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趣说3:我向皇帝说真话》
分类: txts3
                    啊?
  
——果然不大一样。《资治通鉴》里只是截取了一个躯干,《全唐文》里却有头还有尾。这尾巴尤其重要,在唐太宗说完那句掷地有声的“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点日,何损于明”之后,跟着还有一句:“今卿等皆欲致以极刑,意所不忍,可更详议,任流远方。”意思是说,你们大家都认为该把段志冲处以极刑,我挺不落忍的,你们再议议吧,留他一条活命,随便给他流放到什么地方去好了。
  
哦——相信《资治通鉴》呢,还是相信《全唐文》?如果是后者,那唐太宗的胸襟可就要打折扣了,而且,《资治通鉴》是不是有点儿居心叵测呢?
  
如果《全唐文》的记载可靠,那么,难道是《资治通鉴》说谎了吗?——当然没有,《资治通鉴》就段志冲事件来说,并没有编造唐太宗的诏书,只不过,或许出于某些编辑上的技术性原因而删去了这份诏书里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尾巴”罢了?
  
哎呀,再想一想,这种“无关紧要的小尾巴”难道只在这里才有吗?
开场白之二:身是菩提树,还是芭蕉树?
  
这是个很著名、很著名的故事。
  
地点是在黄梅东禅寺,第一个出场的人叫做弘忍,他是禅宗五祖。
  
他觉得自己老了,是时候选出接班人了。弘忍大师到底是得道高僧,做事很公平,对寺院里的众人说:“你们大家来写偈子吧,谁写得水平最高,谁就来接我的班。”
  
好几天过去了,可一个写偈子的人都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大家的境界都够高的,谁也不争,谁也不抢,顺天知命,无欲无求。
  
——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当时的情况,就好比岳不群要选接班人,让弟子们比武,谁能耐大,这华山派掌门的位子就是谁的。那些弟子们会你争我抢去比武吗?想来不会,因为大家肯定都明白:这位子非大师兄令狐冲莫属!
  
黄梅东禅寺里的令狐冲就是神秀。这位神秀是知识分子出身,满腹经纶,学问大得很。神秀到五十岁的时候才投到弘忍门下,学问也大,岁数也大,很受弘忍的器重,在寺院里俨然就是大师兄令狐冲。而且,神秀在寺院里还有个教授师的身份,大略相当于现代大学里的博导,修为是非常高的。
  
可神秀还有点儿不好意思,犹豫了好几天,这才趁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把偈子悄悄写在前庭的一处墙上,这就是那个极有名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大家起床,突然发现了墙上有个偈子,都围拢过来,议论纷纷:“好啊,好啊,写得真是太好了!除了博导,没人能写出这么高水平的东西!”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激动,就有这么一位和尚,冷冷地看着墙上的偈子,无动于衷。
  
——因为他不识字。
  
这和尚叫做慧能,本是岭南人。岭南人在当时人的眼里差不多就相当于原始土著。土著加文盲,那能干什么呢?当民工好了。所以说,别看都是同一座寺院里的和尚,神秀就是大城市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寺院里的博导,受到大家的尊敬;而慧能则是偏远山区出来的民工,给派在后厨舂米,谁也不拿他当棵葱。
  
可“文盲”只说明这个人不识字,并不说明这个人比别人笨。慧能就一点儿不比别人笨,他请人给自己念了神秀的偈子,琢磨了一会儿,认为神秀没把问题说到点子上,然后自己心里也念叨了四句词,请会写字的人帮自己把偈子写在神秀偈子的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此偈一出,引出了一段大大的纷争,禅宗从此分为南北两支:神秀在北,慧能在南,各领风骚。神秀和慧能这两个偈子,在禅宗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这两偈内容高妙,各擅胜场,赢得千年来的口口相传、津津乐道。
  
——故事说到这里,呵呵,没什么新鲜的,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人恐怕不多,从没听说过这两个偈子的人也许更少。可是,别急,往下就有新鲜东西了。
  
神秀和慧能的偈子传唱千年,人人叫好,谁也没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问题——说来还是陈寅恪眼尖,越看越觉得不对。陈老师捋胳膊、挽袖子,找来了敦煌写本,要说到做到了。
  
为什么要找敦煌本呢?因为敦煌本比较接近原始状态,而这两偈流传太久,你抄我抄的已经变了不少样子,比如说,慧能那一偈的第三句我在上边写的是“佛性常清净”,这就是依据敦煌本来的,而通行版本则是“本来无一物”,五个字是字字不同。
  
好了,接着往下说。慧能其实写了两个偈子,另外一个是: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这一偈和上一偈意思是一样的,不过抄写的时候出了笔误,头两句里的“心”和“身”应该对调一下才是。陈老师说,古往今来这么多人诵读这两人的偈子,好像谁都没注意到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喻不恰当;第二个问题是:意义不完备。
  
