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
分类: txts3
样,停顿了片刻,才开口说话。他的声音既不低沉,也不高亢,入耳十分舒服。
“我觉得温和稳重、待人善良的性格像我的太太。”
模拟题集里是有示范答案的,良多却并没有照搬,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做了解答。不过,他参考了猜题集里的答题提示——“少彰显自我,多赞美伴侣,可以提高面试官的好感度。”
绿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您认为庆多小朋友的缺点是什么?”
校长问道,视线落在良多的身上。只要没有点名让母亲回答,提问基本上都是对父亲的。
“缺点也在这里了。性格有点温暾,输了也没太多不甘心。作为父亲,这点我感觉还是要有些改变才行。”
良多的回答很流畅,没有丝毫迟疑。教务主任和校长频频点头,不断地提问。教务主任的视线一直没往下看,只在手边的笔记本上写了些什么。
良多稳如泰山地直视着前方。绿用眼角的余光不时地瞥一眼他的侧脸。
模拟题集里写过,无论是问到长处还是短处,“重要的是根据学校的教育方针来作答”。良多的回答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针——“培养积极上进的孩子”。
绿彻底放心了,那种踏踏实实的安心感,就像是搭上了挪亚方舟。
教务主任和校长交换了一下眼神,各自点点头。
这是个好兆头。
校长向庆多问道:
“庆多小朋友,请说出两个你最喜欢的季节。”
“夏天和冬天。”
庆多的回答没有丝毫迟疑。面试预演时就有完全一样的问题。
“今年夏天去哪里了吗?”
庆多有一瞬间露出迷茫的神情。绿心想这明明是练习过的问题,是忘记答案了吗。下一秒,庆多开口回答道:
“……夏天,跟爸爸一起去露营了,还放了风筝。”
听到这回答,良多的脸上露出笑容。
“爸爸放风筝厉害吗?”
回答校长的问题时,庆多一脸骄傲。
“可厉害了!”
良多笑容满面,点了点头。
其他就是问些在家有没有帮忙做家务,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诸如此类。都是预演的时候练习了无数遍的问题,庆多回答起来也毫不含糊。
面试后大家转移“战场”去了体育馆,目的是让孩子独立活动。这就是考试中备受重视的行动观察环节了。
活动内容是把塑料袋随意加工成自己构思的形状,吹得鼓鼓囊囊的,再用折纸装饰,做出一个“活物”来。
五十个孩子被分成每五人一组,在体育馆开始活动。父母是不允许旁观的。
不过,光听说是用塑料袋做个“活物”,绿便猜到了内容,必定是准备的剪刀和胶棒不够人头份。这不过是第一次进应试补习学校时,庆多体验过的行动观察课题的升级版罢了。
补习学校已经完美地传授了应对行动观察的秘诀。孩子要提出一套方案来解决,相互调配不够的剪刀和胶棒,使用剪刀之类的危险物品时要小心,刀尖是万万不能朝向人的,不光自己要留意,看到其他孩子搞出什么危险动作来也要记着提醒,等等。
应当没什么可忧心的,不就是为此才去补习学校折腾了那么长时间。
绿跟其他送孩子上补习学校的妈妈始终合不来,并不是因为哪些具体的言行举止,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估摸着是因为所谓的出身吧。绿是在农村一个极其平凡的家庭长大的,她对此已很知足。然而扎堆上补习学校的其他妈妈——不能说全部吧——却与她有天壤之别。
面试结束后,五十个孩子的父母在学校宽敞的大厅等候。考试为期两天。第一天考试是五十人一场,考了十场。这已是第二天。能通过的不过一百人左右,也就是十里挑一。放眼全国,这种通过率的小学也屈指可数,是真正的高门槛学校了。
良多正透过窗玻璃眺望着校园。虽说位置在市中心,这校园倒是宽敞得很。
“变样了吗?”
看着良多的背影,绿问了一句。她就坐在良多正后方的沙发上。由于面试过于紧张,绿有些疲惫。
“毕竟也过了三十多年了嘛。”
良多微微把脸转向绿,回答道。他曾经也是这所小学的学生。绿想着,那是自己出生前的事了。她今年才二十九岁。
“不过……”
良多颇有点嘲讽地用下巴点了点校园,回过头来。
“那时操场可没这样的照明设施。看来学校也赚了不少钱吧?”
绿慌忙地责备良多。
“少说两句……”
绿紧张地环视了一下四周,谁知道哪儿站着学校的人。
良多冷笑了一下,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
好不容易才挤出点时间过来,能早一分钟回去也是好的。
刚看完时间,大厅就响起了孩子们的说话声和脚步声。
老师领着孩子们走了过来。终于能从考试中解放出来,一看到父母,孩子们顿时一齐撒开腿,朝着父母的怀抱飞奔而去。
“在座的各位家长,今天的考试到此结束。请大家回程一路小心。”
领路的女老师行了一礼。
“今天谢谢您了。”
仿佛接收到了某种指令,近百人的家长们齐刷刷地低头致谢。
领路老师的身影消失的同时,大厅顿时热闹起来。
“开心吗?”
绿抱紧庆多问道。
“嗯。”
庆多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回答道。绿真切地感受到上补习学校的成效。正因为花了许多时间,在庆多的小身体里培养出了这种能力,才没有让他承受巨大的负担。虽说也有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但总算能给自己一个交代:送去补习还是对的。
“庆多。”
良多叫住庆多。
“没有跟爸爸去过露营吧?”
