的hip-hop音乐,吹着口扫朝目的地赶去。

……

当天正午,杨永诚抵达波士顿。

市区里找了家停车位宽裕的酒店,选了条件舒适的房间,一天150美元,他身上的预算只有八千欧元,换算过来就大概是一万美元左右,不过现在欧元兑美元浮动比较大,事情很难说。

酒店放下东西后,他继续在网络上收集有关维兰德集团的资料。了解在逐渐加深,该集团旗下有银行、工业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世界五百强,涉猎的领域很广,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集团不缺钱,对研究投入也非常豪爽,如果他能够在里面任职,或者倒卖技术给它们,从巨人身上扣钱……问题是该从哪里开始,目前维兰德集团需要哪方面的技术?

再受制于自身的资金问题,他没有条件搞实验或者技术研发,就限制了他能发挥的空间,也将更多的集中在纯知识领域,但工业企业显然更需要拿得**面的成果,比如技术专利之类的。

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

杨永诚暂时想不出来,他现在没有基础,也缺少资金,拿不出看家本领,别人就不会相信他的能力。思前想后,他决定先掌握基础,mit和哈佛都是知名学府,他能找到很多专业资料。

第004章一个机会

转眼间,已经是十天后。

这期间他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频繁来往于酒店和mit校园,只是对如何利用脑袋里的科技和维兰德集团打交道,仍无眉目。但这一趟很值得,在他所学的领域上,无数难题都迎刃而解。

杨永诚可以说是个怀有学术进取心的人,他迷恋那些天马行空的科技,渴望实现它,即使是身无分文也能开心,这可能是一名优秀科学家该具备的优点,但现实很残酷,没有资金根本混不下去。

目前他已经花掉所有资金的一半,后面若是再想不出推销自我的方法,他恐怕只能乖乖的举白旗,回去当一名落魄贵族……苦恼的抓了抓头发,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现在半毛钱都找不到。

正望着书本出神时,身旁走来一名华裔学生,也许是身处图书馆的缘故,他说话声音很轻:“杨!”

杨永诚抬头:“嘿,下午好。”

“出去谈谈?”

“当然。”杨永诚把书还回去,跟对方离开图书馆。

“你上次跟我说的打印机结构,我已经做出来了,漂亮!三电机组合,仅一块主板控制三组喷头,效率直线提升……”走到外面的李晨就滔滔不绝的讲起来,对杨永诚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

这段日子杨永诚都在图书馆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彼此认识,李晨在mit攻读硕士,对未来很有见地,他们志趣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