——完了,就这么四句话二十个
                
                
                
                    ——果然不大一样。《资治通鉴》里只是截取了一个躯干,《全唐文》里却有头还有尾。这尾巴尤其重要,在唐太宗说完那句掷地有声的“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点日,何损于明”之后,跟着还有一句:“今卿等皆欲致以极刑,意所不忍,可更详议,任流远方。”意思是说,你们大家都认为该把段志冲处以极刑,我挺不落忍的,你们再议议吧,留他一条活命,随便给他流放到什么地方去好了。
哦——相信《资治通鉴》呢,还是相信《全唐文》?如果是后者,那唐太宗的胸襟可就要打折扣了,而且,《资治通鉴》是不是有点儿居心叵测呢?
如果《全唐文》的记载可靠,那么,难道是《资治通鉴》说谎了吗?——当然没有,《资治通鉴》就段志冲事件来说,并没有编造唐太宗的诏书,只不过,或许出于某些编辑上的技术性原因而删去了这份诏书里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尾巴”罢了?
哎呀,再想一想,这种“无关紧要的小尾巴”难道只在这里才有吗?
开场白之二:身是菩提树,还是芭蕉树?
这是个很著名、很著名的故事。
地点是在黄梅东禅寺,第一个出场的人叫做弘忍,他是禅宗五祖。
他觉得自己老了,是时候选出接班人了。弘忍大师到底是得道高僧,做事很公平,对寺院里的众人说:“你们大家来写偈子吧,谁写得水平最高,谁就来接我的班。”
好几天过去了,可一个写偈子的人都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大家的境界都够高的,谁也不争,谁也不抢,顺天知命,无欲无求。
——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当时的情况,就好比岳不群要选接班人,让弟子们比武,谁能耐大,这华山派掌门的位子就是谁的。那些弟子们会你争我抢去比武吗?想来不会,因为大家肯定都明白:这位子非大师兄令狐冲莫属!
黄梅东禅寺里的令狐冲就是神秀。这位神秀是知识分子出身,满腹经纶,学问大得很。神秀到五十岁的时候才投到弘忍门下,学问也大,岁数也大,很受弘忍的器重,在寺院里俨然就是大师兄令狐冲。而且,神秀在寺院里还有个教授师的身份,大略相当于现代大学里的博导,修为是非常高的。
可神秀还有点儿不好意思,犹豫了好几天,这才趁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把偈子悄悄写在前庭的一处墙上,这就是那个极有名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大家起床,突然发现了墙上有个偈子,都围拢过来,议论纷纷:“好啊,好啊,写得真是太好了!除了博导,没人能写出这么高水平的东西!”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激动,就有这么一位和尚,冷冷地看着墙上的偈子,无动于衷。
——因为他不识字。
这和尚叫做慧能,本是岭南人。岭南人在当时人的眼里差不多就相当于原始土著。土著加文盲,那能干什么呢?当民工好了。所以说,别看都是同一座寺院里的和尚,神秀就是大城市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寺院里的博导,受到大家的尊敬;而慧能则是偏远山区出来的民工,给派在后厨舂米,谁也不拿他当棵葱。
可“文盲”只说明这个人不识字,并不说明这个人比别人笨。慧能就一点儿不比别人笨,他请人给自己念了神秀的偈子,琢磨了一会儿,认为神秀没把问题说到点子上,然后自己心里也念叨了四句词,请会写字的人帮自己把偈子写在神秀偈子的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此偈一出,引出了一段大大的纷争,禅宗从此分为南北两支:神秀在北,慧能在南,各领风骚。神秀和慧能这两个偈子,在禅宗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这两偈内容高妙,各擅胜场,赢得千年来的口口相传、津津乐道。
——故事说到这里,呵呵,没什么新鲜的,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人恐怕不多,从没听说过这两个偈子的人也许更少。可是,别急,往下就有新鲜东西了。
神秀和慧能的偈子传唱千年,人人叫好,谁也没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问题——说来还是陈寅恪眼尖,越看越觉得不对。陈老师捋胳膊、挽袖子,找来了敦煌写本,要说到做到了。
为什么要找敦煌本呢?因为敦煌本比较接近原始状态,而这两偈流传太久,你抄我抄的已经变了不少样子,比如说,慧能那一偈的第三句我在上边写的是“佛性常清净”,这就是依据敦煌本来的,而通行版本则是“本来无一物”,五个字是字字不同。
好了,接着往下说。慧能其实写了两个偈子,另外一个是: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这一偈和上一偈意思是一样的,不过抄写的时候出了笔误,头两句里的“心”和“身”应该对调一下才是。陈老师说,古往今来这么多人诵读这两人的偈子,好像谁都没注意到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喻不恰当;第二个问题是:意义不完备。
——完了,就这么四句话二十个