“嗯。”
庆多依旧满脸天真无邪地回答
“我觉得温和稳重、待人善良的性格像我的太太。”
模拟题集里是有示范答案的,良多却并没有照搬,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做了解答。不过,他参考了猜题集里的答题提示——“少彰显自我,多赞美伴侣,可以提高面试官的好感度。”
绿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您认为庆多小朋友的缺点是什么?”
校长问道,视线落在良多的身上。只要没有点名让母亲回答,提问基本上都是对父亲的。
“缺点也在这里了。性格有点温暾,输了也没太多不甘心。作为父亲,这点我感觉还是要有些改变才行。”
良多的回答很流畅,没有丝毫迟疑。教务主任和校长频频点头,不断地提问。教务主任的视线一直没往下看,只在手边的笔记本上写了些什么。
良多稳如泰山地直视着前方。绿用眼角的余光不时地瞥一眼他的侧脸。
模拟题集里写过,无论是问到长处还是短处,“重要的是根据学校的教育方针来作答”。良多的回答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针——“培养积极上进的孩子”。
绿彻底放心了,那种踏踏实实的安心感,就像是搭上了挪亚方舟。
教务主任和校长交换了一下眼神,各自点点头。
这是个好兆头。
校长向庆多问道:
“庆多小朋友,请说出两个你最喜欢的季节。”
“夏天和冬天。”
庆多的回答没有丝毫迟疑。面试预演时就有完全一样的问题。
“今年夏天去哪里了吗?”
庆多有一瞬间露出迷茫的神情。绿心想这明明是练习过的问题,是忘记答案了吗。下一秒,庆多开口回答道:
“……夏天,跟爸爸一起去露营了,还放了风筝。”
听到这回答,良多的脸上露出笑容。
“爸爸放风筝厉害吗?”
回答校长的问题时,庆多一脸骄傲。
“可厉害了!”
良多笑容满面,点了点头。
其他就是问些在家有没有帮忙做家务,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诸如此类。都是预演的时候练习了无数遍的问题,庆多回答起来也毫不含糊。
面试后大家转移“战场”去了体育馆,目的是让孩子独立活动。这就是考试中备受重视的行动观察环节了。
活动内容是把塑料袋随意加工成自己构思的形状,吹得鼓鼓囊囊的,再用折纸装饰,做出一个“活物”来。
五十个孩子被分成每五人一组,在体育馆开始活动。父母是不允许旁观的。
不过,光听说是用塑料袋做个“活物”,绿便猜到了内容,必定是准备的剪刀和胶棒不够人头份。这不过是第一次进应试补习学校时,庆多体验过的行动观察课题的升级版罢了。
补习学校已经完美地传授了应对行动观察的秘诀。孩子要提出一套方案来解决,相互调配不够的剪刀和胶棒,使用剪刀之类的危险物品时要小心,刀尖是万万不能朝向人的,不光自己要留意,看到其他孩子搞出什么危险动作来也要记着提醒,等等。
应当没什么可忧心的,不就是为此才去补习学校折腾了那么长时间。
绿跟其他送孩子上补习学校的妈妈始终合不来,并不是因为哪些具体的言行举止,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估摸着是因为所谓的出身吧。绿是在农村一个极其平凡的家庭长大的,她对此已很知足。然而扎堆上补习学校的其他妈妈——不能说全部吧——却与她有天壤之别。
面试结束后,五十个孩子的父母在学校宽敞的大厅等候。考试为期两天。第一天考试是五十人一场,考了十场。这已是第二天。能通过的不过一百人左右,也就是十里挑一。放眼全国,这种通过率的小学也屈指可数,是真正的高门槛学校了。
良多正透过窗玻璃眺望着校园。虽说位置在市中心,这校园倒是宽敞得很。
“变样了吗?”
看着良多的背影,绿问了一句。她就坐在良多正后方的沙发上。由于面试过于紧张,绿有些疲惫。
“毕竟也过了三十多年了嘛。”
良多微微把脸转向绿,回答道。他曾经也是这所小学的学生。绿想着,那是自己出生前的事了。她今年才二十九岁。
“不过……”
良多颇有点嘲讽地用下巴点了点校园,回过头来。
“那时操场可没这样的照明设施。看来学校也赚了不少钱吧?”
绿慌忙地责备良多。
“少说两句……”
绿紧张地环视了一下四周,谁知道哪儿站着学校的人。
良多冷笑了一下,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
好不容易才挤出点时间过来,能早一分钟回去也是好的。
刚看完时间,大厅就响起了孩子们的说话声和脚步声。
老师领着孩子们走了过来。终于能从考试中解放出来,一看到父母,孩子们顿时一齐撒开腿,朝着父母的怀抱飞奔而去。
“在座的各位家长,今天的考试到此结束。请大家回程一路小心。”
领路的女老师行了一礼。
“今天谢谢您了。”
仿佛接收到了某种指令,近百人的家长们齐刷刷地低头致谢。
领路老师的身影消失的同时,大厅顿时热闹起来。
“开心吗?”
绿抱紧庆多问道。
“嗯。”
庆多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回答道。绿真切地感受到上补习学校的成效。正因为花了许多时间,在庆多的小身体里培养出了这种能力,才没有让他承受巨大的负担。虽说也有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但总算能给自己一个交代:送去补习还是对的。
“庆多。”
良多叫住庆多。
“没有跟爸爸去过露营吧?”
“嗯。”
庆多依旧满脸天真无邪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